点击蓝字 ╱ 关注我们

SXSJHYJH

西汉刘向的《说苑·善说》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襄成君始封之日,衣翠衣,带玉剑,履缟舄【1】,立于游水之上,大夫拥钟锤,县令执桴【2】号令,呼:“谁能渡王者于是也?”楚大夫庄辛,过而说之,遂造托【3】而拜谒,起立曰:“臣愿把【4】君之手,其可乎?”襄成君忿作色而不言。庄辛迁延沓【5】手而称曰:“君独不闻夫鄂君子皙之泛舟于新波之中也?乘青翰【6】之舟,极䓣【7】芘【8】,张翠盖而㩉【9】犀尾,班丽褂衽【10】,会钟鼓之音毕,榜枻【11】越人拥楫【12】而歌,歌辞曰:‘滥兮抃草滥予昌枑泽予昌州州(饣甚)州焉乎秦胥胥缦予乎昭澶秦踰渗惿随河湖’。鄂君子皙曰:‘吾不知越歌,子试为我楚说之。’于是乃召越译,乃楚说之曰:‘今夕何夕兮,搴舟中流【13】,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蒙羞被【14】好兮,不訾【15】诟耻,心几【16】顽【17】而不绝兮,知得王子。山有木兮木有枝【18】,心说【19】君兮君不知。’于是鄂君子皙乃揄【20】修袂,行而拥之,举绣被而覆之。鄂君子皙,亲楚王母弟也。官为令尹,爵为执圭,一榜枻越人犹得交欢尽意焉。今君何以踰于鄂君子皙,臣何以独不若榜枻之人,愿把君之手,其不可何也?”襄成君乃奉手而进之,曰:“吾少之时,亦尝以色称于长者矣。未尝过僇【21】如此之卒也。自今以后,愿以壮少之礼谨受命。”

故事中讲了楚国的襄成君在等待渡水时,遇到了楚大夫庄辛拜谒,庄辛在想“把襄成君之手”时,襄成君认为庄辛越礼,不开心并拒绝了庄辛。庄辛就对襄成君讲了鄂君子皙的事:鄂君子皙在渡水时,“越人拥楫而歌”,唱出了对鄂君子皙的爱戴,鄂君子皙撩起了自己的长衣,拥抱了舟子,并捧起绣被,披在了舟子身上。接着庄辛说道,“鄂君子皙是楚王亲弟弟,官为令尹(楚国执政官),对舟子尚且交欢尽意,而你官不如鄂君子皙,我何尚不比舟子,我想握你的手,这有什么不可以呢?”襄成君听了庄辛这一说,就与庄辛握了手,对庄辛说:我小时候也常对长者示以怒色,从不知道这是大的过错,从今以后,我将以年轻人的礼节,恭谨接受长者的教诲。

刘向的《说苑·善说》收录的都是春秋战国时期士大夫、宾客、门人等说客能言善辩,四处游说,用辩才、技巧打动对方,使听者乐于接受的带有哲理性的遗闻轶事。刘向作为生长于楚地的汉皇朝宗室后裔,在汉成帝时领校中五经秘书,其所作的《新序》、《说苑》等著作,皆为“言得失、陈法戒”【22】、“助观览、补遗阙”【23】,因以讽谏,以维护“刘氏长安,不失社稷”【24】。在他收录的这个故事中,也为我们记录了这首最早的越地船歌——《越人歌》:

“今夕何夕兮,搴舟中流,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蒙羞被好兮,不訾诟耻,心几顽而不绝兮,知得王子。山有木兮木有枝,心说君兮君不知”。

其意为:“今晚是怎样的晚上啊,我驾着小舟在江水中游。今天是什么日子啊,能够与王子同船泛舟。承蒙王子看得起啊,不因为我是舟子的身份而嫌弃责骂我。心绪纷乱而停止不住啊,因为能够看到王子。山上有树啊树有枝丫,心中喜欢着王子啊王子你却不知道”。

