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近70多年的清代宫廷历史中,宫内宦官作恶多端已经成为无可争辩的事实。西太后掌管政权的50年里,宦官势力非常大,李莲英就是其中的领袖人物。

李莲英,外号“皮硝李”(李莲英在16岁之前还不曾进宫,在河间府拜一位皮匠为师傅),是中国最有名的恶棍之一,残忍至极。但凡清宫廷里悲惨事件,大部分都跟李莲英有关系。西太后去世之后,李莲英尚在宫内,权势依然很大,除了被召见之外,其他一些事都归他处理。西太后非常宠信李莲英,允许他敛财。

除了荣禄,其他大臣以及西太后的亲属都不能和李莲英相提并论。当初,咸丰皇帝在热河生病时期,西太后就发现宫内有一位名叫安德海的宦官,非常聪慧,做事干练,就把他留在了身旁。西太后和荣禄商议的有关事宜,基本都靠安德海传递。西太后主政之后,安德海就成为西太后的心腹。

好大喜功、反应灵敏是西太后的性格,其中不乏安德海的协助,因此,安德海依仗西太后的势力从中获利。安德海曾经协助西太后修筑戏院以及另外一些娱乐设施,以此向西太后献媚。安德海长得英俊且很有才华。

在两宫皇太后权力还不稳定、载垣等一些人阴谋不曾败露的时候,曾经有几位御史认为宫内非常奢侈。西太后知道后心里不高兴,可在表面上还要得体,就夸奖御史们是在为朝廷办事。

年轻的叶赫那拉氏刚愎自用,此时已经开始听不进批评之言,同时她深信身边人对自己忠心无二,不会犯错,于是毫无改正之举。太后当政最初几年,经常可以看到此类语言得体的诏书,但其中的诚信度却令人深表怀疑,实际上也从未有人把诏书所言当真。如1864年颁布的一份诏书,非常具有典型性。

有趣之处在于,其中提到了宦官的偷窃行为,但直至今日,情况依然如故。京城的老百姓都清楚西太后喜爱京剧,这道圣旨只不过就是掩盖的托词而已。当时,几位御史总是想办法弹劾安德海,说宫廷里花费巨大,户部都受其影响,开支受损,因此才征收各省份的款项。同治五年(1866),有两个御史一起上了奏折,诉说宦官的危害。西太后以皇帝的名义给予御史嘉奖,但宫廷内部依然照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安德海身为总管,权势慢慢增大。西太后时常身穿戏装去西苑游玩,安德海总是寸步不离。曾经有传闻说,西太后赏赐给安德海一些皇帝御用的龙袍、玉如意等,几乎妇孺皆知。这样的传闻,多半都是爱好瞎编的人编造出来的。不过,咸丰末年宫廷风气败坏,太后宠信宦官,共同造就了这种传闻的土壤。

其中最著名的一件事,莫过于背叛祖宗规定宦官不可以出宫的制度。同治八年(1869),安德海领西太后的指令去山东处理事宜,但此事没有和恭亲王商议,东太后也不知详情。来到山东之后,安德海借助西太后的名义四处索贿。当时,安德海曾经得罪过几位王公大臣,恭亲王就是其中之一。

因为安德海权势太大,非常骄横,所以让恭亲王难以接受。一次“小安子”(名为《中国朝廷的秘密》,1910年出版,称安德海为“小安子”,正如李莲英外号“皮硝李”一样)正在和西太后说话,恭亲王前来拜见,西太后竟然闭门不见,让恭亲王非常气愤。此类事也为安德海之死埋下祸根。

安德海来到山东后敲诈勒索,强取豪夺,无法无天。当时,山东巡抚丁宝桢发现安德海冒充西太后的名义对地方官府和老百姓大肆侵扰,大动肝火,他将安德海的所作所为马上向恭亲王做了汇报,并请求处理办法。文书抵达北京时,西太后正在看京剧。恭亲王拜见慈安太后,拟定谕旨,还请求慈安太后在上面签下自己的名字。

谕旨下令丁宝桢在山东将安德海处死,而不是将他押往北京。慈安清楚如此肯定要得罪西太后,但恭亲王这头压力很大,身不由己。据传闻,当时慈安对恭亲王说:“西太后会杀死我的。”这是慈安太后在恭亲王递交的谕旨上盖印时说的一句话。

丁宝桢有胆有识,在和太平天国作战时就很有名气,他得到谕旨后,马上将安德海处死了。西太后不知道安德海的危险处境。事情的原因就是其骄横不法,难得人心,所以恭亲王与慈安太后的谋划可算完美无缺。事已至此,已经无可救药。

