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者:Mark

出品:红色星际(ID:redplanx)

头图:美团创始人王兴

今天的北京阴雨连绵。

夏华夏和兴哥约了一个会议,想探讨一下公司无人车的发展问题。

十点半,夏华夏走进了兴哥的办公室。

兴哥抬头问道,无人配送车最近发展的怎么样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为什么选择七维交互?

夏华夏回答道,我们团队把整个无人配送车的场景想了一遍,最后我们出了一套终极方案和一套替补方案。

在我们制定方案的过程中,发现不同场景产生价值和公司估值是不一样的,同时场景的选择也直接决定了公司市场规模和商业模式。

以外卖为例,外卖有非常丰富的场景,同时因为它对速度要求是相对较低,又是载货的,所以更容易让自动驾驶的技术落地。

但它的价值是最大的,因为时效性和分散性导致了外卖对人力的需求更高,因此无人车替换起来市场也最大。

外卖无人配送的各个场景,我们分为开放道路和封闭道路,在此下面分为B端到C端,当然中间也有交叉,暂且是这么分的。

我们认为商场的场景产生的价值最大,一方面是因为90%的外卖订单都是在大商场的餐馆里出,另一方面是骑手时间的1/3都浪费在商场上,而且商场作为一个封闭场景,高精地图比较容易得到,所以最先在商场搞。

那你们打算用哪种模式搞,Waymo还是Aurora?

夏华夏想了想说,目前市面上准确的说不止这两种,还有第三种方案,一种是做全场景的Waymo模式,每年需要投入5亿美金左右,打造一支规模庞大的测试、运营车队;

第二种是研发高性能仿真系统的Aurora模式,但难度不亚于打造一支测试车队,每年需要投入1到2亿美金。

第三种就是特定场景下的自动驾驶,比如封闭港口,封闭高速公路,这种投入成本和技术要求相对较低。

我们结合自身的情况,选择了第三条路径,在特定应用场景下落地无人驾驶,具体来说,围绕外卖无人配送车展开。

我听说在B端,朝阳大悦城免费让咱们测试,效果怎么样?王兴问道。

夏华夏思考了片刻,效果怎么说呢,商场的逻辑是通的,就是在实践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大的挑战。有慕名前去看的,特别是一些家长为了开拓孩子的视野,成堆成堆的去。对外传播效果是很好,就是要打通这个场景难度太大了。

交互场景太复杂了,小孩,卡丁车,情侣,特别是周末,人挤人,无人车完全走不动。

在所有的交互场景里,最难的是与电梯的交互(特别是人挤人时候,无人车被欺负了1个小时)。我们也和物业讨论过改装问题,或者和三菱等有梯控资质的企业一起改,或者给无人车加一个机器手,甚至想过再加一部电梯,专门为咱们无人车服务,但是商场物业并不是很积极。

怎么自动的,有效的上下电梯,我们需要联合通信、系统公司,一起打造一套智能电梯的控制方案,但这个需要时间,需要5G技术。如果无人车可以自由地坐电梯(就相当于曹操的军队可以打水战,天下统一就不远了),我们瞬间就能打通很多的场景。

此外还有一个误区,目前自动驾驶行业认为,落地顺序是室内落地、园区落地,最后在公开道路落地。因为室外涉及各种复杂的障碍物,不同的交通标,各种复杂的交通状况,所以公开道路最复杂,最难落地。但以我们这几年的实践经验看,外卖行业独树一帜,商场是落地最难的场景。

王兴想了想说,难度怎么大,我们要不要放弃这块。我个人感觉也是认为目前阶段,商场里的交互有可能是所有无人驾驶技术里最难的,特别是对于有时效性的外卖服务,难度更大。

组团挑战七维交互

夏华夏想了想说,目前我们团队是这么想的。商场这块难度最大,但是竞争的企业也很多,我们可以成立一个开放平台,把我们的场景和订单外卖调度系统开放给他们,让他们探索。

(无人车引擎图)

未来如果要做到B端到C端完全通,肯定不是一辆车能完成的,需要小车和大车配合。至于最终具体是什么车型、什么技术水准的无人车,什么场景内送货最合适,目前还处于摸索阶段。

像Segway爬梯式的无人车,我们也可以根据场景针对性和新石器,毫末智行一起设计车型,我个人感觉产业链的力量是巨大的。

王兴无意的说道,那再加2颗激光雷达效果会不会更好,现在我听说是单线激光雷达,如果加到16线激光雷达,无人车是否可以更顺畅。

夏华夏立马回答,这个不是感知的问题,是交互的问题,虽然交互也和感知有关,但主要是交互的场景太复杂了。

王兴笑了,算我没问,你们都是冲锋在第一线的,你们自主决定怎么做。关于开放平台,你们团队是怎么思考的?

