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的母爱

同治十二年(1873)11月,两宫皇太后一起下达了一道诏书,解释了垂帘听政的缘由。后来又说皇帝已经成年,按规定应该让皇帝亲政。于是,传令钦天监择选良辰吉日作为皇帝亲政的日子。

钦天监回复,正月二十六是一个好日子。两宫皇太后就在当天下达谕旨,准备还政给皇帝。谕旨最后还按照原先的惯例,嘉奖了北京内外的官员们尽职尽责的忠诚。西太后很讨厌同治皇帝,同治皇帝从小就因为不顺从母亲没有得到西太后的喜欢。这也难怪,同治从小就喜欢慈安太后,可是,慈安和西太后有隔阂。

这一点,同治皇帝心里也很清楚。17岁时,同治皇帝亲政了。他的性情比较刚毅,和咸丰皇帝、西太后很像。同治的皇后是贵族大家闺秀,岳丈崇绮本来就是皇帝的师傅。皇帝小时候刚刚掌控大权,不通晓世态的险恶,皇后也如此。不过,皇帝和皇后很快就发现了这些情况,清楚反抗西太后是徒劳的事。

假如要博得西太后的喜欢,唯一的办法就是依从她。但是,最大的困难还在后边,皇帝不想告诉西太后国家大事,不让她阅览奏章,如此一来双方的矛盾越来越大。等同治皇帝去世后,如果立嗣的话,同治皇后就会成为皇太后,西太后的大权就会失去。西太后为了独揽大权,不惜破坏祖制家法,即便毁坏一切也在所不惜,于是,就立光绪为皇帝。

对于西太后的这种做法,当时舆论的反应尽管没有很大的反对声音,可有关同治皇帝没有皇子、同治皇后殉情事宜,舆论都倾向于西太后贪图大权所致。有私人的书籍上说,西太后故意放纵同治皇帝酒地花天,以此让其得病,接下来又对其漠不关心,最终致使同治皇帝病重难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内务府有一个人叫桂庆(端方叔叔),感觉皇帝年轻好色,唯恐其难以长寿,所以恳请驱逐那些整日蛊惑皇帝玩乐的宦官,处死首恶警告其他人,还希望皇帝生活有度,珍惜自己的龙体,言辞非常中肯。可是,这些话传到西太后耳朵里后,西太后非常不喜欢,皇帝听到后也很讨厌,于是,桂庆被迫辞职离开了宫廷。

另外,诸如文喜、桂宝这些内务府官员,都是一如既往地迎合上面的意思,以此巩固自己的位置,非但不告诫,反而怂恿皇帝沉迷酒色。当时,北京内外都清楚皇帝常常和一些人到城南声色之地玩耍。皇宫的规矩被破坏了。

皇帝常常去喝酒,整夜不归,到第二天召见军机大臣时,皇帝竟然还没有回来,有时候回来也是醉醺醺地说胡话,偶尔还有淫秽言辞。因为连续沉迷酒色,所以皇帝不久就得了重病,很快就去世了。

同治十二年(1873),外面的人不断谣传说皇帝快死了。到第二年的十二月,皇帝得了天花,无法上朝,两宫皇太后就代替皇帝处理政事。到了月底,皇帝下诏,大意是:朕在这个月得了天花,承蒙两宫皇太后精心护理,悉心照料。并且,还委屈自己身体,替朕处理各个衙门的奏折,朕心里非常欣慰,谨遵两宫皇太后尊号,以此表示大恩大德。其他所有的典礼,有关衙门尽职尽责办理。

皇帝身体消耗得非常厉害,病情不断加重,在1875年1月13日晚8时驾崩。当时,两宫皇太后和王公大臣共20余人在皇帝身旁。有一位御史上奏折,弹劾内务府的两个官员,说他们曾经引诱皇帝沉迷酒色,让皇帝过早离世,希望能够罢免他们的职位。太后答应了,依然准备启用桂庆,以此嘉奖其忠心。不过,桂庆已经厌倦了政治生活,不愿出任任何官职。

感谢姨妈的选择

同治皇帝过早离世,没有皇子,有传闻是因为西太后太热衷于权力。不然的话,假如皇后能怀孕,或许能生下个皇子(同治皇后有身孕的说法很难确定)。如此一来,皇帝有了后人,那皇后就会成为皇太后,而西太后就要丧失大权。