这首二千五百年前的越歌,通过楚人的翻译,刘向的收录,被完整保留了下来,为我们了解先秦时期越地人文提供了无限遐想。

一、《越人歌》是先秦时期越人先进舟船技术的见证

“刳木为舟,剡木为楫,舟楫之利,以济不通”【25】,水运是古代最主要的交通方式,舟楫就是水上的唯一交通工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萧山跨湖桥遗址

独木舟残骸

▲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柄叶连体木桨

“浙江南则越”【26】。越地是水乡泽国,江河湖海纵横交错、星罗棋布的自然环境,造就了先民“与水共舞”【27】的生存本领,“越人便于舟”【28】、“越工善为舟”【29】、“陆事寡而水事众”【30】、“处溪谷之间,篁竹之中,习于水斗,便于用舟”【31】,这些文字记录都证明了越人的熟谙水性,擅于作舟。在浙江萧山跨湖桥遗址发现的渔猎工具、独木舟遗骸,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发现的独木舟残骸、柄叶连体木桨、骨鱼镖等都应证了越地使用、制造独木舟、竹木筏、船的普遍和发达,自然也造就了越人“以船为车、以楫为马,往若飘风,去则难从”【32】独有的操舟技术。南宋孙因的《越问·舟楫》就称“越人生长泽国兮,其操舟也若神”,“擅航乌之长技兮,水犀为之逡巡”。

刘向的故事里,那些划着富丽堂皇的楚国“青翰之舟”、以委婉动听的歌声打动了鄂君的越人,无论是为了生存、躲避战乱或战后被俘而漂流到了楚地,能以“同济”又“同心”配合默契的操舟技术为楚国贵族服务,将悠扬缠绵、乐观向上的越歌淌漾在楚水之上,足以证明了先秦时期越人舟船技术水平之高。孙因的《越问·舟楫》中就有“客曰盛哉舟楫兮,他郡孰加于越?”的赞叹。这种舟船技术很自然地流向了楚地,吕思勉在《先秦史·衣食住行·交通》中就指出了:“其(楚人)长于操舟,未始非东南人之教也”。

二、《越人歌》是先秦时期楚越人文交融的见证

“楚越之地,地广人希,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果隋蠃【33】蛤,不待贾而足,地埶【34】饶食,无饥馑之患,以故呰窳【35】偷生,无积聚而多贫”【36】。习俗的相近,易于两地产生密切的交流,“楚居南服,与东夷关系颇深”【37】。楚越两地虽然相邻,但楚越间方言不通,交流自然要借助翻译。刘向的故事中越人拥楫而歌,子皙在船上听不懂越语,“吾不知越歌,子试为我楚说之”,“于是乃召越译”,马上就有人用楚语为他翻译了《越人歌》,说明了民间能通楚、越方言的人比比皆是,这些人的存在,使楚越两地之间的民间交流沟通不成问题,也为楚越两地之间的人才、技术、文化交流提供了便利。

先秦时期楚越两地民间交流带动了人才交流,这种交流自然是双向的,“楚材”能为“晋用”,自然也为越所用。

范蠡,字少伯,春秋时期楚国宛人,“其始居楚,曰范伯”【38】,“生于宛橐,或伍户之虚”【39】,入越为越国大夫,治国政,“范蠡事越王勾践,既苦身戮力,与勾践深谋二十馀年,竟灭吴,报会稽之耻,北渡兵於淮以临齐、晋,号令中国,以尊周室,句践以霸,而范蠡称上将军”【40】。为越国复国争霸起了重要作用,后去越适齐。“乃乘扁舟浮於江湖,变名易姓,適齐为鸱夷子皮,之陶为硃公。”【41】