夏华夏继续说道,以我们团队近3年的探索,发现外卖是最难的无人驾驶场景。传统乘用车也就是人、车、路、云四维交互,我们外卖是人、车、路、云、柜、梯、门七维交互。

王兴惊诧道,多少,一种不祥的预感突然出现在王兴的脑中,这种不祥的感觉来自王兴20年的互联网经验。

夏华夏说,七维还是抽象的,不包括猫,狗,小孩等。这个难度在我们团队实践了3年后发现的,大大超出我们之前的预期。

整个链条我们从最开始,与电梯、货柜、门和门禁系统进行交互,到与交通标识,交通资质,物业的交互,最后也是最主要的一点是与通信V2X的交互。

原先的计划是用户下单后,云端智能调度中心即向无人智能车发出指令,智能调度中心同时会将室内目的地的高精地图发送给无人车,帮助其在室内行驶中保持安全。

现在这些方面都是一抹黑。所以只有建立开放平台,建立产业链合作,才有可能最终打通外卖整个场景。

我们软件自研能力确实很强,但也只能够解决一部分问题,像通信、器件、整车、实业和政府等领域,我们只能和别人合作。无人配送车要上路,必须有相关的牌照和路权;无人配送车要进楼宇、乘电梯,也需要通讯的网络企业;而在基础设施方面,智慧交通、5G 网络的建设需要政府来推动。

现在我们主要是先提出场景需求,然后让各家合作伙伴去尝试。

每个地方会有不同的无人车产品方案,有的公司选择机器视觉方案,有的选择激光雷达方案,有的车是四驱,有的车是两驱。

场景也多样化,各类气候和路况条件下需要有不同适用能力的无人配送车。不同场景中的配送对无人配送车的配置需求也是不一样的。有现车车型的企业,我们因地制宜安排,没有车型的企业,根据需求一起研发生产。

我们一方面坚持从自研的角度做技术积累,另一方面从开放平台的角度,因为配送市场足够大,所以需要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美团开放平台生态图片)

王兴打住了夏华夏的讲话,这么长的产业链,我们肯定做不来。开放平台上的合作伙伴是怎么反馈的?

夏华夏回答道,新石器单飞了,其它合作伙伴也是貌合神离,各自有各自的小算盘。

七维交互降为六维交互

王兴想了想说,我们可以先战略性的放弃这块(开放平台),或者先在仿真系统上跑,等想好怎么做后再做。

(王兴顺手打开了美团无人车的网站,发现已经有2年没有更新了,合作伙伴也是之前的,裹动智驾已经在2年前不做无人配送车了,华夏幸福都快倒闭了,可是合作伙伴里依然有他们的名字。)

你要从本质上想,我们做无人配送车的目的是什么,王兴加快了语速,是帮助快递小哥去处理恶劣极端的工作场景,比如雨雪天气和极热极冷环境等;同时承担超远距离和超重订单,来增加现在骑手的收入。

特别是我们24小时服务的项目。从这点出发,我认为我们先放弃这个场景(B端),并不会与我们最初的目标,愿景冲突。帮助小哥去提升配送效率,让他们赚更多钱,这个是我们的目标。

夏华夏急忙说,我们未来可能会面临几十万的骑手缺口。目前我们团队预估未来5年我们的外卖订单量可能会增加2到3倍,而且随着00后逐步进入社会,未来会有越来越少的人有意愿从事外卖快递员。

王兴接着说,公开道路的无人车配送,完全可以覆盖这短缺的劳动力。

王兴低下头思考,如果去掉商场这个场景,就相当于把外卖的源头给规模化了,这和京东现在做的从集中仓分发到快递用户住处,没有什么两样。本来想着可以避免一场无人配送车战争,兜兜转转又竞争到一起了。

(美团无人车图片)

这就是我和东哥的宿命!

