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走廊上的敦煌莫高窟是丝路最耀眼的明珠,名声在外,游客络绎不绝,暑期更是有点人满为患。想静静欣赏古老的石窟艺术,获得更好的观赏体验,不如换个思路,避开人潮,去探索不一样的惊喜!

麦积山石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u0u0uu00/图虫创意

麦积山是秦岭西段余脉上的一座孤峰,山高142米,四壁陡峭、中段膨大、底部略小,远看如堆积的麦垛,也因此得名。现存221个窟龛密密匝匝如蜂巢般凿于近乎垂直的崖壁上,一条多达14层的凌空栈道将它们相连。在中国四大石窟中,麦积山因处多雨地带,壁画保存不如莫高窟,但它留下了7000余尊塑像,有着“东方雕塑陈列馆”之称,其雕塑又不同于龙门石窟和云冈石窟的以石刻见长,麦积山独特的地质决定了这里的塑像多为泥塑。

Cindy Yu/图虫创意

麦积山石窟的雕塑不仅艺术精湛,而且有极强的文化延续性,从后秦的古朴凝重,到北魏的褒衣博带、秀骨清像,至北周造像开始变得健壮厚实,隋朝逐渐走向圆润,唐代造像无不丰满雍容,两宋趋向写实和世俗化,千余年来雕塑风格的演变在麦积山的泥塑上均有清晰的脉络可寻。加上麦积山多为民间开凿,又给它带来了另一个显著特色,即造像有着明显的世俗化倾向,你会在这里看到一些俏皮、可爱的菩萨形象。

天梯山石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归野buddy/图虫创意

武威的天梯山石窟始建于北凉沮渠蒙逊时期,对洛阳龙门石窟、大同云冈石窟,敦煌莫高窟都有一定的影响,堪称中国石窟鼻祖。

天梯山石最大石窟洞高30米,宽19米,深6米。据有关史料记载:此石窟是北凉王沮渠蒙逊于公元412年至439年之间开凿的。窟内有释迦牟尼大像1尊,高28米,宽10米,面水而立,右臂前伸,指向前方,巍然端坐。大佛含笑,右手指向磨脐山,雍容典雅,庄严肃穆,有气吞烟霞,挥斥乾坤之势。释迦两旁还有文殊、普贤菩萨,广目、多闻天王、迦叶、阿难等6尊造像,造型生动,神态威严。

窟内南北两壁绘有大幅壁画。南壁上部为云纹青龙;中部为大象梅花鹿,大象背部驮有烟焰发光的经卷,下部是猛虎和树木花卉。北壁上部绘有青龙双虎,中部绘有白马、墨虎、菩提树,马背上经卷闪光;下部绘有牡丹花卉。整个壁画笔触清新,色泽艳丽,形象逼真,因历代战乱,加上自然灾害频繁(主要是地震),石窟残损严重,特别是1927年的大地震,对天梯山石窟造成毁灭性的破坏,九层贯楼和大部分洞窟顷刻间震毁,许多塑像受到损失,幸存比较完整的有8窟,大佛坐像安然无恙。此窟的开凿,引起佛教界注目,使西域高僧接踵而至,他们在凉州讲经说法,翻译佛经,使天梯山石窟更具盛名。

马蹄寺石窟

马蹄寺石窟,是中国的佛教重要石窟之一。它位于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城东南80余公里的临松山中,计有北寺、南寺、千佛洞、金塔寺和上、中、下观音洞等处。各处相距数公里至10余公里不等。因山崖石质属粗红砂岩,不便雕刻,故绝大多数为泥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马蹄山古名临松山,又名丹岭山,青松山。位于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境内的马蹄藏族乡,北距张掖市65公里,是集石窟艺术、宗教文化、祁连山风光于一体的旅游区。远在西汉初年,是匈奴阿育单于的避暑胜地。

马蹄寺石窟是一规模宏大的石窟群体,它包括七个小石窟群,《甘镇志》讲“神骥足迹”。民间传说:天马下凡时一蹄落在了这里的一块岩石上,踩下了一只蹄印。寺院由此而得名。如今这块蹄印石被保存在马王殿内。马蹄寺石窟群,包括千佛洞、南北马蹄寺、上中下观音洞和金塔寺七个小石窟群。每个小窟群,多的有三十余窟,少的有两窟,总共有七十多窟。马蹄石窟由于历史悠久,同敦煌的莫高窟、安西的榆林窟齐称为河西佛教胜地的三大艺术宝窟。

武山水帘洞石窟群

一个你就足够了/图虫创意

水帘洞石窟群位于武山县东北25千米鲁班山峡谷中,由水帘洞、拉梢寺、千佛洞、显圣池四部分组成。始建于北周,隋、宋、元、明等时期续建重修。

FEIYING/图虫创意

水帘洞是一处道观,位于形似莲花的山峰下,背后有一个天然拱形洞穴。整个建筑分上、中、下三台而建,多为晚清建筑,砖雕精美的屋脊、彩绘精美的屋梁和斗拱、高高翘起的飞檐都很值得一看。千佛洞是这里最早开龛造像之处,因北周时崖壁有彩绘千佛而得名,唐代又塑七尊大佛,因此又名七佛沟,七尊大佛早就没有了,现在所存多为宋代作品。窟龛从上至下分3层,上层为悬塑,彩绘千佛在悬塑下;中层有一悬空佛头;下层以浅龛和壁画为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BabyQ/图虫创意

