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横亘在溪海交汇处的镇海堤,外为石砌,内为土筑,千百年来几经改造,成就了一卷莆田人民改造自然的壮丽史诗。

镇海堤,一头连着千年的风雨,一头伸向文明与发展。兴化湾的怒波在此平息,南洋平原的沃土由它守护。此后,才有了东甲晨光、宁海初日、天马晴岚、谷城梅雪的盛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海岸长城 镇海堤

从市区向黄石方向出发,大约一个小时就到了东甲村。远远望去,镇海堤宛若一条长龙盘踞海边,守望着木兰溪入海口的壮美与沧桑。镇海堤原名东甲堤,位于荔城区黄石镇境内,被誉为“闽邦第一堤”。它把“沧海桑田”割据东西,北向背负兴化湾海潮,南向庇护广袤的南洋平原。它是兴化大地上的“海岸长城”,以全长3.4 公里的石脊扼住太平洋之风吼、东海之潮涌、兴化湾之波兴、三江口之海浪,日夜捍卫着南洋平原 76 个村庄 30 万人与22.5 万亩耕地。先民们择地、围垦而得的南洋平原,是莆田的主要产粮区之一,这里自古就是文化重镇、鱼米之乡、富庶之地。

抵御海潮护苍生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木兰溪孕育着莆田文化,是莆田人的“母亲河”。而南洋平原的繁盛也离不开木兰溪的滋养,莆田人与狂风巨浪的较量,从未停息,南洋平原的命运与镇海堤的存亡,也紧紧地维系在一起。大多数时候,木兰溪都从这里静静地流淌,然而到了兴化湾的入海口,每当天气变幻之时,暴风骤雨总是携带着巨浪狂涛穿过兴化湾,经喇叭形的入海口,以摧枯拉朽之势,扑向正面的镇海堤。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狂风、巨浪、暴雨、洪水在这里汇成一股排山倒海的力量,一次又一次地猛烈撞击着镇海堤前的“感潮段”,如同父亲一般的镇海堤用坚毅的身躯抵挡着汹涌奔泻的一个个洪峰,这里的一块块巨石都是他的护甲,一捧捧黄土都是他的血肉,这座昂然矗立的石堤抵抗着狂风巨浪,一站就是千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筑堤功臣 裴次元

在悠远的时间长河里,镇海堤以这样的风姿与时光长存,远眺壶山兰水,屹立千年不倒……1200 多年的漫长史书,镇海堤仿佛凝缩成一幅浩瀚的厚重画卷,镌刻着一幕幕惊涛骇浪的英勇搏斗,记录着莆田人民恢宏的治水史。在莆田,有一位福建观察使的名字与千年古堤镇海堤连在一起,它就是裴次元。在风雨飘摇的大唐政权后期,诸侯割据,兵祸连绵,唐宪宗李纯力图中兴、重用贤良,他任命裴次元为福建都团练观察处置使(简称福建观察使)兼御史中丞,让这位亦工文辞又通政事的官员主理福建民政事务。公 元 806 年 初 冬 的一个早晨,裴次元一行风尘仆仆、舟车劳顿地来到了兴化湾畔的东甲村。望着波涛汹涌的兴化湾,裴次元陷入了深深的思考,脚下这一堵土墙如何能挡潮去汛?这背后数万亩的良田如何能旱涝保收?每年几次的台风和天文大潮该如何平安度过?忠心耿耿的裴次元视民生为己任,上奏宪宗皇帝拨款修建东甲堤。元和八年(813 年),准奏后,裴次元率众把最易被冲毁段改建为石堤,长3.4 公里,从东甲村至遮浪村,称东甲石堤,俗称东甲堤。为把饱受海水侵灌的壶公洋开发成南洋平原作出了卓越的贡献。经过十数年的艰苦奋斗,公元 820 年,长约十里、高九尺的东甲堤,终于修筑成功,蜿蜒的石堤犹如一条巨龙,束缚着兴化湾的滔天巨浪。