终端的场景做的怎么样?王兴深沉的问道。

住宅区的人流相比商场少一点,交互也少一些,我是认为有很大机会,但挑战依然很大。

做终端这块,我们必然要去和小区、物业、写字楼、园区打交道,因此我们需要联合很多地产、物业、园区这些企业。有些地产园区和物业天生有这样的需求,比如华夏幸福、金地集团的产业园区,写字楼,中关村产业园区等,有强烈的创新科技示范需求以及创新技术提升商业价值需求。

有些物业和地产则比较难搞,特别是一些传统产业园区,负责人怕担责,往往需要签对赌协议才让我们的无人车进入。

这些还不是最难的,真正让我们头疼的是小区内部行驶,特别是门牌号的精准定位。

小区内很多道路在地图上是找不到的,所以我们需要为这些路建立高精地图,为每栋房子、每个商铺、每个公交站都标注详细的信息。

特别是北斗系统精准定位和精准导航能力,这个是最核心的。但这需要一些政府部门的审批,需要有制图资质。

最最麻烦的还是和小区物业打交道,得方方面面的交代清楚,不能出任何差错,否则他们就会撵走我们的无人配送车。

王兴反问道,那这些工作是我们自己做,还是在我们对外平台上做。

夏华夏回答,因为我们对地图中的POI(信息点)细化要求很高,交给第三方地图服务商处理会影响消费者体验,所以我们自己做这些细化工作。而且这些属于核心的数据信息,我们必须要掌握在自己手中。

目前我们团队不仅在开发小区高精地图,还有公开道路高精地图,包括车道线信息、道路限速、限高等标识信息,都会被记录到地图上。

高精地图作为L4级别自动驾驶最重要的感知工具,我个人的实践是,没有之一,比激光雷达和视觉感知好几十倍,即使未来的芯片计算性能大大提升以后,高精地图也必须是L4级车的必配物。

王兴点点头,你继续讲终端场景。

我们团队认为住宅区是有可能大规模铺开无人车的,但也面临着一些困难(比商场的难度小)。

最最主要的问题就是门和梯的交互,我们必须和一些大的房地产开发商去谈,或者一些大的物业公司去谈,智能门禁解决方案是第一步,然后是智能电梯的控制方案(自动的上下电梯)。这2个问题解决了,大量铺开是没有问题的。

而且也很符合我们的成本规划。由于末端配送对用户量特别敏感,只有用户高度密集,才有盈利的可能性,用户数量少,无人车成本费都很难收回。

以人力成本为例,一线城市外卖员的人力成本超过10万元每年,而无人车考虑3-5年的寿命和充电、维修等成本,综合计算,无人车大规模推行的价格阈值在每台15万元左右。

如果每个小区每天能达到200到300元的收入,我们不需要烧太多资金,就可以大规模地去铺开。

为什么说这块容易铺开呢?因为未来一定是智能化住宅,智慧园区,无论对于园区还是住宅区,其实都有潜在的需求。

这些的前提是先解决智能电梯控制方案和智能门禁解决方案,这2个问题也需要地产商,物业,政府,通信公司,电梯公司的协作。

王兴问道,现在我们是几维交互?

夏华夏回答,人、车、路、云、梯、门六维交互。

王兴继续讲道,我觉得我们的模式还是太复杂了,干脆我们直接把最难的2端先给砍了,优先将精力聚焦在相对比较简单解决的公开道路行驶部分(相对而言),同时引入新的开放平台合作伙伴,通过合作伙伴的车辆满足室内配送和小区配送的需求。

六维交互降为四维交互

夏华夏突然醒了,兴哥,我说一下我的看法吧。过去十年的互联网很多只是商业模式上的创新,未来十年是技术创新的之路。

我认为我们最少也得做人、车、路、云四维交互,这是最低的标准了,不能再砍了。单纯靠商业模式的互联网砸钱时代已经过去了,从最近的反垄断法也可以看出来国家的想法,未来我们必须在技术创新领域有所突破。