十天之后,慈安受恭亲王所迫又下了一道谕旨,大意是:本月初三,丁宝桢上奏,根据德州知州赵新禀报,有一个姓安的宦官坐着大船说是钦差,为朝廷置办龙衣。大船两侧插着龙凤旗子,还搭载了很多男女,一路招摇过市,居民无不惊骇。当时,谕令直隶、山东、江苏各位总督派人员查看,依照法令行使。

根据丁宝桢的奏本,已经在泰安抓获了安德海。遵照法度,其他随从人员,当天已经谕令丁宝桢严办。我大清王朝家法代代相传,整治宦官做事,有犯法者一定严惩。严令法纪,凡遇到在外的人,全部治罪。这个安德海竟然如此胆大妄为,横行不法,真是罪有应得。经过这次严惩,宫内宦官无不吃惊。

随后,让总管内务府大臣对宦官严加管理,所有当差之人,只要有违法事情,除了将惹事者严办之外,还要追究管理者的责任。通令各个省份以及各位总督巡抚,看好自己的部属。遇到宦官冒充奉令办事的,不管是否犯法,一律捉拿。奏明圣上,绝不姑息。

慈安太后的这道谕旨口气比较委婉,有点担心西太后的怒火,和西太后下达指令给人定罪的语气根本不一样。西太后下谕旨,正如笔中有刀一样,柔中有刚,这也正是西太后一生掌控大权的关键所在,也是其过人之处。

在山东,跟随安德海的另外几名宦官也被绞死了,还有六个人逃走了,其中五人再次被抓后立即被处死。安德海家属都被充军发配到了西北军队里。有一个宦官逃回了北京,将事情经过告诉了李莲英,李莲英向西太后做了汇报。西太后起初不相信,感觉东太后做事没有这样的胆子,不和自己商量就下达上谕。

慈安太后性格温和而宽厚,西太后一直感觉她不会有出格的举动,没有将她放在心上。等西太后了解事情的经过后,这场风波就在所难免。宫廷内这类事情比较多,大家都习以为常了。西太后了解实情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立刻来到仁寿宫怒气冲冲地询问慈安:下达如此谕旨不和自己商议的原因是什么。慈安心里胆怯,就妄图将责任推卸到恭亲王头上,可这难以让西太后平息下来。

西太后发誓今后一定要复仇。此前,西太后对待慈安太后都是态度温和、彬彬有礼,尽管一直掌控大权,可在表面礼数方面都和慈安平起平坐。至此,西太后对国家大事更加操心,担心大权落入他人之手,努力巩固自己的地位,避免让慈安摄政。西太后第二天在大殿厉声斥责恭亲王,还用免职、削去爵位的言辞恐吓恭亲王,不过后来都没有落实。

其中原因无非是很多国家大事还需要恭亲王料理,不能治恭亲王的罪。还有,西太后非常喜欢恭亲王的女儿,认作了干女儿,爱屋及乌。但是,西太后一直铭记处死安德海的事件,随时做好了报复的准备。同治皇帝驾崩后,西太后没有让恭亲王的儿子继位,而是让光绪坐上金銮殿宝座,很可能就是因为那件事。

厚道的李总管

处死安德海之后,李莲英继任总管。对于此人,前面已经有所介绍。李莲英是西太后掌管政权后40年时间内中国政治活动中非常重要的人物之一。很多人的生杀大权,还有朝廷内外官员的罢免,都掌控在李莲英手里。

他还将18个省份的财富据为己有。李莲英入宫时才16岁,人长得非常英俊,态度也比较端庄,西太后非常喜欢他。根据比较可靠的资料记载,早年的李莲英就得到了西太后的宠爱,和其他人相比,西太后格外偏袒李莲英。李莲英可以坐在西太后面前,也可以随意和西太后谈话。

到了后来,李莲英可以参与所有的国家大事,并且讲话很管用。到了晚年,李莲英和其他人谈及太后时,时常使用“咱们”一词。如此的称呼,中国传统上只有家人可以使用,要不就是非常亲密的朋友才可以如此称呼。

李莲英手下人称他为“九千岁”,而他只在朝廷大型活动典礼上才遵守宦官制度礼数,其他时间就异常骄横。李莲英为人处世往往在一些小事上斤斤计较,在财务方面很刻薄,有仇必报。可是,李莲英在西太后面前则是忠实的奴仆。危急时刻,李莲英不顾自己安危苦难,一定想办法让西太后平安。他和满族贵族官员交往上也很讲交情,所以很多贵族高官都时常低下身份到李莲英家里交往。