重修石堤 黄一道

一块块条形巨石组成一座坚不可摧的石堤,任凭海水的日夜冲刷,守护着一方安宁,诉说着古往今来莆田的文明和历史,诉说着烽火四起、战火纷飞,也诉说着太平盛世、国泰民安。镇海堤的命运在1387 年被改写,那一年,江夏侯周德兴将镇海堤石料悉数拆运修砌平海、莆禧两城,仅留下原来附石的土堤,致海堤高度降低,堤身损坏,抗潮能力下降。此后,镇海堤被海浪冲决崩溃的有 10 次 之 多。其 中 最严重的是明洪武三十年(1397 年),镇海堤被滔天白浪冲决,海水淹至壶公山下,草木尽死,损失惨重,百姓苦不堪言。后历代虽有重修过,但都是以泥土为堤,屡修屡坏,水患反复在兴化平原上出现。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黄一道由户部郎中出任福建兴化府太守。当年,黄一道即率众勘察溃堤后说:“用泥土做堤来抵御狂涛,绝不是办法。”他将自己的策划和以石筑成护堤的办法呈报上司并得到批准后,率先捐资,与同知谭铠带头采石重筑镇海堤。黄一道在原堤基上重修石堤,先筑“天、地、元、 黄”四石矶,用巨木杂竹为楗,内塞乱石,以杀潮势,继以石砌堤,堤长 1400 多丈,高 9 尺,横亘屹立,势若长城,用去的石头比堤的长度多十倍,至于牡蛎壳灰、人工、费用就难以算计了。工程于 1534 年 5 月动工,1535 年 8 月告成,基本上解决了溃堤之困。黄一道成为莆田人心中的治水英雄,民感其德,为他立祠、竖碣。当时福建布政使徐乾称他是“闽省第一守”。

居乡治水 陈池养

驻足蜿蜒的石堤,那薄雾笼罩的兴化湾,浩浩汤汤的木兰溪,还有那低矮的渔市……尽收眼底。莆田人不会忘记历代先贤励精图治、兴修水利的身影。斯人已逝,而他们筑堤的故事还在民间流传着……道光元年(1821年),陈池养告辞居官十载的河北诸地,返归莆田故里。因老母复患痼疾,他不敢远出宦游,并从此不再出仕,全身心投入故土的公益事业,尤以兴修水利事业为重。清道光七年(1827 年),风潮大作,镇海堤毁决八百多丈,灾情极重。陈池养他不负众望,挺身而出,主持修堤重任。他依靠民众,重建了深陷海港中的堤址,仿照浙塘成式进行修建,建御潮土石长堤114 丈,底阔 8 尺,面广4 尺,高 1 丈 1 尺,全部用从外海运来的巨石纵横叠砌,灌以灰浆,以实堤腹,排钉木椿,以值堤址,磨石垒砌,以固堤身。堤成之后,清道咸年间闽浙总督孙尔准亲临东角,对幕友喜说:“堤成,莆百世利也。吾无恨矣!”并为堤命名“镇海”,手书勒石。此后,陈池养又反复数十次修堤并改善水利设施,使兴化平原“万顷桑田”得以保全,几十万百姓生命得以守护,为兴化平原此后 100 多年的肥沃与丰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道 光 十 二 年(1832年)九月,陈池养得一场大病,但仍带病主持各地水务。他晚年多胃病,几度在治水工地上胃痛得冷汗直淌,仅靠“嚼青橄榄”来止痛。陈池养治水,兴化知府欲定津贴给他被婉拒。39 年间,陈池养共主持兴建兴修了镇海、东角、遮浪海堤,太平陂、木兰陂、延寿陂、宝胜溪、企溪等近五十个水利工程,以及修城墙,建桥等许多公益工程。

同心筑堤 原鲁山

民国时,东甲堤因百年失修,危及堤身安全。1952 年冬至 1953 年春,对东甲堤进行全面的抢救整修。1961 年 9 月, 莆 田连续遭遇两个强台风正面袭击,三江口海潮水位达到 7.42 米(历史最高潮位 7.39 米)。在台风、暴雨、海潮、洪水四大灾害的猛烈袭击下,南北洋海堤绝大部分溃决,损失惨重。当年,重修镇海堤被列为莆田县重点工程项目。时任莆田县长的原鲁山头戴斗笠,身穿中山装,守护在镇海堤前指挥修建工作,日上场劳动力 1 万多人,众志化长城,同心筑大堤。在任期间,原鲁山主持建了东圳水库、镇海堤、胜利围垦等一系列水利工程,对莆田影响深远 原鲁山带给莆田的不仅是这些著名的水利工程,更重要的是他的公仆和自律精神,至今还深深地影响着人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流芳百世 报功祠

