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良和吕后的关系老好了,怎么可能吕后会杀他。

在刘邦去世的前后,吕后的确是“杀”了很多人,这里面有着开国功臣,有着刘邦的爱人,比如韩信、彭越,再比如那个千古闻名的“戚夫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某种程度来讲,吕后是有些“残暴”的,但这不意味着吕后的残暴是“无差别攻击”的,历史上的吕后,就是一个极端的“爱恨分明”的主义者,即便再极端,她也能看得出来谁是好人,谁是坏人,谁是朋友,谁是敌人。

很巧,张良就是吕后的朋友。

作为韩国贵族的张良,出身和刘邦等大部分沛县团队是不一样的。

在最初,张良不是给刘邦打工的,在张良心中,一直有一个“韩国梦”(战国时期的韩国),他要继承父祖的遗志,重新建立韩国,推翻秦国。

而在秦末乱世中,张良找到了韩国王族的后裔,意图在陈胜卷起的漩涡中,带着韩国走向辉煌。

也是在这个过程中,张良结识了刘邦。

本来张良就属于是刘邦的“外聘”员工,那么该怎么理解张良的身份呢?

在攻占天下的过程中,刘邦和韩王成有过合作,刘邦答应韩王帮他拓展一些领土,而条件也不难,就是把韩国当时的“司徒”张良借来一用,韩王成应允。

就这样,张良兼职了刘邦的“智脑”顾问,跟着刘邦去了河南。

行进过程中,刘邦有许多地方表现不成熟,这是史书都未曾遮掩的事实,但都被张良一一“纠正”,并且教会了刘邦很多待人接物、兵法等等技巧。

刘邦一时之间觉得这张良真的是个决定人才,可惜不属于他,张良心中有“理想”,复兴韩国,这不是刘邦能用财富留住的。

在经历了巧取关中、招降子婴、鸿门之宴等事情后,张良就要回到韩王身边了,刘邦很是舍不得。

离别前,张良还献计刘邦“暗渡陈仓”,而后韩信配合此计,还定三秦之地,为刘邦未来的天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本来张良离开刘邦后,刘邦坐立难安,但也许是老天就站在刘邦这一边,不久之后,韩王成被杀死,张良悲痛欲绝,跟着死去的,是张家数代人的“韩国梦”。

没有办法了,张良只能投奔刘邦。

刘邦大喜过望,而在历史的节点中,项羽杀死韩王成,这件事情直接促进了刘邦团队的形成,这也是等同于项羽无意之中,给自己的未来埋下隐患。

但楚汉的故事不必再阐述,说完了张良的“前身”,再说说张良在大汉的表现。

彭城之战后,吕雉正式回到刘邦身边,跟着的,还有刘邦的嫡长女和嫡长子。

吕雉当时发现了刘邦已经变心了,而且对子女非常不好,很是难过。

但张良是个有“道德”的人,他经常建议刘邦不要冷落正妻和子女,刘邦不敢不听,所以吕雉后来仍旧能当皇后,这和张良等人的努力离不开干系。

更毫不夸张地说,吕雉本身也是有“支持者”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大汉建立后,刘邦公开了“三杰”在他心中的地位,萧何不用讲,刘邦的老朋友,自然是有着一席之地,韩信是军事天才,但在刘邦说出“三杰”的时候,韩信已经被“架空”了,唯有一个“外聘”员工张良是特殊的。

张良不属于严谨的“从龙之臣”,他是半路跳槽的,而且这槽跳得未必是特别情愿,只是没有办法。

但张良的确是难得的人才,精通心术和政治,帮助刘邦、帮助大汉度过了很多次危机,所以张良是特殊的,概括来说那就是:

