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充分挖掘陕西精神价值潜能、赓续中华传统文化的关中脉络,陕西师范大学哲学书院以“周文化的溯源、传承与开新”为主题,开启了2021年度暑期社会实践。本次活动共有29人参与,团队采用“耕读”结合的实践方式,在实践中寻求对周文化的深度理解和创造性转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团队与扶风县博物馆(城隍庙)工作人员合影

耕读:且耕且读,务本之象

为充分发挥耕读实践中“读”的效用,书院先后开展游学会讲、工坊沙龙、经典研读等多种形式的品读活动:7月16日晚,陕西师范大学王向辉老师带来题为《从诗经管窥礼乐宗周时代》的主题会讲,对周文化现今的开发情况进行了简要评述,并从《诗经》入手简要介绍了周文化。

7月17日围绕《尚书》《周易》《史记》等经典文本开展了为期一天的研读工坊,分别以主题报告和文本共读的形式组织了三场探讨交流。石碧球老师在研读中表示,此次实践活动以“周文化的溯源、传承和开新”为主题,有着明确的指向和承载,周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根基和命脉,期待书院学子主动担当起研究、传承和创新周文化的使命,围绕周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产出卓有成效的实践成果。

溯源:周原膴膴,堇荼如饴

陕西关中之所以能成为周代文明的发源地,与其独特的地理特征有密切关系。7月18日清晨,考察团自西安出发,一路西行,溯周室肇基之地。伴随着秦岭山脉与北侧高原的逐渐内合,历史上的周原显现其间。考察团先后参观了“宝鸡青铜器博物馆”“岐山周原博物馆”“扶风博物馆”等各级博物馆,馆内珍藏着瑰丽神秘的青铜重器,陈列着古朴庄重的古陶珍萃,展现了周人生活的全景,诠释了周朝先民不同的生活侧面。指导老师窦晨光老师指出,这些器物都体现了森严的等级和规范的礼乐制度,这不仅反映周人的生活世界,更是西周精神文明的象征。

实践团队在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参观考察

7月19日下午,考察团在岐山县周原博物馆馆长齐浩的带领下,实地考察了其中最为重要的凤雏遗址。团队成员王瑟艺谈到:“来到这里,我们与周人进行了一次超越时空的对话。虽然时光渐渐消磨了他们生活的痕迹,但是他们对于生活的热爱,对于美的追求却是深深地融入我们的血脉之中,嵌刻在中华文化的肌理之中,成为我们不断追寻和创新的共同记忆。”

体悟:兴正礼乐,以绥四方

西周最为人所钦慕的是其礼乐制度,考察团以探访庙宇古迹重筑精神信仰为旨归,实地参观了太王陵、三王庙、周公庙、召公亭、城隍庙等宝鸡各县古建。

7月20日上午,在周文化景区管委会工作人员的带领下,考察团前往凤鸣镇召亭存勤廉教育基地进行参访,该基地原址是西周王室三公之一——西周初期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召公姬奭的采邑之地,召公被称为“廉吏始祖”。管委会杨新华副主任表示:“召公所推崇的廉辩、廉法、廉正、廉敬、廉能、廉善的思想,时至今日仍具有社会意义。”

随后团队前往坐落于凤凰山南麓的周公庙,这里是周公家族采邑之地,也是宗庙所在,历史非常悠久。周公庙占地62万平方米,雄伟壮阔,周公正殿、召公正献殿、太公正献殿、姜嫄殿、后稷殿五处宫殿以及汉白玉周公像、八卦亭等景点井然有序,森严肃穆。

指导老师江求流带领学生行古礼向周公致敬,并谈道:“周公制礼作乐,是以礼乐制度从政治和意识形态来巩固国家新秩序,使得中国真正意义上成为一个文明的政治共同体,这是对周王朝甚至于几千年的中国古代社会都有巨大的贡献。以礼乐文化为核心的周文化构成了中华文化的根基,这也是为什么本次实践要将主题定为‘周文化的溯源、传承与开新’的根源所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团队实地考察凤雏遗址 ,并与当地工作人员进行访谈交流

参观期间,考察团还遇到一位奶奶带着孙子前来膜拜周公,可见当地民众对周公的敬仰之情。周文化就这样悄无声息地浸润了周地后人,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传承: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考察团深入农村开展调研,通过对泥塑村、焦六村、小强村、臊子面产业基地等几现代化转型的乡村建设示范村进行走访,挖掘出周代文明现代化转型和创造性转化的有益经验。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凤翔泥塑——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便是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7月19日上午在凤翔县泥塑村,考察团队师生对凤翔泥塑代表性传承人胡新明先生的妻子敬萍女士进行深入访谈。敬女士回顾了家庭泥塑的发家史,细致描述了传承人胡新民先生从技艺传承的精细化、产品包装的改良升级和泥塑本身的创新性发展三大方面对凤翔泥塑产业发展做出的贡献。她提到现在的凤翔泥塑发展遭遇产业链断层的问题,泥塑产业的发展面临转型,需要电商人才的支持。

团队成员在村民的泥塑店内参观和访谈

7月20日,团队来到位于岐山县青化镇的焦六村,作为当代周礼文化示范村,村十分重视村子的历史与文化,建立了村史馆。焦六村在村规民约中将周礼优秀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合,创新发展出自己的村规民约,例如周礼优秀文化的无信不立的思想,就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诚信”联系起来,并进一步以“诚信待人”“以诚为本”的村规民约落实到村民的日常生活之中。在肖阳老师指导下,同学们进入民户家中开展调研,了解到除了乡规民约,村民对周礼文化的传承与弘扬还体现在民俗、节庆礼节以及家训家风的方方面面。

周原博物院外合影

立足溯源、传承和开新三大主题,考察团践先人之迹,对周代的迁徙和发展脉络有了立体的认知;察吉光之器,对周人的生活世界有了全面直观的把握;思文明之始,对周文化的历史地位和意义有了更加深刻的体悟和了解。陕西师范大学哲学书院秉持着舍我其谁的担当,积极探寻文明开新的途径,团队成员在历史中寻找文明开端,在发展中探寻未来之路。未来,团队将继续为陕西开发周文化建言献策,努力成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接班人。

(图片由陕西师范大学哲学书院提供)

责编:贾亭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