拉梢寺是整个水帘洞景区的精华,它被称为世界上最大的露天摩崖浮雕大佛。拉梢寺意为“在崖壁堆积树木开凿出的窟寺”,始凿于北周(559年),由秦州刺史尉迟迥主持开凿。爬上摩崖浮雕对面的观景平台,满满一整面墙的绘塑结合壁画扑面而来。浮雕泥塑的主角是一佛二菩萨,体态端庄、敦实。中间的释迦牟尼佛高42.3米,为结跏跌坐,左脚掌心向外,佛面部丰圆,脖颈粗短,身着圆领通肩袈裟。佛座由上下七层浮雕组成,自上而下为卧狮、卧鹿、立象三层动物图案,彼此之间又以仰莲相隔,最下为双瓣覆莲。大佛两侧的胁侍菩萨头戴三瓣莲式宝冠,两耳垂肩,手托莲枝,双脚戴环,立于覆莲上,右侧的胁侍菩萨面含微笑。佛座部位还有一个小型、残缺不全的一佛二菩萨悬塑,为宋代作品,据推测为西方三圣。

泾川南石窟寺

甘肃-雪左兰/图虫创意

南石窟寺与相隔几十公里的庆阳北石窟寺都是由北魏泾州刺史奚康生主持开凿,它们并称“陇东石窟双明珠”。南石窟寺名气很大,规模不大。南石窟寺开放参观的只有两个窟。1号东大窟开凿于北魏年间(公元510年),其“七佛同窟”的形制与北石窟寺的主窟如出一辙,但规模比后者小一些。窟内造像为七佛—北壁三佛、东西二壁各二佛,佛高6米,七佛两侧各有一尊胁侍菩萨。窟顶尚存一小片浮雕。佛像身上红砂岩的纹路与石窟浑然一体,据说开凿时是从前壁顶部的明窗开始,一点点向下挖掘修建的。

紫元居士/图虫创意

另一个开放参观的4号窟,开凿于唐宋,均为小型的石胎泥塑,事实上这些佛像的真迹本为石刻,可惜在20世纪被盗走了,如今窟里所存均为1925年后复制的。

庆阳北石窟寺

与平凉南石窟相对应的庆阳北石窟,规模要比南石窟大些,20米高、120米长的崖壁上密集分布着近300个蜂房般的窟龛,不过开放参观的仅3个洞窟。最著名的165窟是中国最大的七佛窟,高14.5米、深15.7米、宽21.7米,开凿时间比南石窟寺的1号东大窟早1年(同样都是北魏泾州刺史奚康生主持开凿),两者非常相似。同样的平面长方形覆斗顶的形制,七尊8米高的大佛也是一样的排列方式—正壁三佛、南北二壁各二佛,皆作“施无畏”手势。

大佛旁共有10尊4米高的胁侍菩萨,南壁有两尊交脚弥勒,门内南侧有一尊乘象菩萨、北侧有一尊阿修罗天造像。四壁还有一些千佛浮雕、飞天和摩诃萨埵太子“舍身饲虎”的佛教故事壁画等,但损坏严重。凿于盛唐的222窟规模较小,也很有看头。正壁为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主佛面相方圆,细眉大眼。南北两壁上下四层开64个小佛龛,龛内多为一佛二菩萨或一佛二菩萨二弟子的组合,是唐代造像的上乘之作。开凿于北周的240窟更小一些,窟内东、南、北三壁各塑一佛二菩萨,造像体态健壮厚实古朴。

炳灵寺石窟

游荡的山/图虫创意

位于刘家峡水库上游小积山大寺沟中的炳灵寺石窟,是中国现存最早有明确纪年题记的石窟。它始凿于十六国西秦时期,北魏前被称为“唐述窟”,取羌语“鬼窟”的译音(历史上这一带曾是羌族统治区),明代后期改称“炳灵寺”,藏语意为“十万佛”。清末,由于河州政局动荡,炳灵寺内的部分石窟、栈道和庙宇等遭受了严重损毁,炳灵寺石窟从此隐匿江湖。直到1951年10月被陇上学人、西北图书馆馆长冯国瑞重新发现,并由此揭开了国家对炳灵寺科考工作的序幕。

NG-spacename/图虫创意

炳灵寺石窟现存216个窟龛、800余尊造像,分下寺、上寺、洞沟3部分,下寺是主要参观区域,为一个环线峡谷栈道,石窟集中在北壁,南壁仅有一个卧佛寺。上寺是一座藏传佛教寺庙,距下寺2.5公里。

NG-spacename/图虫创意

来源|微游甘肃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