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文|孙小婷

河南暴雨,一份和时间赛跑的“救命文档”刷屏了。

20日20:57,一位在上海财经大学就读的大学生Manto在腾讯文档上创建了《待救援人员信息》,敲下第一行字:求救人员信息,救援人员信息。

在此后的24小时内,这个文档更新了超过450个版本,浏览量超过250 万次,保守估计数千名志愿者对文档做出了编辑,成为众多民间救援组织进行救援信息收集的在线表格。

文档的内容也不断扩展:“求助信息”“避险地点”“漏电地区”“官方救援队信息”“民间救援队信息”“物资援助”“心理疏导”“医疗信息”“给河南加油”等20个分表格,甚至衍生出了英文版本,由志愿者完成对核心信息的翻译。

在其他文档协同平台上,也存在类似承载大量救援信息的表格。上面的每一个小方块,就像一个接力棒,等待在现实中人们确认、寻找、帮助、救援。

文档协同平台本是一款支持多人协作、提高合作效率的办公产品,允许设定查看和编辑权限,云端实时保存。但在分秒必争的救援过程中,也充当了促进信息流转畅通的救援工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的确,当手机的通信信号从满格急转直下的时候,相比于视频的冲击力,语音的即时性,文字的简洁明确易保存,都足以让“我在哪,需要什么帮助”的信息传得更远。

这种在线文档,让救援以一种新的数据化界面形式呈现。去年新冠疫情期间,它就被一些民间志愿者组织用来构建志愿服务的链条。因而,在郑州暴雨当晚,腾讯文档产品团队就及时作出反应——快速上线了33个救灾模板,将同时在线编辑文档的人数扩容2倍。

从产品设计者,到用户,再到不断加入的浏览者,这一张张表格正重塑人们的认知方式——原来救援和自救可以通过这样全程、全息数据化的方式去实现。

在这个表格里,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网络社会中发挥关键作用的“节点”,他们在传统的应急指挥团队、官方救援热线、受灾群众安置点这些“节点”之外形成了有力的补充,极大地缩短实施救援和自救的链接路径,从而成为彼此的救助者、避难所。

一位已经破水、即将分娩急需120救助的孕妇发出求助信号,9个小时后,医生们也自发提供线上问诊,指导特殊情况下怎么自己在家生孩子;程序员自发制作了可以标记求助地点的地图小程序;超市,食堂,4S店,推理社,服装城加入了对公众开放的紧急避险地点……这就是数据化对关系快速建构的作用。

文档创建后的第八个小时,表格上出现了许许多多振奋人心的消息,他们用大字写着:“我们的救援队到了” ,“制氧机来了” ,“发电机有消息了”,“我朋友加入了救援队,快联系她”,“库房有一两万条防汛沙袋”……

不少人认为,协同文档是这场灾难中“科技向善”的一个呈现。事实上,科技中立,善良的是人。

从思考产品应用场景的技术团队,到创建文档的学生Manto,再到每一个编辑或转发的个体,让协同互助、共渡难关从本能、想法,落到了一个个只有几KB的小方格里,成为人性至善至美的缩影。事实上,如果不是人们对同胞的关切和信任,也很难将这一技术特点充分发挥出来。而每一条表征着救人成功的删除线,都有一种直击人心的力量,让同样处在危急和不确定性中的个体获得了一些“把握感”和“确定性”。

技术,可以让行动更加敏捷;但只有团结,才能让暴雨中的个体从孤岛到彼此相连。

文字:孙小婷

栏目主持人:张永群

责编:张永群

编辑:常莹 王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