李莲英为人平和,喜欢开玩笑,对于化妆打扮很在行(有传闻说西太后扮作观音,李莲英扮作韦驮,可以证实)。他有个癖好,就是喜欢做东道主请客吃饭。1909年11月,宣统二年,李莲英给西太后送葬,一路步行。偌大的一把年纪,让人看见顿生怜悯之心,都会忘记他多年以来干的坏事。

李莲英当时年老多病,不长的一段路途,他走起来非常困难。送葬的人非常多,只有李莲英看起来很忧心,步履艰难。人们不禁疑惑,在李莲英神秘莫测的头脑里,当时不知在考虑什么事情。西太后掌控大权的50年间,李莲英自始至终是她的心腹。

李莲英年轻时候,但凡西太后出行,他肯定会在轿子左右伺候。等到年老时,李莲英也时常陪伴在西太后身边。尽管岁数大了,可李莲英做事依然勤奋,反应机敏,灵活多变。因为安德海的原因,李莲英向来不会到各个省份搜刮,更不会谋取高位。

他就戴着四品的顶戴,非常遵守规定的宦官最高官位级别。对于西太后的性情,李莲英了如指掌,所以他擅长迎合西太后,被西太后宠信。李莲英给自己定了一套制度,但凡收了大臣的贿赂,必须上交西太后,自己从中牟利。1900年,西太后西逃时,李莲英就是这样表现的。

李莲英没有西太后的运气好。庚子国变时从京师向西出逃,李莲英将自己的积蓄藏在自认为的安全之地,除了亲属,外人都不知道那个地方。八国联军进入京城,竟然有人将这个机密告诉了法国部队,于是都被劫走了。

回到北京后,李莲英第一件事就是请求太后处死这个人。当时,京城的金融家估计李莲英的家产约有200万英镑,大半都放在了当铺、钱庄,这些都是庚子年后8年时间的积蓄。如此显赫,无不让人称奇。

许多高官向李莲英送的买官的活动经费,我们了解的有32万两白银之多,大约能够折合英镑4万。对于此类交易,李莲英在自己书信里记录得非常详细,从中可以发现他聚集钱财的原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对于官场上的一些事情,李莲英非常清楚,因此就按照官员的权力来索取贿赂。一个不用争辩的事实是,李莲英平常生活奢侈,他经常将国家财产据为己有,损害国家利益。有一件事能清楚地说明这一点。光绪二十年(1894),中国对日作战失败。原因固然很多,但最大的原因莫过于挪用海军经费修建颐和园。

在这项工程里,李莲英和其属下获取了不少钱财。光绪十一年(1885),醇亲王掌管海军处,庆亲王、李鸿章和曾侯协助管理。曾侯去世后,就让没有一点海军经验的亲王贵族管理海军事务。光绪十五年(1889),皇帝亲政,首要事情就是下令重修颐和园,原因是英法联军在咸丰十一年(1861)进入京城放火烧毁了圆明园,所以西太后很想重修一下。

但是,开支巨大,钱款无处筹集,李莲英就提议挪用海军军费,后来被采纳。自此,海军部就成为内务府开支的一个部门。等中日战争打响后,西太后又下达撤销海军处的指令,招致一些人的非议。

说实话,海军处只不过是为了修筑颐和园而设立,西太后感觉颐和园已经完工,海军经费也使用完毕,那海军处被撤销就理所当然,所以西太后就下达了这样的诏书。一些人说这笔款项从颐和园再次回到了海军处,这绝对是不可能的事。

李莲英和醇亲王在光绪十五年(1889)一起到威海卫、旅顺等地方巡视北洋海军情况。当时,几乎所有官员对李莲英都非常敬重,几乎超越了醇亲王。从海军提督丁汝昌到其下的北洋海军将领,都在努力取悦李莲英。

这次出行,李莲英得到了隆重的招待和大量的贿赂。甲午年间,中外人士几乎都期望李鸿章能支持对日作战,这其实是不了解形势的表现。李鸿章心里非常清楚,他是不会主张作战的,因为海军经费绝大多数已经到了李莲英名下,已经变成了修筑颐和园的资金并进入了某些人的私囊。因此,当国家出现危机的时候,海军将士不愿意以死相拼,并且大炮设备也不够完善。

