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越来越多人开始认为,艺术史其实是一部关于观看的社会史。在雕塑、绘画、物品,这些形形色色的人类物质文化面前,眼睛是解锁历史的唯一密匙。

创造者的眼睛,拥有者的眼睛,观赏者的眼睛,它们在空间和时间的幕布上彼此交错,透露出不尽的细节与故事。

在书面史料的叙述之外,实实在在的物件是真实世界图景不可或缺的生动注脚。

今天的这份书单是一份属于眼睛,需要观看的书单。

它将通过绚烂的艺术之门带你走进历史。

《物、画、影:全球穿衣镜小史》

[美] 巫鸿著

世纪文景 | 上海人民出版社,2021-7

从罗马浴室壁画到美杜莎头像盾牌,从《女史箴图》到“海昏侯铜板”,“镜”在东、西方文明里的开场不俗,甚至颇有几分性感与神秘。

“穿衣镜”虽是日常生活中再寻常不过的物件,但来历却绝不简单,说是18世纪以来全球化的缩影也不为过。在艺术史家巫鸿看来,由它的发明所导致的视觉联想和艺术创作(绘画、摄影)则更是难以想象地复杂而迷人。

从凡尔赛到紫禁城,“穿衣镜”究竟是不是东西方联合制造?“假作真时真亦假”,从怡红院到养心殿,镜屏引发了中国人什么样的文学与艺术想象?“对镜拍照”模式的鼻祖是谁?它又为何能够风靡欧洲、南亚、东亚乃至全球?对摄影师和艺术家而言,穿衣镜如何成为表达个人身份和主观意识的意象工具?以上问题都可以在这本书里找到故事与答案。

其中,巫鸿指出,在穿衣镜风行西方后,它被全然的女性化,并与女性美及艺术创作联系在一起,“穿衣镜-女性美-古典艺术”三位一体的古典主义裸体画在如今则焕发于时尚杂志,美女与穿衣镜的性感组合已然是消费主义景观取悦大众的重要手段。

穿衣镜与摄影术结合也是本书考察的重要内容。比如,清末时期,“大镜照后影,以留纪念”的“剪辫照”,就达成了“穿衣镜摄影”模式中一个引人深思的“性别转换”。它不再仅仅是由沉默的东方妓女或者满族贵胄女性构成的奇观,镜中男人处于剪辫前后的失落与彷徨之中,他们自觉地传递政治变迁在心理上的严肃含义,照片人物的自我表达开始变得重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王益盦剪辫纪念照。北京丽芙照相馆,1912 年。

哈佛大学美术史与建筑史系前系主任伊万兰•卜阿如此评价道,“巫鸿并未把艺术品作为多样而变化中的世界观的图解。相反,艺术品在他手里成为了历史中的演员和创造者,而不仅仅是历史的标志物。”

但凡家中有面穿衣镜的人都不能错过这本书,在你顾影自怜的清晨或傍晚,它定会将你拉扯进全球历史的万千思绪。

《竹不如肉:西方古代艺术史上的权力和身体》

张宇凌著

中信出版集团,2020-1

“人们对于身体的重视,也升级为对于公民资质的要求之一。如果你有一具不良的身体,就直接意味着你是一个不良的公民。”

在作者张宇凌的视野之中,古雅典的人体雕塑隐含着城邦政治的内在权力逻辑,它激情而固执地将“个人的欲望和身体置于公共政治的观照之下”,肉体、性、体制的结合即便在今天看来,依旧显得疯狂又充满魅力。

她总结道,古雅典在人类情欲和意识的深处,打下了一个古希腊文的,有关美和政治的标记。

红绘陶杯,公元前5世纪,牛津阿什莫林博物馆。

这是一本会让你喜欢上艺术的书。从古埃及的《纳芙蒂蒂王后胸像》、古雅典的《握手言别》雕像、古罗马的《忧郁的罗马人》雕像,到中世纪的《夫人与独角兽》壁毯、文艺复兴时期的耶稣造像和艺术审查,再到现代的西尔维娅•斯莱的女性主义画作,这本书以独特的视角——“权力与身体”来探讨西方艺术史上的著名作品,让人得以对西方文化产生更加深层次的理解。

作者积淀细密扎实,趣味过人,西方艺术史上的轶闻、故事、悬案、史料都由她信手拈来,再服帖地充实于那些美妙而洞察的批评话语之中,西方古代艺术史不再拒人于千里之外,它成了一场智趣盎然的游戏。唐克扬说:“《竹不如肉》阅后,乃知艺术也洞穿人性。艺术史,是一曲权力和美、欲望和温情、身体和眼睛、荆棘和王冠……变奏的冰与火之歌。”

