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风雨归舟图》 明 戴进

《黄流巨津图》 明 陈洪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湘江风雨图》卷 明 夏昶

《风雨重阳图》扇页 清 袁江

《山雨欲来图》轴 明 张路

宋代苏轼曾参与抗洪: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

“河涨西来失旧谼,孤城浑在水光中。忽然归壑无寻处,千里禾麻一半空。”这是宋代苏轼面对抗洪防汛时所写的诗《登望谼亭》。苏轼应该是历代文人参与抗洪救灾中,最为盛名的一位,可不是,他那句“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的话,流传千年,依然振聋发聩。传世的古代绘画作品中,直接描绘抗洪救灾的作品未有所见,但画风雨的作品则历代也有不少。

■收藏周刊记者 梁志钦

苏轼亲临现场指挥

保住徐州免受洪水冲击

北宋熙宁四年(1071年),大文豪苏轼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被贬出京城,先后到杭州、密州出任地方官。宋神宗熙宁十年(1077年)4月,他离开密州,新任徐州知州。不料忽然传来黄河于澶州(今河南濮阳附近)决口的消息,或波及45县, 3000万亩农田将面临淹没的危险。8月21日,境内上游的曹村决堤,洪水一泻千里。从苏轼的诗句《答吕梁仲屯田》“黄河西来初不觉,但讶清泗流奔浑。夜闻沙岸鸣瓮盎,晓看雪浪浮鹏鲲。”可知,对于突然而至的洪水,人们是毫无心理准备。

而刚上任不到4个月的他在抗洪防汛上,则不顾个人身危,不怕任何艰难险阻,当众表示:“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他立即召集部下及有关人员,共商抗洪办法,并亲自率领官兵与百姓,筑起一道护城长堤,组织官吏带领群众分段把守,而他自己“佶庐城上”,亲临现场指挥,保住了徐州城免受洪水冲击,取得了抗洪的胜利。

由元朝宰相脱脱主编的《宋史·苏轼传》就记载了这段苏东坡徐州抗洪的事迹。文中写道:“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雨日夜不止,城不沉者三版。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林语堂在《苏东坡传》里说:“他一生不是治水,就是救旱,不管身在何处,不是忧愁全城镇的用水,就是担心运河和水井的开凿。”

明清两代风雨题材

存世作品最多

虽然在古代直接描绘抗洪防汛的绘画作品并未发现,但围绕风雨主题创作的作品却不少,历代都有不少画家以“风雨归舟图”为名创作的作品,其中包括南宋苏显祖、明代戴进、蓝瑛、清代谢彬、金农、黄慎等。

据《画史汇传》载,苏显祖于南宋宁宗嘉定间为画院待诏,工山水人物,与马远同时,笔墨亦相近。画史也记载苏显祖善道释人物。苏显祖的《风雨归舟图》立幅绢本,整幅画面表现的是莽莽雨色中的远山、披蓑艄公、小桥上撑伞迎着风雨的乡人,一派江南水乡烟雨蒙蒙的景象。该画笔墨洗练,画风大度,古朴清雅,细微之处刻画干净利落,人物与山水相交相融,特别是桥上行人生动逼真,是整幅作品的画龙点睛之笔。

而明清两代是目前发现同类题材存世作品最多的时期,除了以《风雨归舟图》命名的作品,还有明代夏昶的《湘江风雨图》、张路的《山雨欲来图》以及清代袁江的《风雨重阳图》。

“黄河自昔为中国患”

《宋史·河渠志》第一句话就说:“黄河自昔为中国患。”明代画家陈洪绶笔下的黄河写出了滔滔巨流的气势。

据马继革文,《黄流巨津图》是《陈洪绶杂画册》中的一幅。在不大的尺幅上,画家以滔滔黄河中的一个渡口为描绘对象。画面上,黄河波涛汹涌,数只帆船摇荡于水面,左下角港口中停泊船只数艘。黄河对岸竹林丛生,房舍屋宇隐现其间。

陈洪绶在明末进京和离京时曾两渡黄河,有感于黄河的雄伟,目识心记,绘就此图。画家着意表现黄河水的雄浑气势,以墨笔勾出浪花,复用白色渍染,用笔较实,线条劲健而略具装饰性,两岸景物相对虚化,使画面构成十分鲜明的虚实对比。此图可谓古代画水作品中颇具特色的一幅佳构。

《风雨归舟图》 明 戴进

这幅画描绘暴雨降临的瞬间,风雨交加,江面上小舟颠簸摆荡,行人迎风而行的情景。为了捕捉这大自然戏剧性的一刻,戴进运用宽阔的湿笔,快速斜扫过画面,表现大雨滂沱如泼、雨雾翻腾的撼人气势,同时他也画出翻折的树叶、芦苇,和逆风行走的小舟形成一种垂直逆向,加强整幅画的动势。

戴进这幅画以自然中的风雨云雾为创作主题,可以追溯到南宋夏圭的传统。不过,和宋代绘画相比,戴进的构图动势更强烈,笔墨也更加奔放纵恣,这件《风雨归舟图》影响了后来的明代宫廷画家,成为他们描绘这类风雨山水图的典范。

作品赏析

《湘江风雨图》卷 明 夏昶

据傅东光文,夏昶画竹,以其精深的功力和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名重一时。他一改前人画竹独幅数竿的表现形式,而用巨幅长卷描绘竹树的千竿万梢,同时还“延之以洲渚,加之以风雨”,更显浩浩荡荡,气势恢宏。他笔下的墨竹已不仅仅是简单的文人式的寄兴抒怀,而且还于其自然的生长环境,在画中融入山水画的笔墨意境。此卷竹林随湘江两岸景致的变化而隐现,起自淡阔的沙洲,之后是平缓的坡陀,继而是坚硬的岩石,又入清冷的江水,再后是壁立的山崖,最后经急湍飞瀑、汩汩溪流而入山,竹树或整或零,或疏或密,老干新枝,各尽其态。

画家充分利用了长卷的广度精心描绘出一种起伏张弛的流动性和情节性,实际上是传统墨竹与水墨长卷的结合。

《风雨重阳图》扇页 清 袁江

据李湜文,图绘狂风暴雨的景象。此图成功处在于形象生动地表现出风和雨的动感。风本是无形的,作者通过绘树木枝叶一致向右的走势,暗示出强劲的风在自左向右吹。雨,虽然是有形的,但是难以通过笔墨来表现,作者于是通过身披防雨斗笠的人暗示出雨意,同时又巧妙地将山石的皴法绘成水波状,给人以雨量过大山洪暴发的联想。

《山雨欲来图》轴 明 张路

据聂卉文,“山雨欲来”的画题是后人根据画面内容添加的,用于此图可谓恰如其分。图中绘高山深壑,泉石溪流,云雾迷蒙,树枝摇曳,一幅大雨将至、风云突变的情景。全幅以大笔泼洒,水分浓郁,用笔粗放不羁,水墨酣畅淋漓。山峰以大笔横点融成,外围轮廓呈现不规则的犬牙般曲线,大胆的用笔恰当地描绘了特定环境中风雨交加的自然景色。又以淡墨轻画远山,隐隐约约,给人以山外有山的感觉。山脚下,画家不着一笔,留出大片空白,缭绕的云雾拉开空间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