王兴笑着说,对。四维交互是最低了,否则做这个项目就没有任何意义了,再砍只能砍你了。

夏华夏笑着说,砍我不要紧,关键是保持美团的核心竞争力。

对公开道路无人配送,你们团队怎么看?王兴笑着问道。

夏华夏想了想说,那我们干脆就把外卖场景都给砍了,外卖场景的交互复杂性确实远远超过了我们的预期。然后把外卖场景嫁接到我们的卖菜场景里。

王兴想了想说,可以尝试一下。

夏华夏接着说,那我们就得大动干戈一把。卖菜物品和外卖物品不一样,外卖的饭盒相对容易标准化,而卖菜物品尺寸则大小不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夏华夏和同事思考问题图片)

车辆改装成送菜的,就需要更大的容量。同时需要把格子式餐盒和打开方式(门)都重新设计一遍,可以参考特斯拉和Nuro的开门方式,大鹏展翅门。

外卖对于时效性的要求非常高,要求30分钟,最多一个小时内到达。而且外卖配送的起点是大多是分布式商家,而卖菜则有集散站可以做物件的调度。

这2个特点需要我们不止在外观架构方面重新设计,感知硬件也需要全面升级,可以用魔袋产品全部代替小型车,做一次全面的产品升级和战略升级。

激光雷达必须由单线的改成禾赛的64线,探测距离也从50米提高到200米,从线控底盘到车身,需要由毫末智行重新设计生产,行驶里程希望能达到200公里,时速达到每小时40公里甚至更高。

夏华夏还在不停的说着如何改动......

王兴陷入了沉思。折腾了这么一圈,最后还是回到了公开道路L4级自动驾驶上,原先想的低成本,容易落地,外卖业务的衍生,统统的化成了云烟。

卖菜服务天生就把前端和后端给砍掉了,比京东无人配送车的模式还简单。前端统一装货,后端直接给社区团长打电话取货,这比给用户打电话管用多了(有些用户上下楼取餐都20分钟)。

那我们为什么不能学美国的Nuro,王兴疑惑的问道?

夏华夏突然愣了一下,Nuro?Nuro在美国配送一单的价格折合人民币40多元,美国因为地广人稀,特别是郊区。油钱加人力成本和时间加起来远远超过40元。

但反观中国,配送价格若是40多元,几乎是不能想象的,甚至京东快递都要开始改行送外卖了。现在中国快递行业价格战一直在打(极兔入局),价格还在下探。

Nuro我们目前学不来(最多学学他们微笑的设计理念),这和两国的国情和居民习惯有关。中国居住环境相对更密集,特别在一二线城市中,商超、便利店随处可见。根本不需要几十块钱的配送费。

王兴接着问道,那我们直接做L4级乘用车不就行了,反正已经掐头去尾了。现在这种模式和L4无人车有什么区别,L4无人车完全可以代替魔袋产品,而且速度还快,也没有那么复杂的辅路人车交互。

直接可以在主路上行走,拉的货还比魔袋产品多,没货的时候,还可以转为我们的美团打车专车。

都64线激光雷达了,感知硬件一个也不少;速度也能达到60km/h,还能减少维度的交互,车路云三维交互,没有了行人的随意性。

(无人车交互图片)

夏华夏打断了王兴的讲话,兴哥,无人车限速是每小时40km,而且乘用车只能在测试区域使用,未来几年可能都无法在市区测试。

王兴缓过神来,喔,可能刚才有点激动,想得有点多。

夏华夏赶忙安慰道,末端无人配送在城区公开道路中,车辆速度虽然最多40km/h,但车辆面临的场景非常复杂且随机。车辆要跟不同路况里的行人、交通工具、障碍物等物体进行交互,从技术角度来看和Robotaxi面临的挑战是一样的。

我们的最终目标肯定是L4,如果真的把自动驾驶技术在无人配送场景里做好了,我们就非常有信心把相关的技术迁移到乘用车的无人驾驶环境里去。之后技术如果更成熟了,再迁移到美团打车上,提高打车的效率。