《理解一张照片:约翰·伯格论摄影》

[英]约翰·伯格著

任悦 译

理想国丨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18-3

约翰·伯格被誉为20世纪摄影领域最有原创性的评论家之一,这本书正是他过去五十年摄影评论文章的精华。随着手机的普及,摄影几乎成为没有门槛的大众行为,而在关于摄影的看法上,伯格的论述依然冲击力十足。

“一张照片,在记录所见的同时,却总是天性使然地指涉着所未见的事物,它孤立、保存和呈现一个从连续体中拿来的瞬间。”

“每本摄影指南都在谈论构图,似乎好照片就应该是精心构图的那种。但这只有在我们把摄影图像看作对绘画的一种模仿时才成立。在一幅画作之中,形式之间的每一种关联在某种程度上都是为适应画家的目的而存在的。对摄影来说情况却非如此。”

“所有的照片都是暧昧的,都已从一种连续性中被拿出来了。如果这事件是一个公共事件,那么连续性就是历史;如果它是私人的,那么连续性就是一个生命故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伯格对古巴革命领袖切·格瓦拉被杀后的这张照片,从社会历史批判的维度进行了解读。

立场上属于坚定左翼的约翰·伯格认为,摄影的意义并非“不言自明”,通过摄影找寻到意义的唯一方式,便是发挥其社会政治功能。而由于它的实施只需按下快门,所以摄影总在被消费主义曲解与滥用。

读过这些关乎照片的令人深省的批判性评论之后,你拍照前或许会三思,因为随意地按下快门,必然是一种浅薄。

《古画新品录:一部眼睛的历史》

黄小峰著

理想国| 湖南美术版社,2021-6

水墨画高深莫测,文人画舞文弄墨,人像画生趣寥寥,许多人对于古画都存在类似的刻板印象。谈到欣赏古画,我们总是有点怵。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黄小峰却说,看一幅古画不需要太多前提,“只要带着眼睛就行”。

在兼具名家名作与艺海遗珍,涉及到皇宫、市井、生灵、山水、历史、眼睛、身体等主题的三十五幅古画中,他回到绘画的观看本质,写就了“一部属于眼睛的历史”,作者轻盈地带领我们通过今人之目和时人(画家、观者)之眼来领略古画幽微精妙、复归历史现场的同时,也使得古画与当下生活共振。

藏于大英博物馆的《北京宫城图》因一目了然的明皇城权力象征意义,而长期不被艺术史家所重视,作者则极具洞察力地指出,此类画重点并非皇城,而在于画上的中心人物,经过细致考究,此类“侍漏图”正是官员官僚生涯高光时刻的肖像订件,伴随着明以来的官员权力身份与紫禁城实体形象的交织。

《蹴鞠图》,南宋画家马远。

在黄小峰眼中,南宋画家马远的《蹴鞠图》则在庙堂之外,提供了一个体味中国社会的世俗切口。画中几点说明了它的复杂,一,男女共场“蹴鞠”。二,女性打扮颇为性感。三,男女皆富贵。作者援引历史文献指出,“蹴鞠”正是妓院女子必须掌握的才艺之一,《金瓶梅》中也有西门庆看妓女“蹴鞠”的场面描绘。

这个基础上,他指出,这幅画绝非简单的图说历史,它超越了对场景的简单记录,传递着画家对彼时风月场所的隐晦表达,因为“蹴鞠”正是少数可以公开表现的“乐而不淫”的特定活动之一。

贡布里希曾论证过,“纯真之眼”并不存在,我们看待任何一件艺术作品时,都逃不开这件作品被观看过的历史,或者说曾经凝视它的眼睛,这或许是理解“艺术史是什么”的要义所在,也是这本书想凭借中国古画来传递的事情。

《大明:明代中国的视觉文化与物质文化》

[英]柯律格著

王华懋 译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9-8

不论你对明朝的成见有多深,这本艺术史著作,都可以给你提供一些不同的思路。它由牛津大学中国艺术史教授柯律格的“斯莱德美术讲座”整理而成。作者最初的目标便是想震撼西方的听众,颠覆那种人们认为明中国尘封闭塞的一般看法。

也许正如本书英文书名“Empireof Great Enlightenment”所暗示的那样,在中国,明朝是第一个以一种视觉特质来命名的王朝。作者在各种明朝艺术品、物品之间寻找并激活其相关性,用那些古人曾经观看、触摸、使用过的物品展现出一个真实可感的“大明”,用他的话说就是“看明代之所看、用明代之所用、想明代之所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北京宫城图》,大英博物馆。

经过对图画在明人社会生活中的地位的研究,柯律格提出了令传统文化精英咋舌的观点,即明中国的艺术和文化高峰并非人们熟悉的那些“文人艺术”,而是时间、空间、方位、运动、游戏、暴力、武力、年纪、病亡等主题下的视觉表达所构成的人类多样性,在此大众文化被抬至最高点,明朝也远非保守、封闭所能够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