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街巷、老胡同系列

作为曹魏古城中的一条老街,北大街在历史上曾是果品集散地,热闹非凡。街旁分布着一条条宽窄不一的胡同,如汪公祠胡同、大王胡同、小王胡同、菅胡同等,被统称为“八大胡同”。

幽深、曲折的胡同中住着不少居民,他们和城市一起经历风雨。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些人家搬走了,有些坚守至今。今天跟随文旅君一起走进“八大胡同”中最宽的汪公祠胡同,听听老街坊讲述这条胡同的前尘往事。

许昌时刻

在许昌市区的汪公祠胡同内,一棵400岁高龄的古槐与一处民宅“浑然一体”。夏日里,古槐的枝叶遮天蔽日,树下颇为凉爽。这样的“天然空调”你慕了吗?

视频号

01

“八大胡同”中汪公祠胡同最宽阔

探访汪公祠胡同绕不开北大街。北大街与安怀街都是南北走向,路面宽窄一致,而且“无缝衔接”,乍一看就像一条街,很难分清两者的界线。

有人说文化街以南是安怀街,文化街以北是北大街。有人则不认同这种说法。那么,北大街和安怀街究竟是如何划分的呢?

“北大街旁边有‘八大胡同’,以最南边的那条胡同为界线,胡同南侧是安怀街,北侧是北大街。”64岁的韩清林自小就生活在汪公祠胡同,他言之凿凿地说。

北大街旁从北向南的“八大胡同”分别是靳家胡同、北臧胡同、佟家胡同、南臧胡同、汪公祠胡同、大王胡同、小王胡同、菅胡同。

最南侧的菅胡同道路两侧的门牌果然不同。道路北侧的门牌显示为“北大街”,道路南侧的门牌显示为“安怀街”。菅胡同与北大街交会处一间门面房上的门牌号码为“北大街1”,也就是说,自此向北为北大街。

北大街旁的胡同有宽有窄,有的在胡同口悬挂了路牌,有的没有,想分清这些胡同并不容易,但汪公祠胡同很好找,因为它最宽,小轿车畅行无阻。

这一点让居住在汪公祠胡同的居民颇为自豪。要知道,北大街旁的一些小胡同仅能容纳一辆电动车通行。

汪公祠胡同的路面平整干净,两旁多为居民自建的房屋。与繁华的大街相比,胡同里的时光似乎流逝得慢一些。

夏日的清晨,走进汪公祠胡同,可以看到几名老人聚集在胡同的阴凉处,摇着扇子聊着天儿。

通过老人们的讲述,这条胡同的过往在记者脑海中逐渐清晰起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汪公祠胡同

02

曾叫“杀猪胡同”,旧时胡同里有祠堂

汪公祠胡同是一条历史悠久的胡同。据20世纪90年代出版的《许昌市地名志》记载,清顺治十六年(公元1659年),许人仰慕知州汪潜德政,建汪大夫遗爱祠,故名。后来,这个胡同里聚集了一些屠户,被许昌人称为“杀猪胡同”。

“我小的时候,胡同里已经没有杀猪的屠户了,但是有人在自家的院子里养猪,有一些居民掌握杀猪、卖肉的技术,后来大部分去肉联厂上班了。”韩清林说。

据1989年出版的《许昌食品志》记载,民国初期,许昌老城内的肉食销量很少,屠户只有数家。他们大都是五更宰猪,早晨赶集卖肉。肉架多分布在衙前街、寇家巷、小十字街。当时俗称“露水集”,有时一头猪当天卖不完,因无冷储设备,就用布或筐吊到井里,次日再卖。

收猪的方法是:由经纪人(行户)随同到乡下入户、赶集、上会,采取传统的估眼买猪,有的当时不付猪价款,只交定钱,宰后卖了肉再付款。

屠户大部分没有资本,多数是拿卖猪户的钱互相周转,有的拖欠数天甚至数月才能付清。

1982年,市地名办在对许昌地名进行普查时,将“杀猪胡同”更名为汪公祠胡同。从此,这条胡同有了新名字。

对于汪公祠胡同里的祠堂,韩清林还有一些印象,但祠堂是何时消失的,他已经记不清了。

曹海民家院子里的百年大槐树

03

一棵老槐树见证胡同变迁

从北大街拐入汪公祠胡同,路北第一个院子被人们称为曹家大院。据说这个院子里有一棵大槐树,姿态颇为奇特。

71岁的曹海民是曹家大院的主人,他自豪地指着院子中间一棵树干倾斜的老树说,从他记事起,这棵槐树就生长在这里,那时候大槐树的树干就已经很粗壮了。

“听老一辈人讲,这棵槐树有三四百年的历史了,是林业部门登记在册的古树。”曹海民说。

曹海民家的院子四面都盖有房子,组成了一个小小的四合院,大槐树的树干犹如苍龙一般蜿蜒而上,部分树枝贴着房屋向上生长,在房顶上“探”出头来。翠绿的树冠犹如一把伞,遮挡着阳光,把阴凉留给了这个小小的院落。

“夏天我家院子里很凉快,比外面的温度要低四五摄氏度。”曹海民说,这都是大槐树的“功劳”。

这棵大槐树是国槐,眼下正值花期。站在大槐树下,不时有淡黄色的槐花随风飘落,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花香。

仔细观察这棵大槐树,可以看到风雨在树身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树皮堆起厚厚的褶皱,部分树干中空,里面用水泥填充。树洞口用塑料布包裹着,防止雨水进入侵蚀。

“据说汪公祠胡同以前有一座祠堂,具体位置在哪里?”对于这个问题,曹海民给予了肯定的答复。“就在胡同西口的南侧,正对着我家的位置。”他指着自家院落的正南方向说。

据曹海民回忆,他小时候汪公祠胡同里大多是低矮的草房、瓦房,道路也是坑洼不平的。

随着时代的发展,胡同里的很多居民都盖起了楼房,道路也越来越平整、干净。

虽然不少在胡同里长大的年轻人都迁居到了现代化的小区里,但在胡同里生活了大半辈子的老年人还是更愿意守着古老的胡同,享受悠闲的“慢生活”。

源:许昌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