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是座围城,里面的人想出去,外面的人想进去。这是钱钟书著名小说《围城》里的话,相信大家都听过。出版于1946年的《围城》是钱钟书先生唯一的长篇讽刺小说,被誉为“新儒林外史”,是我国近代的经典作品之一。

本书所描写的时代为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下,主人公方鸿渐留学多年回国之后,所经历的事情。方鸿渐所经历的这些事情就如同围城一般折磨着他的精神,折射出当时一部分知识分子卑劣的生活形态和病态的精神世界。

这样一篇经典小说,每一句话,每一个词语,每一个字都是经过钱钟书先生精心打磨的,想必有很多人好奇,如果想要把这本小说,翻译成其他语言,是否能保留住属于那份精心构造和语言的优美。谈及此,就不得不说一下翻译中常常会被用到的顺应论了。

钱钟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顺应论

顺应论原本是生物进化理论中的一个概念,后将顺应论作为一种视角引入语用研究,由此产生了语言顺应论。

该理论是由比利时著名语言学家、国际语用学会秘书长弗尔谢尔伦创立的。他认为语言的使用是语言发挥功能的过程,或者说语言使用者根据交际语境的需要不断地选择语言手段,以实现交际意图。在此,顺应体现为语言使用环境与语言结构选择的相互适应。

语言顺应论的重要概念被维特根斯坦概括为做出选择、可变性、协商性和顺应性4个研究研究角度。

电视剧《围城》-方鸿渐

根据“顺应论”的观点,不同语言的使用是在不同意识下进行的,为了适应交流需要做出不断的调整。从顺应论的理论来看,翻译很难达到和原文一样,原文和翻译出来的文本,由于时代的差异、语境的差异、语言结构的差异等都会造成信息的缺失和误解。

语言顺应的动态性给翻译带来启示就是,译者完全可以按照跨文化交际的特定语境灵活地运用翻译策略,翻译的标准在于它是否符合译文读者的时间、语境和语言结构。

在许多翻译作品中都有着顺应论的影子,无论是文学作品还是影视作品。

《围城》-方鸿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书中的“一”

一是汉字中最简单的存在,同样也是应用最多的汉字,在《围城》中也被应用到许多地方。比如“一”见如故、文盲在黑夜里也该“一”目了然,多此“一”举、“一”字之差、“一”路平安、高人“一”等、“一”拥而上.......

就像文盲在黑夜中也该一目了然,一目了然是一个成语,其中的一就不需要翻译出来,而是翻译整个成语,而是应该理解这里的一是一眼就能看得明白,所以可以转换为匆匆一瞥的意思,可以用英文中的glance代替。

而他们天涯相遇,一见如故中的一就可以翻译过来,因为一见如故的意思是第一次见面就像老朋友一样,所以这里的“一”就可以翻译为英文中的第一次once。

还有看见一件东西,忽然灵机一动中的两个“一”,一件东西很简单就可以用a来表示,而灵机一动中的一就不能简单的那样表示,而需要放在词语中、句子中去体会当时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就可以用英文sudden,表示突然有了一个想法,想要去做。

《围城》-方鸿渐

书中有太多“一”了,就不一一举例了。

《围城》在中国的名气不仅来自于作者,更主要的是书中的人物、故事情节、哲理能够让读者产生共鸣。作者可以通过文章内容感染读者,使读者能够与文中人物、同作者共情,从而学到一些人生哲理。

通过运用顺应理论来翻译它,使使用其他语言的读者可以从这本书中了解到作者最原始的意图和目的,希望读者能从中发现自我,每个人都能从这本书中的人物成长,从中学到人生的道理。

《围城》-方鸿渐

何为“一”?

一作为生活中最常见的汉字有着很多用法,可以表示数字;可以表示纯、专的意思,如专一、一心一意;可以表全、满,如一生、一地水;可以表相同,如一样、颜色不一;可以表另外的,如蟋蟀一名促织;

可以表动作短暂或是一次又或者具有试探性,如算一算、试一试;可以表示乃、竞,如一至于此;可以表部分联成整体,如统一、整齐划一;可以表示或者,如一胜一负;可以表初见,如一见如故等。