当时,皇族的嫡系里痛恨西太后的人相当多。同治皇帝驾崩后,大家提议让道光皇帝长子的长孙溥伦继位。这样的提议非常有说服力,主张这种论调的王公贵族都感觉这样做合理合法。但是,西太后已经决定要掌控大权,她即便冒天下之大不韪违背祖训家规也无所畏惧。西太后要为自己掌控大权铺平道路。当初,因为处死安德海,导致西太后和慈安有了隔阂,对恭亲王也失去了信任。

能够和西太后商议继位大事的人,只有醇亲王。醇亲王是道光皇帝的第七子,非常有才干,他的夫人是西太后的妹妹。如此,西太后决定让醇亲王的儿子继位。当时,醇亲王儿子还小,西太后可以继续掌控大权。还有,小皇帝生母是自己的亲妹妹,今后即便皇帝长大成人也会听自己的话。

西太后不愿意让恭亲王的儿子继位,首要原因是恭亲王处死了安德海,这件事她一直铭记在心;另一个原因是恭亲王的儿子已经17岁了,如果他做了皇帝,不长的时间就会亲政,对自己掌权非常不利。西太后清楚,假如恭亲王儿子继位的话,按照祖宗法制,必须还政。假如要违背的话,众人就不会信服自己。

之前跟自己有隔阂的一些人,肯定会借机反对自己,所以决定不能让恭亲王儿子继位。西太后非常迅速且不动声色地压制了反对的论调,挫败了主张立溥伦和恭亲王儿子的两派势力,随后又将李鸿章的淮军调过来驻防北京。所有这一切稳妥之后,西太后就在养心殿召集王公大臣商议立新皇帝事宜。

养心殿地处皇宫西部,距离同治皇帝过世之地只有2千米左右,当时参加这次重要会议的共有25人。其中,有坐在殿上的两宫皇太后,还有军机大臣和各位大员。另外,里面包括5位汉人官员和溥伦的父亲载淇以及恭亲王。

皇宫里沿途站满了宦官,布置得非常严密,关键区域都加派了军队驻防,其中多半是荣禄和叶赫那拉氏的亲兵。西太后传令不许同治皇后参加这次会议。因此,他们在商议立新皇帝时,皇后只能守在同治皇帝的尸首旁边痛哭。同治皇帝身穿龙袍,已经做好了入殓的准备。

两位皇太后对面坐着,其他参加会议的大臣都在下面跪着。西太后首先说:“皇后尽管有了身孕,但不知道何时才能将皇子生下来。皇位不可以长期空缺,应该商议立新皇帝的事宜。”恭亲王首先提出了反对的建议:“皇后很快就会生产,因此应该秘不发丧。

假如生下来的是皇子,理应让他继位;假如生下来的是公主,再商议立别的新皇帝也不迟。”恭亲王的提议得到了很多王公大臣的支持。西太后说:“时下南方还尚未平定下来,假如朝廷上皇帝空缺,风险太大,唯恐国本动摇。”

参加会议的三位汉族军机大臣都强烈支持西太后的提议,都说南方依然在发生战乱,假如皇位长时间空缺,国家的局势就会不稳定。此刻,慈安说:“我感觉,恭亲王之子能够继位。”恭亲王一听马上叩头说:“不敢当。”慈安又说:“依照继位的程序,应该让溥伦作为同治皇帝继子。”溥伦的父亲载淇听到后马上叩头说:“不敢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西太后跟载淇说:“这些事其实都没有关系。不过,你是奕惠(道光皇帝的第九子)的继子,大家说之前有过这样的先例吗?”西太后看着恭亲王,要他说出答案。恭亲王迟疑了一会儿,说明朝英宗曾经这么做。

西太后精通历史,她辩驳说:“这个例子不恰当。明英宗曾经让蒙古军队俘虏,后来回国发现其弟弟已经做了皇帝。八年之后,明英宗发起政变抢回了皇位。”说到这里,西太后转身对慈安说:“我认为,立醇亲王奕说的儿子载湉比较合适。你们抓紧时间确定一下,不要再推诿了。”慈安太后没有表示反对意见。