文种,字会、少禽(一说子禽),春秋楚国郢人。曾为宛令,范蠡的伯乐,“大夫种入其县,知有贤者,未睹所在,求邑中,不得其邑人,以为狂夫多贤士,众贱有君子,泛求之焉。得蠡而悦,乃从官属,问治之术。”【42】文种知范蠡贤,驾车往访,相偕至吴,见伍子胥在,遂入越,为大夫。越伐吴,败栖于会稽山。勾践问计于种,种陈卑辞厚礼,行成于吴之策,乃使种往吴求和。勾践携夫人入质于吴,举国政属文种。勾践归国,问政于种,种献伐吴九术,终至灭吴。吴既灭,越王乃赐种剑。种始悟勾践必不容己,遂伏剑自杀。越王葬文种于国之西山,后人因称为种山。即今卧龙山,墓在今望海亭下,遗址尚存。

“种躬正内,蠡治出外,内浊不烦,外无不得。臣主同心,遂霸越邦。种善图始,蠡能虑终。越承二贤,邦以安宁。始有灾变,蠡专其明,可谓贤焉,能屈能申。”【43】越国复国争霸二贤竟是楚人。

为越国复国争霸作出杰出贡献的还有射击教练陈音。

陈音,春秋楚国郢人。善射,自谓其先人受射击之术于楚之灵王,至音已有五世。越王欲谋复呉,范蠡进善射者陈音。“音,楚人也。越王请音而问曰:孤闻子善射,道何所生?音曰:臣闻弩生于弓,弓生于弹,弹起于古之孝子,不忍见父母为禽兽所食,故作弹以守之,乃歌曰:‘断竹续竹、飞土逐宍’”【44】。“句践称善,于是在城北郊五里设射浦,使音教军士习射。三月,军士皆能熟谙弓弩之巧。音死,越王伤之,葬于城西南4里之地”,“号其葬所曰陈音之山,其冢悉画骑射之形。今对塘头亭南湖中,一山首北望者是也”【45】。

从越地流入楚地的则有:庄舄【46】,亦称越舄,越人,战国时期的楚国大臣。其故事源自秦国谋士陈轸,张仪居秦期年,秦惠王立张仪为相,秦国的谋士陈轸只好投奔楚国。楚没有重用他,而使陈轸出使秦国。“陈轸适至秦,惠王曰:‘子去寡人之楚,亦思寡人不?’陈轸对曰:‘王闻夫越人庄舄乎?’王曰:‘不闻。’曰:‘越人庄舄仕楚执珪,有顷而病。楚王曰:‘舄故越之鄙细人也,今仕楚执珪,贵富矣,亦思越不?’中谢对曰:‘凡人之思故,在其病也。彼思越则越声,不思越则楚声。’使人往听之,犹尚越声也。今臣虽弃逐之楚,岂能无秦声哉!’惠王曰:‘善’”【47】。庄舄仕楚执珪,贵为重臣,仍然保留着不忘越声、思念家乡的故土情怀,孙因在《越问》序中赞美他“仕楚而为越吟”,是越地的乡贤。

刘向的《烈女传·节义传·楚昭越姬》中载录一个故事:越姬,越王勾践女,楚昭王(前515~前489在位)姬。楚昭王二十七年(公元前489年),吴国攻打陈国,楚昭王讨伐吴国,救援陈国,两位姬妾(蔡姬、越姬)跟随,楚昭王途中突然发病。楚国的周史观看天象后说:“大王的病,可以转移到将相身上。”意即杀了将相后,大王的病可以痊愈,昭王说:“将相都是我的肱骨之臣,我身体的一部分,把病转给他们,难道我不要自己身体了吗?”越姬感于楚昭王所言,为“死王之义,不死王之好”,愿意替忠臣将相而死,顾全大局,在楚昭王面前自杀。但还是没能使昭王痊愈,故楚昭王死后,昭王的三个弟弟认为“母信者,其子必仁”,立越姬之子熊章为王,是为楚惠王,越姬所体现的是越人重诺轻死的品德。

