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原创出品,禁止抄袭,违者必究。

近日猪价仍在波动。当前,大部分地区已跌入了“7字头”。猪肉收储前后也已启动了3次,按照以往的经验,收储启动后,猪价会进入止跌企稳的状态,但是3次收储后,不仅猪价跌跌不休,而且收储流拍率不断增大。这又是什么信号呢?

一、到底“猪多”还是“肉多”?

猪价自2月份下跌以后,连跌了5个月,主要原因是生猪产能快速恢复。

截至二季度末,全国生猪存栏已达到4.39亿头,生猪出栏规模达到3.37亿头,已恢复至2017年水平。而猪肉产量达到2715万吨,同比增长35.9%,达到7年多来的最高水平。

这主要是因为一些养殖户过于追求高利润,上半年大猪压栏现象十分严重,一度导致市场“缺猪不缺肉”。而市场消费端恢复较慢,于是供大于求,猪价持续下跌。

当前来看,市场仍处于消耗大猪的过程中,仍属于产能恢复,而猪肉产量过剩。

二、收储不断流拍,释放2大信号。

6月底时,猪价一度触底“5字头”,触发了国家收储机制。截至目前,国家先后启动了3次猪肉收储,总计5.3万吨。但3次收储流拍率不断增大。

  • 第1次收储2万吨,流拍率15%,成交均价为25918元/吨;
  • 第2次收储1.3万吨,实际成交1.39万吨,但价格却下降到25698元/吨;
  • 第3次收储2万吨,实际成交1.16万吨,流拍8400吨,成交率只有58%,成交价格再次走低,均价为25350元/吨。相比第1次收储降低了568元/吨。

猪价跌跌不休,为何收储却不断流拍呢?背后2大原因:

1、收储标准较高,屠企收猪难度增大,动力不足。

相关资料显示,收储标准有一定要求,比如承储企业负责屠宰加工,且必须为本地非疫区的猪肉,需有产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开具的防疫证明,分割肉标识清楚、正确,保质期不低于18个月,以及对包装、标识、运输等都有不同要求。这些要求具体执行下来,有一项不合格即被判定为公检不合格。也正是因为要求较高,增加了屠企收猪的难度。

另一方面,从拍卖价格来看,储备肉的价格虽然高于市场平均价格,但是幅度有限。所以在微薄利润下,参拍企业动力不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市场普遍看好后期猪价。

对于下半年的猪价走势,普遍认为会好于二季度。而根据专家预测,生猪整体产能虽然恢复了,但是年初部分仔猪遭遇寒冻,到三四季度会出现阶段性的空挡期。所以,大家纷纷看好后市。

另一方面,国家收储冻猪肉,原则上每年储备3轮,每轮储存4个月左右。也就是说,7月份收储的这批冻肉大概会在10月份左右投向市场,算算正好是中秋、国庆前后。那么也就意味着,届时将增加市场的猪肉供给。而这对于屠企来说,相当于为库存冻肉出售增加了阻力,所以反而积极性不高。

所以,就造成了虽然当前供大于求,但收储却不断流拍的现象。

三、接下来怎么走?

一方面,收储不断流拍,成交价格不断下跌,也使养殖户增加心态松动,出栏增加,屠企压价;另一方面,一些规模场为了完成出栏任务,开始降价出售,于是几个因素叠加,导致了本轮猪价连跌。

但从几次收储的情况以及后续走势来看,三四季度猪价上涨的可能性还是很大的。但农业农村部最近也作出提醒,养殖业的高利润时代已经过去,后续即便有反弹也只是养殖业的正常恢复,猪价并不具备大幅上涨的基础。所以,养殖户注意不要过度压栏,要顺势而出。

欢迎关注“新农观”,一起了解新时代下三农的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