大家经过一番商议,醇亲王支持溥伦继位,有三位大臣支持恭亲王之子继位,其他人有支持西太后的主张,让醇亲王儿子继位。慈安皇太后向来做事比较退让,这次也支持了西太后的主张。

当时,时间已经过了9点,夜里很冷,风也大,还有漫天的黄沙。然而,西太后没有放松,她马上派出一支军队来到城西醇亲王府邸,然后用一顶八抬的黄色轿子将小皇帝抬进了宫廷。这段时间,西太后担心恭亲王再生事端,就派他在同治皇帝尸体旁边留守,其实是对他的羁押。

宫廷内外,荣禄都严加看管,这都是西太后一手操持,由此才在不动声色的状态下挫败了反对的派别。尽管有很多反对的人,但他们的才干和西太后相差很远。有人称西太后的胜利是命运太好的缘故,其实不然,西太后手段强硬,堪称“东方拿破仑”。时间还没到午夜,小皇帝就已经到皇宫中了,他不停啼哭,似乎已经预感到自己在宫中不好的命运。

小皇帝生母是西太后的妹妹,也一起进了宫廷。另外还有几位奶妈。刚刚登基的小皇帝按照祖宗法制就要到同治皇帝尸首前跪拜。此时的小皇帝不过四岁,于是两宫皇太后继续垂帘听政,随后用两宫皇太后名义下了一道谕旨。大意是:因大行皇帝没有皇子,无奈只得用醇亲王之子载湉入继文宗皇帝,承袭大统。今后皇帝再生皇子,即可继承大统为大行皇帝……

对于同治皇后肚子里的孩子,再没人过问,自此大家都清楚皇后彻底绝望了,但她无能为力。接下来,王公贵族们依照之前的规矩一起上奏,恳求两宫皇太后继续垂帘听政。两宫皇太后下诏应允,理由是皇帝太小,国家艰难,无奈只得依从大臣的提议,继续垂帘听政,期望国家大事能顺利,言辞间都是外在形式之类的东西而已。

西太后随后下达诏书,修筑颐和园的工程暂停,说在国家大丧时期已经没有这样做的心情。实际情况是,西太后此时不可以离开宫廷。西太后之所以能随便破坏祖宗制度立醇亲王之子,原因是她平时的威信服众,处理事情得当,大多数人听从。刚刚立的小皇帝身体瘦弱,众人都感觉即便是他长大之后也不会有皇子继承大统。

有人劝过西太后,但西太后不以为然,其实就是西太后贪权造成的。一直到1908年,即光绪三十四年,皇帝和西太后驾崩之前,外界舆论时常说皇帝登基时没有好兆头,寿命不长,不如西太后长寿。

皇帝亲政前,西太后肯定要长寿。假如再历经废立皇帝的大事,西太后完全可以继续掌控朝纲,不过,这样的情景后来没有出现。西太后后来确实撤掉了帘子,准备将大权交给光绪皇帝。可此时发生了戊戌政变,还有南方不断发生的革命让人害怕,没有这些事的话,说不定废立皇帝的事情还会重现。

用光绪作为年号,主要是因为新立的皇帝是道光皇帝嫡系子孙,并且期望咸丰、同治两朝的忧患能到此为止。此刻,西太后再次下诏,加封号给同治皇后,可这都是形式上的东西,难以阻挡皇后殉情的决心。

最终,皇后在3月27日吞金自尽。皇后之死首先是因为殉节,可其中不乏是因为心中的怨恨。对于这件事,有人感觉是因为西太后的嘲讽导致了皇后自杀。不过,为西太后辩护的一方认为,当时皇位已经确立,大势已定,没有再这样抗争的必要。在事情最要紧的时候没有自杀,如今反而这么做了。

皇后殉节的事件让外界人士大为关注,众人纷纷议论,假如没有这件事,当然不会这样。皇后殉节后,御史和各个省份都上了奏本,都指出醇亲王之子继位不合适。此事影响巨大,以至于影响了西太后在国家人民中的地位。

四年之后,吴可读在蕲州同治皇帝陵前自杀,以此向不给同治皇帝立子嗣的做法提出抗议。西太后了解情况之后,也感到了压力,为此专门下了一道谕旨,解释了事件的前因后果,并表示,假如新继位的皇帝将来生了皇子,一定按照制度让他继位。

