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七十古来稀,抱病之躯的慈禧太后仍然坚持全程参与自己最后一次整旬寿诞。这场最后的狂欢,慈禧太后意识到了什么?她又为自己做了一些什么样的安排?可是再大的权力也不可能战胜死亡,大清王朝的“无冕之王”终于撒手归西了。她临时前安排了一些什么身前身后事?订立了一些什么样的妙计?这些全盘谋划最终生效了吗?生前如此显赫的慈禧太后,死后的遭遇如何?遭受了什么样的令人发指的对待?

慈禧太后一生喜好玩乐,特别讲究排场,每逢整旬寿诞,不论国家有什么重大事情,都阻止不了她庆祝寿诞,她也一直想办一场风风光光的寿诞,但是命运弄人,历史往往就爱给这种人开玩笑。

同治十三年,年轻的慈禧在宫中过着自己的40岁生日,同治帝带着文武百官在慈宁宫向慈禧行贺礼并宣读贺表。随后,年仅19岁的同治帝就驾崩,而皇后阿鲁特氏也自杀身亡。而慈禧太后四十大寿这一年,日本第一次侵略台湾,清政府屈辱赔款,更令国人愤慨的是,日本人也是在这一年获得了琉球群岛的控制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溥仪顶替了光绪

同治帝于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初五(1875年1月12日)病故后,慈禧太后钦点了光绪帝作为接班人,从此以后,垂帘听政的慈禧太后就把光绪帝当作了傀儡。戊戌政变之后,光绪帝被慈禧太后囚禁在瀛台,本质上与以前没有太大区别,只不过在此之后,光绪帝变成了慈禧太后十足的傀儡而已,光绪帝一生都生活在这样的阴影之下。

对于被束缚的人来说,死亡也许是最好的解脱。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日(1908年11月14日),光绪帝崩逝于中南海瀛台的涵元殿,享年三十八岁。光绪帝的一生是悲剧的一生,《崇陵传信录》中的一段话可以简练的概括光绪帝的遭遇:“缅维先帝御宇,不为不久,幼而提携,长而禁制,终于阏损其天年。无母子之亲,无夫妇昆季之爱,无臣下侍从燕游暇豫之乐。平世齐民之福,且有胜于一人之尊者!”

由于慈禧太后也在光绪帝驾崩后的第二天病逝,因此人们不得不将如此巧合的历史偶然与一系列阴谋联系起来,这也使得光绪帝的死因成为了清朝八大谜案之一。关于光绪帝的死因历史上一直有两种声音,一种就是由于常年多病,遗精严重,最终病逝;另一种说法就是光绪帝是被人谋害的,而对于凶手是谁?各种学说莫衷一是,慈禧太后、袁世凯、李莲英、崔玉贵等人都在凶手排行榜上名列前茅。

从慈禧太后的性格以及死亡时间,我们更愿意相信光绪帝是被慈禧太后毒死的。《崇陵传信录》中记载,当时慈禧太后已经开始连续的腹泻,而李莲英向慈禧太后汇报光绪帝的表现“帝闻太后病,有喜色”,慈禧太后听完大怒,说了一句:“我不能先尔死”,后面的情况大家可想而知了。

慈禧太后这种担心是完全有道理的,她不是光绪皇帝的亲生母亲,也不是老皇帝,慈禧太后长期霸占他的权力,杀害他的爱妃,否定他的改革,因此光绪帝在慈禧太后死后算账的可能性极大,对于慈禧太后这种权力欲望如此强烈的女人来说,是不愿意看到这种结果的。

慈禧太后在她的74岁寿诞上就已经开始做准备了。光绪三十四年十月初十(1908年11月3日),慈禧太后虽然不时腹泻,但还是满心欢喜地过着自己74岁的生日。在此期间,光绪帝一直生病卧床,而慈禧太后也秘密召见了军机大臣张之洞与世续,讨论为光绪帝立嗣的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大臣们建议“国有长君,社稷之福,不如径立载沣”,而慈禧太后心中早已有了合适的人选,召大臣商议不过是做个样子,因此综合大臣们的意见,给出了“今立溥仪,仍令载沣主持国政”的决定。至于慈禧太后为什么选择溥仪,这里面又与之前慈禧太后册立光绪的理由一样。

爱新觉罗·溥仪是老醇亲王奕訢与慈禧太后妹妹的孙子,同时又是荣禄的外孙,在慈禧太后看来,爱新觉罗家族的血统似乎必须要有叶赫那拉氏的血液在其中流淌。

十月二十日(11月13日),慈禧太后连发三道上谕:命醇亲王载沣之子溥仪到上书房读书;醇亲王载沣授为摄政王;确立摄政王的地位。第二天,光绪皇帝就迅速死去,慈禧太后立即又下发了三道懿旨:册立溥仪继承大统为嗣皇帝;明确继承关系;

令摄政王载沣监国。而在这三道懿旨中,慈禧太后不忘补充一句最经典的话语:“所有军国政事,悉秉承予之训示,裁度施行”,这说明慈禧太后自己完全没有想到自己会“走”得那么快,还以为自己能够继续上演“垂帘听政”的戏码。

这个末代小皇帝并没有给慈禧太后带来她想要的好运气,三岁的溥仪一进宫,第一次见到慈禧就哭得“惊天动地”,完全没有照顾慈禧太后的感受。慈禧太后驾崩后两周,溥仪的登基大典上,又上演了“一语成谶”的闹剧。

光绪帝和慈禧太后分别入殓后,光绪三十四年十二月初二(1908年12月24日),宣统皇帝的登基大典正式举行。根据溥仪自己的回忆:腊月初的北京异常寒冷,溥仪被送到高大的宝座上,大场面吓得溥仪不停地大哭大闹,只有奶妈能够哄住溥仪,但是登基之时,奶妈是不允许陪在溥仪身边的,这时文武百官不知所措。

溥仪的父亲载沣只好跪在宝座之下,扶着溥仪,安慰溥仪不要乱动。溥仪挣扎着哭喊:“我不挨这个,我要回家。”而登基大典的仪式繁杂,流程还没有走完,溥仪的哭声越来越大,结果摄政王载沣说了一句“别哭别哭,快完了,快完了”,这句安慰小溥仪的话,却给文武百官留下了惨淡的印象,认为这是一个不祥之兆。

【本文节选自《慈禧:权欲巅峰上的女人》,作者阳少,重庆出版社 ,有删减;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图片源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