千年来,数百位筑堤人接力修堤,除了陈池养,报功祠里还祭祀着兴化府知府黄一道、同知潭铠、邑人都御史林润……他们前赴后继为修堤贡献力量,莆田人为了感念他们的功绩,在镇海堤畔的黄石镇东甲村立祠祭拜,香火不绝。报功祠也叫镇海堤纪念馆,明称崇勋祠。“浪涌海滨东角筑堤遮浪,风吹石顶西头起寺御风”这副题写在镇海堤纪念馆的楹联涵盖海滨、东角、遮浪、石顶、西头、御风各地名,千年一堤不愧“镇海”之名。镇海堤纪念馆这副门匾经过专门设计,可谓别有洞天。正门上方的木质匾额暗藏“密码”。其表面以几根木条为造型,站在一米开外的正前方可见“纪念馆”三字,往匾额左前方移动,进入眼帘的变成“镇海堤”三字,再挪至右前方站立,看到的则是“东角境”,分别概括了镇海堤纪念馆的地理位置情况。报功祠内纪念历代修堤人 9 位,并用石刻记载了历代修堤的 400 多位有功人士的事迹。馆内塑有九尊对镇海堤建设曾有突出贡献的古今中外代表人物的塑像,常年同受百姓香火。他们是:裴次元、黄一道、孙尔准、孙夫人、陈池养、华实、苏儒善、原鲁山、王天全。如今,这里已成为纪念先贤,激励后人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报功祠后殿有奉祀林龙江的龙江寺安禄祠,林龙江,本名林兆恩,莆田人,出生于莆田望族九牧林家,是明代思想家、哲学家、慈善家、抗倭民族英雄。林龙江本为儒生,中秀才后屡试不第,三十多岁时愤而脱离儒籍,遍访道行之士,研求心身性命之学,三家学说为一体,创立了三一教,并在闽、赣、江、浙等省义务行医传教。林龙江所处的时代正是倭寇扰乱最为猖獗的年代。倭寇屡次扰乱攻陷兴化城池,沿途烧杀掠夺,百姓死者不计胜数。林龙江变卖家财收尸埋骨,施舍钱粮赈济难民。林龙江逝世后,信众塑像供祀,香火甚旺,在莆仙、福清南部和惠北一带很受百姓爱戴。

海上牧场寻野趣

莆田依海而兴、人海相依,与海洋有着不解之缘。在莆田人的餐桌上,海鲜无处不在,可以是面线里的海蛏,也可以是刚出锅的海蛎煎、炖豆腐的跳跳鱼、蘸着酱油的白灼小章鱼。海的鲜香为这座城市注入了独特的文化和特色美食,这美味的背后离不开莆田大大小小的渔港。东甲码头是莆田有名的海鲜码头,每天来到这里采购海鲜和品尝海味的食客不在少数。在东甲村,男人出海捕鱼,女人在渔港和滩涂地里辛勤工作,这些戴着斗笠、踩着胶鞋、挑着箩筐、扛着渔网的巾帼英雄们有着壶山兰水的清秀,也有着天风海涛的奔放,她们勤劳能干、勤俭持家。渔港上的石板路上留下了她们抬着海鲜去鱼市的身影,近岸而垦的乌黑滩涂在她们手里变换成了养殖海产品的沃土。镇海堤的岸脚下,绵延着不淡不咸的滩涂,是海蛏、跳跳鱼、红母鲟、小鱼小虾等各类“小杂海”的重要产区。沿岸村落连着村落,莆田韵味的独特民居鳞次栉比,人口稠密,民俗奇特,一路充溢着特色浓郁的莆仙风情。

海鲜圣地东甲村

一边欣赏蓝天碧海,一边品尝刚打捞的新鲜海味。在东甲有很多名不见经传的海鲜小馆,为讲究一个“鲜”字,所有的海鲜都是每天从码头上采购的,为众多喜欢海鲜的食客提供地道、新鲜、富有特色的平价海鲜菜肴。红母鲟木兰溪入海口的滩涂里特别适合生长红母鲟,这里捕捉到的红母鲟膏肥肉嫩、壳大如盘,历来是酒宴中的上品。红母鲟四季皆有,秋肥美。蟹肉佐点蘸料,膏香四溢,黄多油满,甘醇柔嫩,鲜美至极。跳跳鱼东甲的滩涂盛产跳跳鱼,这种鱼头大嘴宽,双眼凸出于头顶,能灵活转动,虽然长相怪异,但是肉质鲜美,属高蛋白、低脂肪食品,特别是冬令时节弹涂鱼肉肥腥轻,故又有“冬天跳鱼赛河鳗”的说法。