新继位皇帝的父亲醇亲王上奏本,请求免去自己的所有职务,并在朝堂上也向皇帝下跪。其实,作为皇帝之父,他没有在朝堂上下跪的道理。醇亲王在奏折里这样说,听到儿子被选继位的消息,心里非常震惊,不知道应该怎么办。

回家之后,心里非常紧张,精神紊乱,加之最近犯了肝病,更加茫然若失,唯恐去日无多。西太后看了之后就和大臣们商量,后来答应醇亲王辞去各种职务的提议,另外准许他可以不参加朝贺等大型典礼。遇到国家大事,醇亲王应该咨询两宫皇太后;遇到皇太后生日,不用随着众人朝拜,只在偏殿行礼即可。

醇亲王的爵位,可以世袭。醇亲王掌管的军队,转交给惇亲王。醇亲王将自己的经验和训令都告诉惇亲王。此时,大清军队已经非常腐败,军队里充斥着许多无赖恶棍,将领什么都不会,都是摆设。联想到西太后在同治登基时期第一次垂帘听政的情景,时下是她第二次垂帘听政了。

吴可读的遗书

同治皇后殉节自尽事件,让皇帝的继嗣问题和西太后破坏大清继承制度的行径一度成为朝野上下议论的焦点。有一位满族官员首先上疏说,朝廷关于继承的问题,应该按照制度向天下人公开。从此以后,许多朝廷内外的官员都纷纷上奏本提及这件事,不过都极力回避继位的敏感问题。尽管一时议论纷纷,但时间都不长。

因为当时大局已定,这些人都已经表示了服从,别人也都无话可说了。中国的事情历来如此,从来没有发生过官员们团结在一起和君王对抗的事情,大家都是各做各的,不互相商议,绝对不会众人一心做成什么事情。

然而,在全国上下都平息下来的时候,有一个人站了出来,他勇敢忠诚且很执着,做出了令举国上下都震动的举动,一度感染了当时的人们,让历史永远铭记。此人语言修养水准很高,鲜有人能够超越。这个人是谁呢?他就是前面提到的御史吴可读。

诸如中国、日本等一些东亚国家,那里的人们性格都是这样,每当心里遇到不平静、感伤、愤怒及冲动也无法解决的问题时,往往会用死来证明自己的节操,进而得到社会的尊敬,让历史铭记,即便是专权的君王,也只得重视他们的想法。这种人常常能力挽狂澜,建立功勋。他们的过世,是他们忠心赤诚的表现,英勇就义,走得非常从容,根本不属于匹夫之勇,而是赤诚的热血,是君子仁士具备的道义。

这类人对于正义的追求,对光明的向往,都会让人们惊叹。中华民族珍爱和平,崇尚关老爷(三国的关公)式的道义,无所畏惧。这种美德之所以产生,根源在儒教思想。当我们看到一些杀身成仁、誓死拥戴儒教的君子,很自然就会想起古罗马绅士的品德。吴可读,勇敢而正直,属于中国官员的楷模。

在遗书里,他这样说:“皇帝驾崩已经四年了,希望国家的士大夫们能够对国家大事表示点什么。两宫皇太后关心一下臣民的请求,下一道旨意,皇帝将来肯定会有后人,以此告慰同治皇帝的灵魂。我等这一天时间太长了,心里充满了绝望。为了表示对先帝的尊敬,所以在他的陵墓边自杀,期望用古代勇士尸谏的方式,来引起两宫皇太后的重视。”

1879年在同治帝大葬之时,吴可读在其陵墓附近自尽。吴可读去世之后,西太后让光绪继位的错误似乎更加明显。吴可读留下的遗书非常有力量,西太后清楚这是民心所向,就立即表示同意吴可读的请求,为此下达一道谕旨,说明了将来为同治皇帝选子嗣的愿望。

西太后也被吴可读的做法感动了,并且后来时常提起这件事,尤其是在庚子年西逃时不断提及此事。吴可读的话让西太后为之前做的事感到了悔意,并以此导致了庚子年的国难。笔者是外国人,但也很敬仰吴可读的精神,非常想仔细考察一下这个人,记载他一下。吴可读从容赴死的精神,确实是儒家学者的精神。

