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的甜,很多年前就有耳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无锡酱排骨,十斤肉放一斤糖

无锡最有名的酱排骨,十斤肉就要放一斤糖,光看图片就要得糖尿病了;拌馄饨的调味汁里也要加一勺糖。炒青菜为了提鲜,点缀些糖尚可接受,但小笼包的汤汁就甜得有些发腻了,我最多只能吃三只。

一个不那么甜的无锡,还有什么好吃的?

开 洋 馄 饨

江浙喜欢吃馄饨,有各种汤馄饨和冷馄饨。无锡的馄饨也多以猪肉馅儿为主,特别之处是里面多了一只“开洋”。吴语方言区所说的开洋,就是北方的海米。上海的“葱油开面”,便是葱油开洋拌面。

▲ 无锡的馄饨个头不小,如果想吃别的,可以两个人分一碗

一碗清爽鲜美的开洋馄饨,比甜腻的小笼馒头更适合开启一天。

嗜甜的无锡人,在豆花上倒更偏爱咸党。荤汤豆花用牛肉汤打底的,上面点缀虾皮、葱花和一点酱油,吃口咸鲜,与上海的咸豆花有些类似,我很喜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穆桂英的荤汤豆花,也是好大一锅

早点都是在“穆桂英”解决的,这家综合了各种无锡小吃的老店,本地人也会光顾。只是豆腐脑的是按锅算的,配上开洋馄饨差点撑破肚皮。

无 锡 汤 包

要说无锡人最引以为傲的早点,汤包(也叫小笼馒头)肯定排第一位。本来是不打算尝试的,但又抱着一种“来都来了,倒要看看传说中的汤包有多甜”的心态点了一笼。

▲ 个头比苏州和上海还要大一些

无锡汤包的个头比苏州和上海还要大一些,咬破皮子,酱油色的红汤流出来,让我想起上海小伙伴说的:上海小笼馒头的红汤派,基本可以溯源无锡。汤汁不出意料的甜,但或许是做足了心理准备的缘故,倒也不觉得比苏州甜到哪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无锡的红汤派影响了上海汤包的风格

糕 团

糕团几乎贯穿了无锡人一生的重要时刻。随便拉住一个人询问,都能得到一连串糕团店的名字。

▲ 穆桂英的桂花青团,袖珍可爱

早上在穆桂英打包了一份桂花豆沙青团,带到鼋头渚吃,意外收获了一种在樱花树下吃喝菓子的乐趣。

第二天又跑到崇安寺附近的丰收糕团店,本以为只是个档口,没想到闹中取静,可以坐下来吃。绵绵细雨中,店内的猫咪在脚边安静的踱步,对无锡的好感又增加一分。

▲ 沾满了糖粒的双酿团,有点过于甜了

双酿团是豆沙与黑芝麻的组合,中间用一层薄薄的糯米间隔,馅儿不能混,以示师傅手艺高超。黑芝麻上挂着的糖粒,是无锡人对甜倔强的坚持。我不禁怀念起上海虹口糕团厂那个甜度适中的双酿团了。

▲ 最上面白色的条头糕很好吃,朴实的美味

白色的条头糕倒是甜味不重,有种弹牙的质感,朴实无华的好吃。

▲ 甜口的“酸辣汤”,大概也只会发生在无锡了

想到酸辣汤在无锡的出镜率极高,出于好奇点来一尝,竟然不酸也不辣,而带丝丝甜。在我一通加醋和辣椒油的操作下,勉强可以叫“酸辣汤”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梅花糕/鸡子大饼/玉兰饼

无锡的小吃和点心不少,可惜对我这个吃不了猪油的人来说都是寂寞。梅花糕、鸡子大饼和玉兰饼是其中很有代表性的小吃。细说之前,还得先认识两个无处不在的角色:糖猪油和菜猪油。

糖猪油顾名思义,用糖把猪板油“蜜”起来(相对用盐叫“腌”),糖油比例最高可达1:1。街边的鸡子大饼看起来平平无奇,即油炸面饼裹蛋,只有咬下去,才会发现饼胚上隐藏的一层糖猪油,吃口当然也是甜的。

▲ 鸡子大饼,饼胚里抹了一层糖猪油

菜猪油在无锡更有代表性,很多老无锡甚至视菜猪油为本命,喜爱程度不逊于北京的麻酱。

▲ 菜猪油馅儿的玉兰饼,也有鲜肉馅儿的

玉兰饼听起来清淡雅致,其实是一款重荤重油的点心。煎得焦脆的糯米皮里裹着菜猪油做的馅儿,一口下去,满嘴油润,让喜欢吃的人连口称赞——香!

梅花糕也可以做成菜猪油馅儿的——相对于南京梅花糕的豆沙和芝麻馅儿,咸口的梅花糕算是无锡特色。

▲ 这个梅花糕里的菜猪油,是肉眼可见的甜了

当然,这一趴出于个人口味,我全部“成功避坑”。不怕甜和猪油的的可以一尝,毕竟菜猪油是一个“很无锡”的味觉元素。

(图文内容来源于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