“有着权臣的实力,但没有权臣的隐患”。

而张良就是在这个过程中,慢慢和吕雉成为“朋友”。其中最刻骨铭心的事件是:阻断刘邦废立太子。

当年刘邦极其宠爱戚夫人和她的儿子刘如意,本来太子是嫡长子刘盈,但刘邦被戚夫人的枕旁风吹得头昏眼花,竟然真的想要立刘如意为太子,言外之意就是废掉刘盈。

这件事一说出来,朝堂震动,吕后以泪洗面,大臣们众说纷纭,但阻止的为多数,唯有戚夫人毫不掩饰地释放着喜悦,这也成为了戚夫人后来悲剧的导火索。

萧何、周昌等人纷纷反对废刘盈,立刘如意,刘盈也是他们看着长大的,他们知道吕后比戚夫人要理智得多,于是不可能让刘邦一意孤行。

刘邦的确纠结了,但问题是,仍旧没有理由可以说服刘邦。

这个时候,又该张良表现了。

张良也是支持刘盈的,因为张良是极其重视传统的人,和刘邦的洒脱天性不同,刘邦的洒脱过了当,那就不可控制了。

而张良知道刘邦的“弱点”,于是他便对着刘邦的弱点下手。

刘邦自创业以来,唯一钟爱的,那就是人才。

在秦朝时,有四个人物,成为秦始皇的“博士官”,他们是战国末期人,本来给秦始皇当学问顾问当得好好的,秦始皇忽然“焚书坑儒”,引起他们四个的不满,于是他们退隐山林,合称为“商山四皓”。

刘邦一直想任用他们四人,但四位老人家连汉朝给的爵位都不要,表示清闲就很自在,不愿再当官,刘邦很无奈,也没有办法,不能强求,但心里一直想着这件事。

就是这样,张良让吕雉等人想办法,用太子刘盈的名义,将商山四皓请出山,唯有商山四皓,才足以引起刘邦的尊重,只要商山四皓站在刘盈这一边,表示愿意辅佐刘盈,为了大汉江山,刘邦不会再立刘如意为太子。

吕后也采用了张良的意见,用办法将商山四皓请出了山,当商山四皓为了刘盈来到刘邦面前时,刘邦才知道太子有着这么多人帮助,萧何和张良都在帮他,商山四皓这张底牌都亮出来了,刘邦知道这件事不能再任性了,于是废太子一事作罢。

因为周昌当面训斥刘邦废太子,吕后都能跑到周昌面前给他下跪磕头,更遑论张良这一计,对于吕后而言,张良是真正的恩人,这份恩情吕后一直记在心中。

而张良也是聪明的,熟知过去故事的他,也深知他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龙臣”,和萧何这种沛县老伙计比,他的能力太强,没有更好的关系做背书,他的后代就会被“殃及池鱼”。

于是张良学范蠡,他和刘邦提出要退休,让刘邦给他一个可以养老的地方就行了,他要专心研究当年他老师给他的黄老之学,而张良也时刻想着“成仙”,有着另类的兴趣。

因为张良本来就是“体弱多病”,刘邦同意了张良的请求,实际上,张良这个人也非常地简单,早期为了他的“韩国梦”而出道,后来复兴韩国无望,又跟着刘邦打天下,再次摆脱布衣之身。

在张良的人生理念中,他已经知道了自己想要的极致,他的前半生为了家族,后半生则是证明了自己,找到了自己。

既是为了避免君臣不和,也是想体验退休的生活,张良离开了朝堂。

他的离开,直接避免了在刘邦死后的“朝堂之争”,公元前195年,刘邦伤重去世,吕后摄政大汉,先是困锁后宫,接下来就是“扫荡”对她形成了阻碍的群臣势力。

所以张良是聪明的,他大致也是预感到了吕后在积累的怒气,韩信也好,彭越也好,他们被“清除”,都是吕后想要摄政的必然。

张良退休、张良修仙,其实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在宣布对吕后的“不阻止”。

后来吕后还劝解张良不必太过敏感,也没必要用修仙来折磨自己,在世为人,还是尽量能享福就享福,张良听从了吕后的建议,但是没有再上朝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第二年,张良还是因为体弱去世,没有能实现成仙的心愿,但他的存在,成为了古代历史上惊艳的一笔。

通晓古今智慧的他,最终得以善终,这也成为了后人无尽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