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

一个新的网络语——“躺平”

风靡网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引发热议

成为很多年轻人自我调侃的又一个“标签”

躺平,通俗地说就是佛系、低欲望,指无论对方做出什么反应,你内心都毫无波澜,对此不会有任何反应或者反抗,表示顺从心理。

作为一种社会现象,“躺平”的背后,反映出的是群体性的社会焦虑和年轻人随处可见的挫败感和失落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居大不易”,快节奏的生活方式、激烈的竞争、复杂的人际关系以及陌生人社会带来的风险焦虑……这些无形的压力使得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都被迫卷入到一种毫无意义的竞赛中,都会被一种单一的、同质化的成功观和价值观绑架,花费着高成本,却难以获得相应的回报,都忙于即时解决当下的问题,忙于向前看,却无暇顾及和解决更深远更重要的问题,久而久之,“躺平”也有了它存在的理由。

“躺平”论调是对年轻人的标签化。

给年轻人贴上不合时宜的标签,无法获得年轻一代的认同。说严重一点,述说“躺平”是对年轻人的污名化,是在贬损年轻一代的形象,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论调。

传播“躺平”论调,还有一个更大的危害:在社会上营造了所谓“躺平”的氛围,从而产生严重的误导效应,这将是一种负面暗示,可能起到“教唆”年轻人真的“躺平”的危险作用。

因此,绝不能用“躺平”这个伪命题给昂扬奋进的年轻人贴标签、污名化。我们必须坚决反对“躺平”论调的存在和蔓延,应当批驳网络随意制造不良论调的行为,提醒广大群众不要被这样的错误论调误导,更不能让广大年轻人成为“躺平”论调的受害者。

“躺平”与时代思想主流背道而驰。

所谓的“躺平”是一种老眼光看问题的论断。这种老眼光不是以客观和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与时代脱节。

“躺平”现象的出现,反映了当代青年中,有少数人已经迷失了前进方向,失去了闯荡的斗志,他们不是在追求美好的生活,而只是满足于勉强活着,失去了闯荡的斗志,与时代的思想主流背道而驰,与人生的价值擦肩而过,是消极回避社会竞争与压力的表现。这样的堕落人生,于个人、社会、国家无疑有百害而无一利。

“躺平”逃避不了现实。

累了可以稍微歇一会,可不敢一直“躺平”啊!你“躺平”得了初一,“躺平”不了十五!

河南大学教授程民生在该校毕业典礼上接地气的演讲火出圈,网友频频点赞。

人有与生俱来的责任和义务,无论你躺或者不躺,它就在那里:每个月的房租、房贷、水电费等,无论你躺或不躺,它就在那里。

“躺平”,并不能消解生活的困难,它所提供的只不过是逃避真实生活时的快意和心灵的慰藉。

“躺平”容易站起来难。

历史已经证明,“躺”下去或许很容易,可是再挺起胸膛,需要的不仅仅是汗水,还包含了泪水和血水。

“躺平”是一面危险的深潭,对于“躺平”者来说,躺下容易,但不知不觉之间,生活的浑水就已经漫过口鼻,惰性与惯性使得他们起身异常困难,最后变成温水里的青蛙,离曾经的梦想越来越远。“躺平”虽是一种选择,但很多年轻人没有意识到的是,“躺平”的代价,可能并不比奋斗低,要付出的倒是更为高昂。

“躺平”最初表达的是一些人厌恶恶性竞争的心理,他们宁愿主动选择避开高强度竞争,缓解生活、工作压力,把“躺平”当做一种自我建构的“安全阀”——疲惫的身体需要休息,空洞的灵魂需要精神层面和文化层面的“营养输送”。

然而,这样一种面对激烈竞争时的自我心态和行为调适,却被一些人片面简化为将希望和梦想统统抛弃、无所作为、无所事事,这种曲解被少数人宣扬成时髦的立式哲学。如果“躺平”是为了更好的站立,短时“躺平”是为了长期奋斗,那么我们就要举双手赞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人不是机器,需要劳逸结合。夜深人静放松“躺平”,白天工作才会倍有干劲;出门远行旅游“躺平”,在岗打拼才会能量满格;心烦意乱抽身“躺平”,调适自我才会状态在线。但是,如果一个社会若是很多人选择一直“躺平”,那么这个社会就必定“躺平”;如果现在年轻人普遍选择“躺平”,那么这个社会未来必定“躺平”。

对于年轻人,虽然他们面对的压力让人同情,但靠“躺平”终究不能得到幸福,只能无意义且枯燥地虚度青春。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赋予了年轻人极其光荣的新时代历史使命,也给他们带来了更加广阔的发展天地。

所以,年轻人,拒绝“躺平”。你们正值大好年华,与其怨天尤人、暮气沉沉,不如脚踏实地大干一番,用奋斗闯出属于自己的路。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哪有时间去消磨,哪有时间去消极?在这个人人皆可出彩的大舞台上,唯有激情奋斗才是主旋律,年轻人的热血注定要激情燃烧,每个人都能唱响圆梦之歌!

作者:邵伟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