他自杀的地方是一座小庙,叫作马伸(神)桥,旁边就是同治皇帝的陵墓。细看吴可读的遗嘱,去世后的一切都交代得很清楚,事事都很详细。他舍不得家眷和朋友,可去世时依然镇定而从容。下面摘录吴可读遗书以及他送给寺庙住持的信件,大意是:

周老道,你不要惊慌害怕。我并无害你之心,只是不得已借贵庙一方宝地,成全我清白之身。你要立即禀报州官,并将我随身折匣连同其中的奏折呈上。另外,请你给我买一口薄棺,二十两银子足够,然后用沥青刷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的衣冠都已备好,入棺前只需将我鞋底的皮掌割去即可。我身上的血迹是因为无意间割破手指所致,州官想必不会盘查。待查验过后即可封棺,外面涂上油漆,接缝处也要细心封好,等待太后懿旨发落。

然后,请在大行皇帝陵墓附近置地一块,将我速速下葬。天下黄土,何处不可葬身,为何非要归于乡里呢?我随身匣内有纹银四十五两,除棺木安葬费用之外,其余都赠与阁下。你一定要照顾好我的遗体,不要令其受损。待我儿前来,定会感激你代他办理我的后事。你不必担心官差会为难于你,切记不要擅动折匣内我写给太后的奏疏。

明日清晨你们会发现我的遗体,将我身体解下来,放置于阴凉处。恐怕你无意进来发现我悬梁,事先我已经服下鸦片,断无生还之望。过去几日你总是干预我的私事,我死后你千万不要插手,否则悔之晚矣。你唯一要做的事就是速速禀报州官,不要让妇女小儿进来看我的遗体。对我来说,死是我的责任所在,没有奇怪之处。只要那些理解我的人洒几滴怜悯之泪足矣。吴可读至嘱。

慈安太后遭到谋杀

同治皇帝的葬礼过去后,其金棺椁也选择良辰吉日安放了,至于他将来子嗣的问题,也伴随着吴可读事件进行了解释和允诺。这样一来,国家局面渐渐平静下来,两宫皇太后依然按照之前的惯例垂帘听政。很快,光绪皇帝渐渐长大了,而且和慈安的关系非常好,当时的宫里人都感觉到了。

究其原因,无外乎慈安太后性情温和,不似西太后那样冷面严肃,所以小皇帝才敬爱慈安太后。光绪小时候活泼好动,时常跑到东宫去玩耍,不和西太后接近,此举让西太后心情不爽,感觉小皇帝内心倾向慈安太后,心里难以承受,并且,此时有人在西太后耳边进谗言,说慈安太后暗地蛊惑小皇帝反对西太后。

这样一来,两宫皇太后之间的隔阂不断加大。西太后对小皇帝和慈安太后亲近感到恼火,还担心慈安如此一来会得到皇帝的喜欢,因此,西太后严密监视着小皇帝的一举一动。西太后非常清楚慈安的性情,了解她并非自己的对手,可真要联合皇帝的话,就会蛊惑皇帝跟自己作对,那么自己的处境就危险了。

随着皇帝的渐渐长大,西太后的防备心理也不断加深。之前,乾隆皇帝曾经有个妃子非常奢侈,并且还喜好游玩,结果遭到了母后的冷落,到后来被赐死。西太后非常担心自己将来也遭遇这样的下场,所以才加强戒备。

后来发生了一件事,导致两宫皇太后之间发生了很大的争执。光绪六年(1880),两宫皇太后去东陵祭祀,当时皇帝刚刚九岁。恭亲王认为,慈安皇后应该在西太后前面进入祭祀,慈安也是这样的想法,因此两人在咸丰皇帝的灵柩前开始了激烈的争吵。

慈安认为,西太后在咸丰皇帝在世时只是一名嫔妃,到咸丰皇帝驾崩之后才升级成为了太后。既然身为嫔妃,那祭祀时理所当然排在自己后面。慈安还准备将左边更加尊贵的位置留给已经过世的咸丰皇后。