除了舟船技术的交流外,还有越地高操的冶铸技术交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欧冶子,春秋越人。以善铸剑,与另一冶工干将齐名,曾为越王铸五剑,名湛卢、纯钧、胜邪、鱼肠、巨阙。《越绝书·外传记宝剑第十三》(卷十一)是这样记载的:

楚王召风胡子而问之曰:“寡人闻吴有干将,越有欧冶子,此二人甲世而生,天下未尝有。精诚上通天,下为烈士。寡人愿齎【48】邦之重宝,皆以奉子,因吴王请此二人作铁剑,可乎?”风胡子曰:“善。”于是乃令风胡子之吴,见欧冶子、干将,使之作铁剑。欧冶子、干将凿茨山,泄其溪,取铁英,作为铁剑三枚:一曰龙渊,二曰泰阿,三曰工布。毕成,风胡子奏之楚王。楚王见此三剑之精神,大悦风胡子,问之曰:“此三剑何物所象?其名为何?”风胡子对曰:“一曰龙渊,二曰泰阿,三曰工布。”楚王曰:“何谓龙渊、泰阿、工布?”风胡子对曰:“欲知龙渊,观其状,如登高山,临深渊;欲知泰阿,观其釽【49】,巍巍翼翼,如流水之波;欲知工布,釽从文起,至脊而止,如珠不可衽,文若流水不绝。”

欧冶子所作的剑如此被春秋时诸侯喜爱,以致楚王都愿意用“邦之重宝”来获得欧冶子的宝剑。

三、《越人歌》对楚辞产生过的影响作用

《越人歌》的出现早于以屈原作品为主体的楚辞二百多年。

屈原是楚辞的创立者,楚辞大多以其作品为主体,“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皆好辞而以赋见称”【50】,宋玉则在东汉王逸的《楚辞章句》中说他是屈原的弟子。除宋玉之外,唐勒、景差都没有作品流传下来,到西汉时还有贾谊等楚辞家的出现。因此,流传至今的楚辞作品最早的作者就是屈原。屈原生活的主要时期是在楚怀王(公元前328—公元前299年)和楚顷襄王(公元前298—公元前263年),若按《离骚》“摄提贞于孟陬(音zōu)兮,惟庚寅吾以降”推算,屈原大约在公元前340的前后出生,殁于公元前278年,属战国中期。

《越人歌》中的王子,即“越人拥楫而歌”的鄂君子皙,就是楚公子黑肱【51】(?-前528年),字子皙,父亲楚共王,公元前590年-公元前560年在位。《史记·楚世家》载:“初,共王有宠子五人”,“康王以长立,至其子失之;围为灵王,及身而弑;子比为王十馀日,子晳不得立,又俱诛。四子皆绝无後。唯独弃疾後立,为平王”。子皙一共兄弟五人,长兄即楚康王招,公元前559年即位;楚康王长子员立,是为郏敖,公元前544年即位;次兄楚灵王子围,公元前540年即位;公元前529年春,三兄子比自立为王,即楚初王,以子皙为令尹。夏五月,灵王死。十余天后,五弟弃疾逼子比、子皙自杀,《史记·楚世家》记载:“初王及子晳遂自杀,丙辰,弃疾即位为王。改名熊居,是为平王”。于公元前528年即位,即为楚平王,其时则尚属春秋时期。

宋代司马光的《稽古録》也记载了子皙为令尹的时间:景王十六(公元前529年)夏,楚观从以蔡公弃疾命,召公子比、公子黒肱,遂奉弃疾,帅陈、蔡、不羮、许、叶之师以入楚,杀太子禄,比为王,黒肱为令尹,楚师溃于干谿,灵王缢。弃疾杀比及黒肱而自立,封陈蔡,复迁邑。

从公元前528年或公元前529年,子晳死,楚平王即位,到约公元前340屈原出生尚有188年左右,则子皙所听到《越人歌》的时间,早于以屈原作品为主体的楚辞二百多年。