王兴叹了口气,无人车到底会不会造成骑手的失业,这个问题你要老实回答我。我们不能光追求技术,追求利润,把为我们打江山弟兄的后路给断了。

夏华夏笑着回答说,这个问题就是80年代下岗浪潮一样,只是骑手的职责变了。

无人车会创造大量的维修、保养、电池管理的需求,还包括远程监控、安全、遥控等。这个时候,美团的53万骑手队伍,可以很快地转化为无人配送车运维团队。

还有一个问题,目前我们在北上深雄都有布局,第五个城市我认为应该选择在西部城市,比如成都。成都的区位、人才和政策三大优势。

王兴反问道,成都有汽车工业吗,成都有自动驾驶产业吗?我觉得我们还是应该在这4个城市好好打磨我们的产品,我们的商业模式,再想扩张的事情。

从2016年10月到现在,5年过去了,我们在无人配送车领域没有一点建树,战略和规划改来改去,一会要做外卖,一会要做开放共赢平台,一会做送菜服务,一会直接做L4测试。

看看我们同时期成立的公司,AutoX,小马智行,图森未来,Aurora等,哪个不是几十亿美金的估值,哪个不是都在准备上市。

京东四维交互降为三维交互

关于未来的发展,我有时候也和东哥聊。京东作为中国物流产业链的效率标榜者,无人配送车做得不好,还可以做无人驾驶卡车,因为他们主要和物流行业打交道。我们呢?东哥给我们的建议是可以转型做L4级乘用车。

我们主要是和人打交道,东哥给我们的建议也是我们未来的一个选择。

(东兴饭局图片)

听你今天讲了这么多,我感觉你还是没有抓住无人驾驶汽车的脉络,更多的是在人云亦云。

王兴自动驾驶维度论

我给你提供一个框架,以后你在这个框架下思考问题,思考公司的规划和战略问题。

自动驾驶的难易应该说,不是按照低速,高速,这些来划分的,或者说这些分类还不够抽象,没有E=MC2质能方程式这个简单。

准确地说,就是按照交互维度来划分的。

比如飞机,典型的一维交互,而且是最早实现了自动驾驶的交通工具。飞机的路线是固定的,因此不需要与路和车进行交互,飞机只是和云端进行交互。

比如地铁,就是二维交互,也已经实现了自动驾驶。地铁在通行过程中,只需要与车和云进行交互,路也是固定的。

三维交互有什么场景呢?高速卡车,他们就属于三维交互,因为高速上没有行人,只有机动车(理论上说),自动驾驶卡车只需要与车路云进行交互,就可以安全行驶。

而我们平时所说的L4乘用车,就是典型的四维交互场景,人车路云都得照顾到,随着维度的上升,难度也呈现几何式的增长。

所以L4乘用车为什么难落地,就是因为交互维度太多了。有人说美国基本不怎么发展车路协同,更多的是以单车智能为主,那就没有与路的交互。但我想说,除非你的行驶路径是不变的,或者说是一条直线(举例),那你可以不与路交互。只要你需要选择路径,选择左转或者右转,你就需要和路交互。

这个交互媒介可以是不断更新的高精地图,也可能是智慧路杆,不管何种行驶,你都必须和路进行交互。

而我们的无人车呢?砍掉商场的柜台(商家)交互,终端住宅区的场景是人、车、路、云、梯、门六维交互,应该比L4级车多出了几个量级的难度。

再加上商场的柜台,七维交互,疯了。如果真的能做出来,那我们就不是人了,就是神了。这个七维交互的产品,基本很难做出来。

夏华夏听完王兴的分析,内心突然慌张了起来。随意说了一句,那八维场景呢?

王兴笑着说,再往上就是移民火星这些几百年才能实现的东西了。但有一个物种是可以横跨这些的,就是人类,人是万维之王。

所有的场景,人都可以轻松应付,人类是这些维度的创造者,也是解决者。

所以无人车技术的发展还得我们美团自己(人)解决。

今天这个会就开到这里吧,开得头疼。你回去好好想想,咱们的无人车到底选择哪个场景,选择哪条路径,是要打磨技术还是要实际应用?注意,从自动驾驶维度理论出发。

夏华夏一脸郁闷的走出来兴哥的办公室。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