皮皮虾比手掌还长的皮皮虾在东甲被村民叫作虾蛄,这里的皮皮虾入口后有一种淡淡的甜味,非常的嫩滑,口感 Q 弹。皮皮虾的腥味更少,而鲜味更浓,只需用清水煮熟就是一道让人念念不忘的美味。星虫莆田人常说:“山里有冬虫,海里有星虫”,在东甲不可错过当地的土笋冻。这是一道莆田冬春季节的时令佳肴,由含有胶质、营养丰富的星虫熬煮而成,冷却后即凝结成块状,晶莹透明,香嫩清脆。海蛏东甲的海蛏肥嫩鲜美,到了收获季节,渔民从滩涂里挖出个大壳薄、肉质肥满的海蛏,装满竹筐放在海水中摇动漂洗,海蛏褪去一身的污泥,露出淡黄色的外壳,白色的触角向外延伸,散发诱人的气息。

每一场旅行都是一场自我的发现

选一个明媚的日子,沿着蜿蜒若海岸长城的镇海堤,去繁华的东甲码头尝尝刚刚捕捞上岸的海鲜,坐着白色的渔船去看海上明珠塔仔塔,傍晚,听着海浪的声音看落日余晖映照在东甲的海岸。

惠洋十音莆田市黄石镇的地方传统音乐,“十音”古称“十番”,起源于唐,形成于宋,盛于明清,延伸至近代,已有千年历史。莆田十音常用于传统民俗活动。演奏时,弓法齐整,音色甜美,使用器乐,主要有四胡、尺胡、老胡、单弦、八角琴、单弦小三弦、飘笛等。

“沧海遗珠” 塔仔塔在 莆 田 1.1 万 平 方公里海域,星罗棋布着大小不一的海岛,它们就像是散落在人间的珍珠一般。蓝天、白云、阳光、沙滩构成了一幅幅风光旖旎的美丽画卷,令人神往。在诸多海岛中,不少海岛还有很多充满神奇的故事和动人的传说,为海岛增添了一层神秘的面纱。站在镇海堤上向东极目远眺,烟波浩渺的兴化湾上有一岛礁离海堤 12 海里,名叫塔仔屿,礁上有一塔仔塔,迄今已有 410 多年历史。由三一教创始人林龙江于明万历十三年(1585 年)倡建的塔仔塔既是佛塔,也是镇风塔。莆田大部分塔属于镇风、镇水之类的风水塔,其目的就是借佛塔的威力来镇风沙、固水土、保平安。塔仔塔屹立在三江口港外的海中礁石上,塔基四周以铁砂、铜浇铸,坚固异常,抵挡潮汐冲刷,几百年来岿然不动。海上的船只要看见此塔,就知道进入了兴化湾。塔仔塔作为引导船只出入三江口的古代航标,历经 1604 年八级大地震而巍然不动,至今仍然屹立在海天之间,俯听涛声,仰望飞鸟,抚慰着波中浪里的过往船只。

东甲海鲜卤面。面朝大海的东甲村,食材尽得海滨之利,从各式粉面到海鲜小炒,每一种滋味都离不开一个“鲜”字。一碗看似家常的卤面,在东甲成了海味十足的特色美食。东甲海鲜卤面由用文火熬出浓郁的汤底,加上章鱼、红母鲟、海蛏、五花肉、红菇、韭菜等炖煮而成。地道的海味包裹着一根根卤面,吃上一碗满口浓郁鲜香。

END

福建文旅新媒体矩阵

全福游智慧服务平台

gh_17bcf7b3bcac

遇见福州

fztour

花样漳州文旅之声

zzlyj12301

海上花园 诗意厦门

visitxm

文旅宁德

ndly12301

中国绿都最氧三明

smta12301

莆田文旅

ptswhhlyj

文旅龙岩

WLLY0597

南平文旅

npwlxc

海丝泉州文旅之声

qztour

平潭旅游

ptht61

长按ID复制搜索就能找到我们啦~

转载来源:莆田文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