《越人歌》可以说是《楚辞》的艺术源头,或者说,它对楚辞创作有着直接的影响作用。

南宋朱熹的《楚辞集注·越人歌第四》中评价道:“《越人歌》者,楚王之弟鄂君泛舟于新波之中,榜枻越人拥棹而歌此词。其义鄙亵不足言,特以其自越而楚,不学而得其余韵,且于周太师六诗之所谓兴者,亦有契焉。知声诗之体,古今共贯,湖、越一家,有非人之所能为者,是以不得以其远且贱而遗之也”。朱熹说《越人歌》的传播“自越而楚”,使楚人“不学而得其馀韵”,把《越人歌》定性为楚辞的渊薮。

朱熹在《楚辞集注·九歌第二》《湘君》篇的“沅有芷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荒忽兮远望,观流水兮潺湲”句注有:“此章兴也”。“所谓兴者,盖曰沅则有芷矣,澧则有兰矣,何我之思公子而独未敢言耶?思之之切,至于荒忽而起望,则又但见流水之潺湲而已。其起兴之例,正犹《越人之歌》所谓‘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他认为是借鉴了《越人歌》“兴”的修辞手法。“沅有芷兮澧有兰”是一个比兴句,以“沅有芷”、“澧有兰”兴起下面的“思公子”、“未敢言”。与“山有木兮木有枝”比兴句相似,即以“山有木”、“木有枝”兴起下一句的“心悦君”、“君不知”。因此说,《越人歌》对楚辞的产生有着直接影响,也是楚越两地文化交流的有力见证,故“不得以其远且贱而遗之也”。

若耶晓风

2021年7月25日

注释:

1 舄,音xi,指鞋。

2 桴,音fu,指鼓槌。

3 造托,意为呼应县令之号令,讬言能渡水。

4 把,握也,见《说文·手部》。

5 沓,音dá,意洗、净。一说盥。

6 青翰,信天翁的别称。清·厉荃《事物异名录·禽鸟下·鹈鹕》:“《正字通》:信天缘,俗名青翰,一名青庄。

7 䓣,音liǎng,草名。

8 芘,音 bì,通“庇”。

9 㩉,音xié,击也,意插。

10 褂衽,指席子。

11 枻,音yì:1.船舷。2.短桨。榜枻音bǎng yì,指船桨,引申为使船。

12 楫,音jí,船桨。

13 搴舟中流,搴,音qiān,取也,见《广韵》。一作搴中洲流,洲通“舟”

14 被,音pi,通“披”,覆盖。

15 訾,音zǐ,说坏话,骂。

16 几,通“机”,一作儿。

17 顽,一作烦。

18 枝,一说“枝”的谐音喻“知”。

19 说,通“悦”。

20 揄,引也,见《说文·手部》。

21 过谬,过错。
22 23 24《汉书·刘向传》。

25《周易·系辞下》。

26《史记·货殖列传》。

27 冯建荣《绍兴水利志·序一》。

28《淮南子·齐俗训》。

29 明·刘基《郁离子》。

30《淮南子·原道训》。

31《汉书·严助传》。

32《越绝书》卷八。

33 蠃,音luǒ。

34 地埶,地势,埶音shì,通“势”。

35 呰窳,音zǐ yǔ,意为病弱怠惰。

36《史记·货殖列传》。

37 吕思勉《先秦史·春秋战国事迹·楚吴越之争》。

38《越绝书·外传记范伯传》。

39《越绝书·外传纪策考第七》。

40《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41《史记·货殖列传》。

42《越绝书·外传纪策考第七》。

43《越绝书·外传纪策考第七》。

44汉·赵晔《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

45《嘉泰会稽志》。

46舄,音xì 。

47《史记·张仪列传》。

48齎,音jī,同“赍”,意为赠送。

49釽,音pī,剑身文采。

50《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51肱,音 gōng 。

来源:若耶晓风

转载请注明来源

编辑:戴秀丽

总期:49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