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份以来气温升高

雨水增多

温度和湿度非常适宜野生鲜蘑菇生长

也是市民采食野生鲜蘑菇高峰期

近日

我区就发生多起家庭因

采食野生毒蘑菇导致中毒的报告

为此

掌上君提醒大家

请勿采摘、购买、食用、销售野生鲜蘑菇

谨防中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根据所含有毒成分和中毒的临床表现

大致将蘑菇中毒分为4种类型

#1、胃肠毒型:

潜伏期多为半小时-6小时,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消化道症状。一般预后较好,但严重中毒者可因脱水及电解质紊乱出现休克、昏迷,甚至死亡。常见种类如黄粉末牛肝菌、毒红菇、密褶红菇、毛头乳菇、小豹斑鹅膏、硫磺菌、月光菌等。

#2、神经精神型:

潜伏期一般半小时-4小时,最短可在食后10分钟发病。除出现消化道症状外,精神症状如兴奋、狂躁、幻视、幻听等表现,同时可伴有瞳孔缩小、多汗、唾液增多、流泪等症状。预后多良好。代表种如毒蝇鹅膏、华丽牛肝菌、中华牛肝菌、小美牛肝菌、斑褶菇、光盖菇、裸盖菇、硫磺菌等。

#3、肝肾损害型:

潜伏期一般为10-24小时,短者为6-7小时。多数中毒患者在消化道症状后呈1-2天的“假愈期”,此时谷丙转氨酶已经升高,之后出现恶心、呕吐、腹部不适、纳差、肝区疼痛、肝脏肿大、黄疸、有出血倾向,经积极治疗,约2-3周后渐趋恢复。少数病例呈爆发性经过,因肝性脑病、呼吸和循环衰竭死亡。代表种如致命鹅膏、黄盖鹅膏、灰花纹鹅膏、秋生盔孢伞、褐鳞环柄菇(褐鳞小伞)等。

#4、溶血型:

潜伏期一般6-12小时,除消化道症状外,可出现腰腹部疼痛、无力、深褐色尿、贫血、肝脾肿大等急性溶血症状,严重溶血可致急性肾功能衰竭,甚至死亡。此型还可伴有中枢神经系统表现。代表种类如鹿花菌和赭鹿花菌。

误食毒蘑菇的原因

#(一)误食与食用菌相似的种类:

误食与食用菌相似的种类:由于许多毒蘑菇和食用菌的宏观特征没有明显区别,甚至非常相似,而且至今还没有找到快速可靠的毒蘑菇鉴别方法,有时连专家也需要借助显微镜等工具才能准确辨别,因此一般人很容易误食毒蘑菇。

#(二)野生食用菌中混杂了有毒的种类:

1、野生食用菌品种不纯,混杂了不适宜食用的菌类。

2、食用者一次食用过多的菌类,肠胃不适应。按中医的说法,一些野生食用菌“性寒”,部分食用者因个人体质的适应性问题,食用量较大时会产生各种不适的症状。这种情况出现时往往同桌一起食用的其他人员并无不良的反应。

3、野生菌没有完全熟透。部分野生菌种类只有熟透时才可食用;未熟透时它会带有一定的毒性,食用后即可能产生不适,食用者在用食火锅时更易出现这种情况。

#(三)轻信不科学的毒蘑菇识别方法:

根据传统的个别简单方法和特定经验来识别不同地方复杂多样的毒菌和食用菌是造成误食中毒的原因之一。目前民间流传的许多“识别毒蘑菇的方法”都是不可靠的:

错误说法1—“颜色鲜艳的,或外观好看的蘑菇有毒”。这“鲜艳”和“好看”本身就没有具体绝对的标准。事实上色彩不艳、长相并不好的肉褐鳞小伞、秋盔孢伞等却极毒。毒蝇伞很漂亮,不少蘑菇艺术品都是以它为原型创作的,它的确有毒;但同样很漂亮的橙盖鹅膏,却是著名的食用菌。广东毒性最大的致命白毒伞是纯白色的,许多人却误认它无毒。
错误说法2—“不生蛆、虫子不吃、味苦、腥臭的毒”。实际上,著名毒菌—豹斑毒伞却常常被蛞蝓摄食,不少有毒种类可以生蛆。
错误说法3—“与银器、大蒜、米饭一起炒或煮后变黑色的有毒”。这种错误流传甚广,实际上蘑菇毒素不会与银器发生反应,这实为臆测的谬传。
错误说法4—“受伤变色、流汁液者有毒”。其实这并不绝对,像松乳菇、红汁乳菇受伤处及乳汁均变蓝绿色,却是味道鲜美的食用菌。
错误说法5—“菌盖上有疣、柄上有环和具菌托的有毒”。虽然这类菌有毒种类的比例较大,但也并非绝对如此。许多毒菌并无独特的特征,如,外观很平常的毒粉褶蕈就有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果误食了毒蘑菇

要学会自我急救

1、立即呼叫救护车;

2、立即催吐,可服用大量温盐水,然后用手指(最好用布包着指头)刺激咽部催吐,以减少毒素吸收;

3、孕妇慎催吐;

4、已昏迷者不宜催吐,要侧卧位,加盖毛毯保温;

5、食用同样蘑菇者,无论是否发病,同样需立即到医院检查;

6、留下食用的野生蘑菇照片或剩余蘑菇,以备查明中毒原因

-EDN-

编辑:李晓月

美编:张傲琦

责编:吕学琦

信源:金普新区疾控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