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和阅读变得愈发奢侈

重新安装浏览器的过程中,我点击了多年前收藏的一些博客。遗憾的是,只有极少数还在,并且内容持续更新,更新的频次不像过去那样高。更多的博客,最后一次更新的时间,停在了五年之前或者十年之前,甚至消失了。

近年自媒体的发展,加速了博客写作的衰落,以至于慢慢消亡。互联网的使用者越来越多,坚持思考和写作的越来越少了。即便在自媒体上,也可以看到的,那些昔日繁荣的公众号,也慢慢长草。在 QQ、微信、微博的朋友圈里,文字记录更新的频次越来越低、内容也越来越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时代变化,人们交流工具也在变化

人们不愿意写作,可能和写作花费太多时间有关。更重要的是,写作比传照片、发视频相比,有更高的难度——需要谋篇布局、斟酌遣词造句、情感传达,不像发照片那么简单。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的认知会改变,记录生活的方式发生了改变。过去刷微博的人,现在去了抖音、快手。

记录,是为了保存记忆吗?

发布在朋友圈,不是为了寻求共鸣、安慰、点赞,只是为了顺便记录一下自己的简单看法,让有兴趣关注去阅读的人能看到。人们习惯在朋友圈里发布内容,目的不是像微商那样刷新状态谋求关注,而是分享自己的经历、思考。也许,经历在别人看来只是鸡毛蒜皮,思考也相对比较浅薄、没有新意。

发布图文、分享链接,类似有时间戳的简单日记。记录所看到的、所想到的,未来回顾这段日子,没有印象,可以有图像、文字记录,还有分享的文章,兴许会有另一番感触。有相同的想法,可谓思想、观念、行为一脉相承,做人处事的方式始终如一;有不同的想法,可谓时代在前进,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也会改变,对过去是眷恋还是惋惜,对现在是满足还是埋怨,很难推断。

过去,人们喜欢用手写的文字记录,或者大脑时常回溯的方式铭记自己的经历,就像我对人民公社的印象,一大部分来自于我身边一些年龄较大的人他们用语言去描述、回顾。日记,被手写记录下来,凭借着纸媒介,能够跨越时代,让泛黄的纸张,传递过去普通人的经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还有多少人,会凝望星空、陷入沉思?

过去那些被写在纸张上的东西,看起来很容易在光照下泛黄、被书虫咬破、被水给浸泡、被火给损毁,脆弱不堪。也正是这样,几千年来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上,能够保存下来的文字数量非常有限。现在,我们用文字、图像、音频、视频记录正在经历的、看到的、听到的……很少使用手写的方式。电子方式记录下来的东西,到我们老去的那一天,还会有吗?依托于网络服务存在和发展的内容平台哪些能成为百年企业,还很难说。即便平台存在,服务也可能会因为意料之中、意外的因素而突然烟消云散。

曾经使用过的某些博客平台,因为盈利难以达到预期而结束了,让我感到很难过。难过的是,当初在博客写作过程中认识的朋友,只是在文章写作、评论中进行交流。平台没了,如同过去乡间听戏,大家也就散了。

分享,只是对外交流吗?

偶尔要分享一篇长文给朋友,总要掂量一下兴趣、观点、时间消耗等方面。这样,从私发,直接转为在朋友圈里发布出来。自己的观点、自己的朋友圈,本应无拘无束,一旦好友中有了家人、朋友、同事、商家、客服等不同角色,发布之前,不少人都要慎重考虑。好在 QQ、微信、微博,现在可以按照分组展示自己分享的内容。

在朋友圈当中,分享内容大多是晒娃、商家推广、求点赞投票、转发公益捐助等。阅读、思考、工作和家庭生活分享的非常有限。我还是坚持写作,也不过是个业余的写作者——也许没有那么多人评论、点赞、回应,但我希望我所写的,能够对别人有帮助,如同在百度知道上回答问题一样,积分和级别都是虚拟的,能够促使我坚持下去的是希望以较为理性、合乎逻辑的分析,能够给人一定启发,哪怕只是点滴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种下一棵树,我们很少考虑它成为风景

分享自己的经历、思考,对我个人也会有很大帮助,做不到依靠文字成名、致富,至少通过自己和心灵对话,让自己的思想充实起来,用梭罗用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里的话说,

在任何时候,如果我们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交际和谈话是帮助我们恢复平静的特效药,远远胜过其他一切手段。同时,交际和谈话也是心情平复和愉快的最好保护伞,对于自足和享受来讲,宁静的心情是不可或缺的。
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

正是这样,若有时感觉生活或者工作无趣,不妨疏离短视频、微博,远离微信、电子邮箱,让我们慢慢梳理一下我们所经历的往事、我们所身处的环境、我们所阅读的思想观念与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