咸丰皇后尽管去世在咸丰驾崩之前,可在名义上依然是咸丰皇帝的正牌皇后。西太后感觉此事肯定是恭亲王挑拨,所以坚决不退让。最终,祭祀依然按照西太后的想法进行。这次在祖宗陵墓前,当着众大臣的面发生争执,西太后感觉非常有失大体,并且也是对先人的诋毁和不尊重。此事非常明显是有预谋的,所以对慈安太后更加抵触。

(到皇陵来祭祀的活动中,此类争执事件经常发生,这能够引起人们的注意。其实,后宫妇女长时间在宫内,备受压抑,往往都会借此机会发泄。宣统元年即1909年时,同治、光绪的嫔妃和隆裕太后也是因西太后的安葬爆发了巨大争执,以至于不肯回宫,准备永远留在陵墓,最终在王公大臣的劝说下才回回京。)

此时,作为步军统领的荣禄有保护銮驾的责任。回京之后,荣禄也因为一件事情让西太后生气了。西太后本来非常宠信荣禄,可这次并没有饶恕他。当初,咸丰皇帝驾崩在热河之后,西太后在挫败载垣集团、同治皇帝驾崩后新皇帝继位一系列事情上都得到了荣禄的协助,所以非常宠信荣禄,让他做内务总管,可以随便进入宫内。

光绪六年(1880),荣禄与同治皇帝的一个嫔妃出现了暧昧事件,光绪皇帝的老师翁同龢将此事告诉了西太后。当时,宫内都在传说,西太后在这个嫔妃的屋内看到了荣禄,这个罪名非常大。荣禄因为这件事情被罢免了职务,此后的7年间总是赋闲在家。性情刚毅的西太后在这方面很公正,即便是自己的心腹,犯法也不会饶恕。

可事情过后不久,西太后就蒙生了悔意,荣禄如此忠诚的奴仆,是没有人能够替代的。智勇双全的荣禄非常忠诚于西太后,西太后对他也非常依赖。如今失去了,尽管不习惯,可罪行非常大,根本不可以立即起用,不然就会在朝廷上有失尊严。并且,对于荣禄不能轻易放过的问题,主要原因就是要推翻自己当初的决定。可是,西太后总感觉此事有点蹊跷,猜疑是慈安在背后谋害荣禄。

1881年3月间,两宫皇太后又因为总管李莲英的骄横发生争执。慈安感觉,李莲英是西太后的心腹,眼里只有西太后,根本没把自己放在眼里,瞧不起自己,于是其他宦官也开始学习李莲英的做法。另一个原因是,李莲英权势很大,很多人称呼他“九千岁”,位置仅次于万岁爷。两宫皇太后为此发生激烈争论,几乎无法调解。

有人猜疑因为西太后无法容忍这次的怒火,最终导致了慈安太后的死,还有传闻说慈安太后是中毒而死。在中国宫廷,产生这样吓人的传闻很正常,尽管无法让人信服,可也不是凭空捏造。

值得肯定的是,但凡遭到西太后猜疑的人,或者威胁到她权力的人,都没有长寿。这不得不让人起疑心,不可能都属于巧合。不然,人们绝对不会相信这样的传闻。起初并没有有关慈安太后生病的消息,忽然间就过世了,确实非常奇怪。依照当时的朝廷谕旨,慈安太后过世时间是三月初三。大丧的期限,按照惯例从27个月减为27日。

别了,恭亲王

按照惯例,慈安临终前留下一份遗诏,其中对当时的政事只字未提,即使在弥留之际,她也一如既往把国家大事留给做事果断的西宫。慈安太后遗诏里有一处好像能够说明西太后没有干涉这道上谕,上面说自己向来崇尚节俭,看淡虚荣,办理后事不允许铺张,应该符合节俭的水准,等等,这种意思和西太后喜欢奢华的行径是相反的。

谨小慎微的慈安太后生前和西太后不和睦,可势力不大。如今去世以后,西太后可以独揽大权,掌控国家。不过,西太后还有一个小小的障碍,此人就是当时任职于军机处的恭亲王。慈安太后过世之后,恭亲王无法安下心来。当初,安德海被处死,西太后非常怨恨恭亲王,不过,恭亲王当时权势很大。

