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4日,笔者沿着盘山公路走访了韶关市乳源瑶族自治县必背镇形似“聚宝盆”的桂坑尾村,看到了“绿色银行”——石韭开在瑶山深处的壮观景象。位于南岭山脉南麓的广东第二峰、海拔1888米的石韭岭,因漫山石缝里长满了“石韭”而获其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石韭获丰收,农户喜笑颜开。邓赵辉 摄

种植和食用历史悠久

“石韭”又叫观音菜,其外形、气味与韭菜相近,似蒜非蒜,如麦非麦,长叶中间有一道很明显的杠,野性十足,是放大版的“韭菜”,也是一种很好的药食同源保健野菜。它是韶关市乳源瑶族自治县的特产。不仅在南岭山上有,在该县的东坪镇、游溪镇、必背镇等高海拔地区也有人工种植的石韭,且种植和食用的历史悠久。

当地人食用石韭菜,一般做法是爆炒或做馅。石韭炒腊肉、石韭菜盒子、石韭菜饺子、石韭菜饼、石韭菜蛋卷、石韭菜羹、石韭菜炒山坑螺等十多道菜组成的“石韭宴”,独具瑶家风味,深受许多想要“吸粉丝”“引流量”的美食主播青睐。

“长到一定长度就可以‘割’,用绳子一捆就可以拿去卖,这山地里好似提款机。”石韭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盘邓利乐呵呵地告诉笔者,石韭不受季节影响,月月可“割”,每公斤能卖到20元,是韭菜价格的2至3倍,市场反馈良好,产品供不应求。

农户在小溪边认真清洗刚采摘下来的新鲜石韭。邓赵辉 摄

一天内从采摘到餐桌

在广州市荔湾区中南街道的陈女士,通过“小程序”购买了“石韭”。“夏季吃可以健脾清湿,可以炖汤、清炒、烧烤,味道香浓,鲜甜脆爽。”陈女士说,早些年比较难吃上这种高山野菜,如今通过手机下单预约,1小时内就能快速收到新鲜的“石韭”。

“因为石韭不易保鲜,深加工程度低,而且生长在高海拔地区,面临运输成本高等难题,农户们都望而却步。”在广州经营绿色蔬菜直供的李广智经理告诉笔者,随着近些年冷链技术以及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瑶山石韭有了广阔的市场。主要流向大型的员工食堂、农产品超市、居民小区等地方。从高山采摘到消费者的餐桌上不超过一天。

“别小看这一株株翠绿翠绿的石韭菜,它可为我们必背瑶族同胞带来了大财富,种石韭成了一条致富路。”乳源必背镇党委书记杨志坚自豪地说。

盘邓利讲述,根据石韭生命力的属性,以及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合作社积极发动农户种植。自2020年成立合作社以来,种植了30亩石韭,亩产1500公斤,2020年产值达100万元,带动周边20多户农户奔康致富。今年加大种植规模,采用精细化管理,扩种至70亩,预计产值可达200万元,助推当地产业兴旺。

由于瑶山石韭具有相对较强的辐射带动作用,今年该镇将石韭列为乡村振兴中主推的经济发展项目之一。通过以“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方式,同时,采取统一种植品种、统一技术培训、统一经营管理、统一市场销售的“四个统一”举措,促进石韭增产增收。

该县必背镇委、镇政府表示,将把闲置的土地利用起来,用两年左右的时间,面积扩大到150亩,培育种植新品种石韭黄、石韭芯、石韭花,以此提高石韭的农产品附加值,让瑶山石韭成为瑶族同胞的“摇钱草”,致富的“金钥匙”。

【全媒体记者】 叶志强

【通讯员】 李巧 邓赵辉

【作者】 叶志强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