细看英国的历史,就会了解之前英国也曾经发生此类事件,但海军官兵的士气并未受到影响。李莲英痛恨光绪皇帝。在戊戌变法时期,李莲英在其中发挥的作用巨大。平时,李莲英在皇帝和西太后中间挑拨是非,让其双方的矛盾不断加深。皇帝驾崩,外界人士纷纷揣测和李莲英有关系。他担心皇帝的革新威胁到自己,同样也痛恨广东的维新改革派,所以才极力劝说西太后再次掌控大权,这属于正常的想法。

政变发生的时候,李莲英是西太后的密探。庚子年间,假如李莲英没有支持义和团,而是抵制他们,那肯定能够让西太后的想法改变,足可以化解那场战火。即便出现暴乱,充其量也就是山东边界的小事情。细心考虑中国这段时期的政治,这种小人物出身的人成为宦官之后,竟然如此巨大地影响了国家局势,难以猜测其心里在想什么。看到李莲英给西太后送葬时的情景,清楚他心里难过。岁数大了,私吞了国家财产,将那么多的不义之财放进棺材里,实在是国家的大祸害。

当初,义和团势力鼎盛时,李莲英的权势也在巅峰期。端亲王每当在西太后、军机处面前发表支持义和团的言论时,都要加上一句“李莲英也赞成这样做”,按理说应该利用上谕支持自己的想法,可是,只要李莲英这样说,那事情就会好办。端亲王这样说的原因,是了解凡是李莲英的意思就不会有人敢反对,反对派也不会说什么。

西太后对义和团表示了支持,又给了很多的钱财支持他们杀洋人,所有这些都出自李莲英的心思。八国联军到了,杀死了义和团的头领,李莲英担心起来,担心自己当了西太后的替罪羊。西太后的性情从来都是生了气就拿别人撒气,这一点周围人都清楚。李莲英向来对义和团非常支持,而此时西太后又怒又怕,拿他开刀是很正常的事情。当八国联军进入北京时,端王之弟澜公匆匆来禀报说洋鬼子进城了。

西太后说:“我感觉洋鬼子都逃跑了。两天前,你曾经说我军获得巨大胜利。如今我们看到,直隶总督和李秉衡怎么都死去了?”李莲英一旁伺候着,听到西太后的话,立即出去告诉外边的宦官:“老佛爷现在非常生气,可没有一点办法。我们只能逃到陕西去,在那里等待援兵,再剿灭洋鬼子。”

到西太后和皇帝向西行进的时候,李莲英在途中的艰难和害怕比西太后要严重很多。抵达西安之后,李莲英心中稍安。有一名随从官员给他朋友写信时讲述了当时的情况。岑春煊来到山西边界迎接皇帝和西太后,轿子里的西太后拉开帘子,对岑春煊说:“你了解我们在北京的经历吗?”岑春煊回答:“不很清楚。”

西太后满脸怒火,指着李莲英就说:“都是他们这么做,害得我到如此地步。”李莲英旁边听见了,低头不语。后来,李莲英属下到乡下去抢劫。岑春煊向来非常正直,不畏强势,他马上向西太后做了汇报。西太后表面勉强答应将三名案犯就地正法。岑春煊原本想将李莲英也算进去,可后来发现西太后对李莲英非常倚重,就收回了自己的想法。此时,李莲英处境艰难。

后来,朝廷恢复了原来的制度,李莲英得力于荣禄的协助,重新成为了西太后的心腹。为了报复岑春煊,就把他调到山西做巡抚,原因是李莲英感觉八国联军即将进入山西,形势危急,妄图借此机会将岑春煊置于死地。另外一个原因是,岑春煊管理宫廷的费用时,渐渐成为了西太后的心腹,李莲英因此就想铲除他。

当时,以正直公平著称于世的岑春煊管理行宫的费用,非常节俭,他首先禁止了宦官的勒索行径,并对宦官的收入也做了具体的规定,损害了宦官的利益。之后,岑春煊还取得了西太后的宠信,这肯定犯了李莲英的大忌,因此李莲英总想铲除他,最终在荣禄的协助下将岑春煊调到了外省。接下来,李莲英来管理宫廷费用。

可是,一个月以来,西太后每天需要和岑春煊商议,还将宫廷的一些事务交给他处理,如此下去,正好能够削弱宦官集团的势力,再说,岑春煊对这些非常在行。

等岑春煊调任山西巡抚离开陕西后,李总管更加无所顾忌,公然积压岑春煊的奏折,还避开皇帝和西太后的耳目。李莲英恢复了之前的样子,再次得到西太后的宠信,态度比之前更加骄横。有时候在召见大臣时,李莲英竟然胆敢拒绝传达西太后的谕旨,说自己很累,要不就说公事太多。