西太后妄图削弱恭亲王的名号,可当时难以寻找能替代恭亲王在军机处的位置的人选。恭亲王处理国事经验很丰富,外交方面也很强,不得不重用恭亲王。西太后没办法,只能一直容忍着。1884年,西太后感觉自己能够专权了,可以不用恭亲王的协助,时值中法战争,就开始寻找机会罢免恭亲王以及军机处拥护恭亲王的官员。

通过发布上谕,将马江作战失败的事件推到了恭亲王头上,但太后真正的意思,是觉得恭亲王心里有反抗的意愿。当时有几位御史上奏,批评太后奢侈的罪过,以及其他的过失,西太后猜疑是恭亲王指使人做的,就迁怒到恭亲王身上。

恭亲王无奈只得退出政坛,在家里赋闲。十年后,1894年,光绪二十年,中国对日作战失败。聪慧的西太后想起恭亲王,期望他能辅佐自己,但无法像同治初年那样信任他了。光绪二十四年(1898),恭亲王在任上过世。

恭亲王对国家做出了巨大贡献,尤其得到了外国人的信任。西太后尽管内心讨厌恭亲王,但在外表上依然对他非常尊敬。恭亲王过世后,接替他职位的是礼亲王世铎。礼亲王作为八位亲王之首,是太祖皇帝小儿子的后人。张之洞的兄长张之万和礼亲王一同进军机处任职。另外,一起进入军机处的还有孙毓汶一些人。

此人做高官已经很长时间了,到1894年12月,皇帝因为翁同龢的原因将孙毓汶罢免。当时,西太后已经不干涉政坛,正在颐和园看戏游玩,所以孙毓汶处境非常艰难。孙毓汶和皇帝老师翁同龢有仇,西太后用人从来如此,目的是让军机处大臣之间不和睦,自己进而掌控大权。

1884年3月14日西太后下达诏书,大意是:军机处如果遇到紧急的事情,要和醇亲王奕说商议。等皇帝亲政之后,再另行下懿旨。西太后的这道谕旨破坏了朝廷制度,让皇帝父亲成为行政首脑,必定和光绪元年(1875)允诺要为同治皇帝立嗣的说法完全背离。

众人都担心醇亲王或许会劝儿子无视为同治立嗣一事,断其正统,而以醇亲王一支另立皇权。假如皇帝给自己父亲加封皇帝尊号,那同治皇帝正统位置就会彻底消失,这么做肯定会给今后的工作留下无尽的隐患,会引发很多的阴谋诡计。比如,英国历史上著名的红白玫瑰之战,约克家族和兰开斯特家族的争斗,都是如此。这道诏书下达后,盛昱、锡钧、赵尔巽等人纷纷上奏折,请求西太后收回这份指令。

西太后看了那些奏本,很快下达谕旨:钦奉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皇太后懿旨:本日据左庶子盛昱、右庶子锡钧、御史赵尔巽等奏,醇亲王不宜参与军机事务各一折。并据盛昱奏称:嘉庆四年十月仁宗睿皇帝圣训,本朝自设立军机处以来,向无诸王在军机处行走等因,钦此。对于先帝的圣明决策,朝廷诚然理应谨遵为佳。

然而,自垂帘听政以来,国事繁多,本宫迫不得已数次请亲王辅政。诸位臣工应该清楚,本宫之所以有此举动皆因时局紧急,非我本意。本月十四日,下谕命醇亲王与军机处议政,本为商议国家紧急事件,而非寻常诸事。

本宫从未打算给醇亲王任命正式职务,而对此他也再三推辞。正是由于醇亲王恳请,本宫才同意皇帝亲政之后重议此事,所以目前的安排只是权宜之计。国家政务繁忙,本宫日夜勤政,无奈一人之力怎可独当千面,其中原委诸臣怎知?

军机诸臣处理政事,不准以醇亲王之故推卸职责。总之,惟望诸位臣工体恤主上圣意,不可妄加指责。盛昱等人所奏之事不准。细看西太后发的这道上谕,再看看英国女王伊丽莎白批示大臣类似请求时的言辞,纯属巧合。天下真是无奇不有。醇亲王的忠心。

【本文节选自《慈禧:一个外国记者眼中的大清帝国》,作者约翰.奥特维.布兰德,重庆出版社 ,有删减;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图片源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