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这几个字足以印证今年的特殊性。为此而特别拍摄的电视剧《觉醒年代》中,就艺术再现了从新文化运动到中国共产党建立的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讲述了觉醒年代的百态人生。

其中,鲁迅先生作为重要角色之一,也得到了比较大篇幅的描写。

别人谈笑风生的时候,他不苟言笑,没有一丝世故之意。无论虚实镜头,他依然棱角分明,风骨依旧,不迎合、不取悦他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别人发表偏激观点引起群情激昂时,他没有表现出任何异常表情,只是低头,挪一下身体。尽管为人严肃,却因信奉进化论,对青年人带着很大的期待和莫名的亲切感,会在陈延年给父亲陈独秀说工钱的时候,露出难得一见的笑容。

可以说,《觉醒年代》将我们带到了一个复杂、真实的鲁迅形象的面前,让我们得以了解他的心路历程。

但这样一位党外的“布尔什维克”,最终倒在了1936年,没能再见到中国共产党的发展与蜕变。这使很多人开始思考,如果他能活到中共建政,活到文革,活到改革开放,会是怎样一个景象?

1957年的时候,罗稷南就向毛主席提出了一个类似的疑问:“如果鲁迅活着会怎样?”对此,毛主席给出了“有两种结局”的回复。

鲁迅

鲁迅这一个笔名,最早出现在1918年。这一年的5月,周树人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用现代体式创作的白话短篇小说——《狂人日记》,载在《新青年》第四卷第五号。

鲁迅笔名的由来,与他的母亲鲁瑞有关。从16岁父亲病故后,母亲就成为了他主要的情感依恋,当时的他身在北京,满怀着对母亲的思念之情,因此取笔名时就随了母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次,这一笔名还蕴含着另一层含义,有“迅速取掉愚鲁”之意。由他所著的小说《狂人日记》本身就揭露了封建家族制度和封建礼教吃人的残酷本质,是投向封建礼教的一个重磅炸弹,也是向世人提供的一副清醒剂,在这样的情况下,取有“迅速取掉愚鲁”意思的笔名更是重申了他这一目的。

而终其一生,鲁迅都在为达成这一个目的所努力。

可以说,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参与者,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教育家和民主战士,鲁迅对五四运动之后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他的骨头是最硬的,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而这是当时正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所需要的的最宝贵的性格。

同时,他还是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在文化战线上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

毛主席还曾对此作出了高度的评价总结,认为“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毛主席两次谈论“鲁迅活着会怎样”

而这样一个人,哪怕是身体倒在了半路,他的精神也一直引领着人们向前斗争和探索。

因此,在这之后十几年的时间里,在经历了中共建政成立以来的多次政治运动中,鲁迅的影子也从未彻底消散。

无数的人会不由自主地思考,如果鲁迅还活着,他会怎么做,中国的思想文化乃至政治,又会经历一个什么样的变化,最终又会走上怎样一条道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面对这些虽然源自私下谈论,但也日渐广泛传播的疑问,毛主席也发表了他的看法。其中,1957年3月8日和10日,他就分别在接见文艺界代表、新闻出版界代表的时候,阐述了自己对“鲁迅活着会怎么样”的畅想。

其中,3月8日的时候,主席向文艺界代表表示,他认为鲁迅如果还在世,可能已经写不动小说了,但一定会继续写杂文。大概会成为文联主席,在开会的时候讲一讲自己的观点。他一定会有话讲,一定会讲,也一定会很勇敢地讲。

同时,主席还说,如果鲁迅还活着,针对这33个题目,他可能还会写出一篇杂文来,专门来讲述解决问题的方法。

而3月10日的时候,面对新闻出版界代表提出的同样的问题,毛主席再次重申了他的见解。他认为,如果鲁迅还活着,会是敢写也不敢写。

其中,敢写是因为鲁迅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是彻底的唯物论者。这样的身份让他无所畏惧,所以他会写。

不敢写是指,在不正常的下,他也会不写的,但更多的可能是会写,这也是因为他的立场和信仰决定的。而毛主席之所以会在3月两次公开谈论“鲁迅活着会怎样”的话题,是因为酝酿“整风运动”的需要。

空气

当时是毛主席提出“双百方针”得不久后,经常在大会小会上不断地宣讲这一方针。两次以鲁迅为例,是为了打消人们的疑虑,鼓励大家说话。

毛主席第三次谈论“鲁迅活着会怎样”

而毛主席第三次公开谈论“鲁迅活着会怎样”,是在1957年7月7日的“罗毛对话”上。

但这一次以鲁迅为例发表讲话,目的不再是为了“整风”,而是变成了“反右”。

从3月开始“整风运动”以来,有部分党外知识分子公开发表了“右派反党言论”,对此,党中央从6月8日正式开始了“反右斗争”,将这些人群定位为“反右”的目标。

因此,7月7日,在有大批党外各界名人参加的“座谈会”上,毛主席再次发表了讲话,意在警告大家不要“乱说乱动”,而这显然符合当时政策变化的需要。

但这一场“座谈会”显然和之前两次一样是对外公开的,相反,它是控制了范围的“座谈会”。听众仅局限为当时的一些“高级党外人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中,就有罗稷南老先生、电影演员赵丹的夫人黄宗英的身影。

前者在毛主席兴致勃勃地询问“你现在怎么样啊?”的时候,迟疑地提出了他内心的疑问。他向主席表示,自己常常琢磨一个问题,那就是“要是鲁迅今天还活着,他会怎么样?”

毛主席不过微微动了动身子,就爽朗地给出了回复。他说,会有两个结局,“要么是关在牢里还是要写,要么他识大体不作声”

这样的一番对话,不仅出现在鲁迅之子周海婴所写的《鲁迅与我七十年》一书中,也在黄宗英处得到了证实。后者在《我亲聆毛泽东罗稷南对话》一文中,也对“罗毛对话”做了细节性描述,说明了毛主席的确认为存在这两个结局。

显然,毛主席在第三次谈论“鲁迅活着会怎样”这一问题的时候,给出了与前两次截然相反的评价。这就导致了很多人对第三次谈话的内容产生了怀疑,认为以毛主席的智慧和风度,不可能会在公开场合说出这样不符合《新民主主义论》的评价

出于这样的想法,他们始终认为第三次的“罗毛对话”是杜撰的。

但事实上,毛主席三谈“鲁迅活着会怎样”,都是服从于他所认为的当时的战略方针,是“伟大政治家”全盘计划中的一个策略。因此,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说法,也是正常的。

小结:

1957年,毛主席根据当时的战略方针和政治需要,三次谈论了“鲁迅活着会怎样”,并给出了不同的评价。其中,在第三次的“罗毛对话”中,毛主席认为,如果鲁迅还活着,会有两种结局,“要么是关在牢里还是要写,要么他识大体不作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