也正是因为一的多样性,所以在翻译的时候很难掌握其中的“一”该如何翻译。而一的频繁使用却代表着作者的用心,可以让人更好的体会到文中所要表达的情绪。

众所周知,中国人说话比较含蓄,不会太直接。中国古代或者至少处于二十世纪的人,特别是知识分子,相当咬文嚼字,在那个时代背景下,对于文字的斟酌不可避免,在小编看来这是极其美妙的事情,于读者来说,是一种享受。

《围城》方鸿渐与苏文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果能运用顺应理论,翻译出语言中每一个字的深层含义,就能充分挖掘语言中每一个字的深层含义,把它的含蓄、幽默、讽刺的风格展现出来。这就是《围城》最大的特色,也是《围城》二字的灵魂表现。

阅读一篇文章时,只有深切地体会文中人物的喜怒哀乐,或者换一种方式把自己的人生情感带进生活,我们才是真正的身临其境,感受人物的情绪。

在翻译中运用顺应论,就是要最大程度地保留作者的意图,感受人物的悲欢离合、纠结与挣扎,将这些情感直截了当地呈现给读者,读者也能与文中人物共情。

《围城》-方鸿渐与孙柔嘉

围城式人生

本文以围城之名,叙述了方鸿渐的人生,毕业、归国、恋爱、失恋、找工作、教书、结婚、婚姻失败。毫无疑问他都是在围城内外反复回荡,这一切的经验足以说明婚姻就像围城,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去。

方鸿渐经历恋爱又失恋,找工作被降职,终于与孙柔嘉步入婚姻殿堂,在结婚之后双方才发现在结婚之前没有发现的对方的缺点,再加上生活的琐事、工作上的坎坷,很快婚姻就开始破裂,最后二人分道扬镳。

这种婚姻生活,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可以看到许多翻版,尤为正常。如果当初方鸿渐娶的不是这个人而是自己心目中喜欢的人,会是不一样的结果吗?会让围城坍塌吗?

其实不然。就算是和自己喜欢的人结婚,还是会面临生活的琐事,婚姻的烦恼,进入了婚姻殿堂之后,不加维持,也会落得满地鸡毛的后果。真正能和自己的意中人结婚,婚后还可以维系好自己的婚姻的人,在现实生活中少之又少。

《围城》方鸿渐与孙柔嘉

但是,如果追根溯源就会发现人物的悲剧并非由“围城”本身所致,而是主人公处于围城之中对生命的悲观态度。纵观方鸿渐的爱情、事业、婚姻,他始终缺乏一种理智、决断、拼搏的勇气,有的只是怯懦、犹疑、虚伪、费力的糊弄和一本正经的逃避。

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方鸿渐并非个案或特例。我们许多人也经常觉得就是再围城之中,欲望是把我们困住的围城,人类追逐欲望的过程就是冲出围城,进入另一个围城的过程。

“围城”式的生活,是“中性”的,不带悲剧色彩。最可悲的是我们用绝望的态度去面对求而不得的遭遇。正如方鸿渐对现状不满,却没有勇气去做些什么改变现状,而是沉溺于现实和欲望之间的沼泽地带,一边等待着别人把他救出来,一边又抱怨着没有人救他。

我们需要认清自己在这场围城式的生活中,在求而得的时候是否还需要不断地寻找;求而不得时慎重想一想,我们是要拼尽全力搏一把不辜负自己,还是和自己和解、与世界和解,释怀现实中所遭遇的一切。

《围城》-方鸿渐

城外的人要冲进去,城里的人要逃走,结婚也罢,事业也罢,人生的愿望都是如此。正如杨绛所说,不仅婚姻像围城,人生、事业等更像围城。

小时候,我们是学生,需要应对学业;成年后,我们是工作者,要面对工作,面对职场;结婚要面对婚。我们一直在循环,重复着做着父辈们做过的事情,就好像我们身上被装了一个会打人的闹钟,只要时间到了不做那件事情,就会被挨打。

不同的是,我们每个人的心态决定着这个循环是恶性还是良性。满足者安于现状,奋发者想要打破现状,厌恶生活的人,则做着不切实际的梦。

杨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最后

《围城》之所以为围城,不光光是文字的比喻、生动形象、巧妙,还有文字背后蕴含着的人文、哲学、思想以及对某种现象的反馈。

顺应论则可以更好的表达清楚意思,让围城的内核不要丢掉,让更多的人体会到围城,思考围城的含义,甚至给读者的未来生活带来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