南方各个省份进贡的东西,都需要先放到李总管那里,以至于他家里放满了贡品。上贡的银两,西太后只拿一半,宦官们取其五分之一,剩下的交给荣禄作为饷银发放给大伙。在皇帝和西太后身居西安和开封时,宦官集团获利很大,所以李莲英不希望西太后回京,就利用洋人要复仇的瞎话恐吓西太后。

李莲英不愿意让西太后回京,不光是为了敛财,更重要的是因为各国使馆列的黑名单里有李莲英的大名。他让属下一个姓蔡的宦官每天汇报北京发生的事情。后来,庆亲王给李莲英去信,确保回京没有问题。李莲英这才放下心来,不再劝阻西太后回京。当时,各个省份送到西安行宫的银子有500多万两,都要交给李莲英处理,另外还有一个姓孙的宦官协助料理,此人也是西太后的心腹。

孙效仿李莲英作威作福。一次,湖北的银两来到,竟然都是银元宝。孙就用宫廷的秤称了一下,随后就说数目有误差。湖北官员回答:“湖北的元宝质量非常好,不会出错。”孙马上大动肝火,斥责说:“你才送过几次贡银啊,知道啥?”随后要动手打那位官员。屋里的西太后听到后就走了出来,让孙将银两搬进去,自己过秤。

西太后说:“我感觉最近银两不够量。我属下的亲信需要复查,避免吃亏。”那位湖北官员非常伤心地走出来,遇到了当时内务府大臣继禄,说起了方才发生的事。继禄说:“我清楚你们心里很委屈。最近老佛爷严格防范宦官,他们没办法赚钱。你就宽恕他们吧,他们的积蓄都遗失在了北京。”广东进贡有24种物品,宦官们勒索红包,退回了9种。

官员们心里担忧,担心西太后怪罪下来,最终被迫向宦官们行贿,这就是宦官赚钱的窍门。他们有的就假借西太后的名义买了东西不给钱,如此让西安老百姓吃了很多苦。当时,陕西遇到了旱灾,老百姓生活更加艰难。

从岑春煊担任陕西巡抚时的报告上可以看出,当时的白面105文钱一斤,鸡蛋34文钱一个,猪肉440文钱一斤,即便有钱也买不到鱼,物价比南方要高出六倍。有的宦官非常坏,时常以欺负皇帝来取乐,有时故意将皇帝激怒。

当时有传闻说,皇帝时常耍小孩子脾气,喜欢和宦官捉迷藏玩耍,可是西太后来到后,马上就退缩到屋内角落低头不语。有时候,皇帝发了脾气就拿起瓷器砸身边的人。此类言辞,基本上都是李莲英和一些宦官的谣传,目的就是诋毁皇帝名誉,不可相信。

皇帝和西太后回到北京后,李莲英的势力更加膨胀,宫廷里的所有事,基本上都归他管理,他可以随着西太后的心意随时改变自己的初衷。刚开始拥护维新,军机处制定的预备立宪的有关法案,李莲英时常表示拥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常常笑着跟西太后说:“老佛爷,现在,我们也要变成假洋鬼子了。”李莲英之前的势力范围以及买卖官衔的做法,他依然努力想坚持下去。光绪二十七年(1901),两广总督陶模上了一个奏折,说如今的嫔妃们数量相比从前少了很多,可宦官竟然还和原来一样多,需要裁减大部分。宦官的工作,应该让宫女替代。李莲英看到这个奏本,就私自藏起来不上奏。等到了解西太后不会答应这个奏折时,感觉时机成熟了,这才将奏折递上去。

自此之后,关于裁减宦官的奏本不断上奏朝廷,裁减宦官的小道消息也不断疯传,可是,宦官的权势依然很大。何况中国真正忠正廉洁的官员非常少,表面准备实施新政,可涉及利害关系的弊政,根本不会有丝毫的改变。实在没办法就推到将来去办,无休止地推延下去。国内的报纸,刚开始还有一两家大着胆子说一说,但很快就被官员们压了下来,慢慢就不敢说话了。

【本文节选自《慈禧:一个外国记者眼中的大清帝国》,作者约翰.奥特维.布兰德,重庆出版社 ,有删减;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图片源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