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脑血管疾病在我国所有疾病的中,发病率是最高的,严重危害国人健康。为了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医生常常要求患病的朋友长时间服用阿司匹林,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复发。很多朋友都在服用阿司匹林期间都有一定的疑惑,阿司匹林到底早上吃还是晚上吃,空腹吃还是饭后吃,真的吃对了吗?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用药细节的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阿司匹林到底应该空腹服用还是餐后服用?

这个问题一直存在着很大的争议,这一切都要从阿司匹林的副作用说起。

阿司匹林最常见的副作用是容易引发出血,这是由于阿司匹林抑制了血小板的聚集功能,从而导致血液处于低凝状态,容易引发各种出血。

在所有阿司匹林引发的出血中,胃出血是最常见的,这是因为阿司匹林除了抑制血小板功能,容易导致胃部出血外,阿司匹林在胃内崩解后,还会刺激胃黏膜,导致胃黏膜损伤,引发出血;另外,阿司匹林还会抑制前列腺素的功能,前列腺素具有保护胃黏膜的功能,其功能被抑制,胃肠粘膜失去了保护作用,也容易出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正是因为如此,所以,很多医生都建议阿司匹林在餐后口服,餐后服用,阿司匹林与食物混合在一起,减少了与胃黏膜表面的直接接触,从而减少胃出血的发病率。但是,即使是餐后服用,还有一定量的阿司匹林接触到胃黏膜。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医生们又发明了阿司匹林肠溶片,这种剂型可以在小肠内分解,这样就避免了对胃黏膜的直接刺激,从而减少了胃出血的发病率。

但是,对于肠溶片来说,由于需要在十二指肠内分解,如果餐后服用,就会延长药物在胃内停留时间,很容易在胃内分解,就失去了药物肠溶片的意义。因此,张医生建议服用肠溶片的朋友在餐前30分钟空腹服用

在用药的过程中,朋友们需要知道:阿司匹林肠溶片因为需要在肠道内吸收,起效要较普通平片要慢一些。因此对于脑梗或心梗急性期的朋友,第1次服用阿司匹林时,建议服用阿司匹林的平片,不要选择阿司匹林肠溶片服用。

阿司匹林应该早上吃还是晚上吃?

在阿司匹林的用法上,关于早上吃还是晚上吃的争议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就连医生内部也分成两个不同的阵营。

  • 支持晚上服用阿司匹林的医生认为:阿司匹林的主要作用是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功能,而血小板在晚上比较活跃,因此,晚上服用阿司匹林可以充分抑制血小板功能。从而达到更好的药物疗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支持早上服用阿司匹林的朋友认为: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期都是在早上,因此,早上服用阿司匹林,可以在疾病高发期的时间段抑制血小板功能,有效的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

张医生对这两种说法都是不赞同的。阿司匹林对血小板的抑制是不可逆的。一个血小板一旦受到了阿司匹林的抑制,它的聚集功能将终生受到限制,即使停用了阿司匹林,这种功能也不可恢复。

但是,血小板每天都在不停地更新,大概每天会更新10%~20%左右,一般每7~10天,体内的血小板就会更新一遍。因此,无论是早上服用还是晚上服用,只要在规律的时间段内服用,血液中的血小板基本都会被抑制,不会产生聚集反应,对药物的疗效不会产生特别严重的影响。

如果非要在两个时间段选择一个,张医生一般建议早上服用。原因很简单,是因为早上服药不容易遗忘。不要小看这个原则,阿司匹林用药的关键就是不能漏服药物

有功能的血小板超过20%就会产生聚集功能,可能引发心脑血管疾病。一旦漏服药物,每天更新的血小板就会产生一定的凝血功能,容易引发心脑血管疾病复发。选择一个不容易遗忘的时间段,对规律服药是非常重要的。

总结

阿司匹林在心脑血管疾病的二级预防中起到了基石性的作用,正是由于应用广泛,所以,朋友们们对药物的用法存在一定的疑惑。最常见的讨论就是到底应该空腹吃还是饭后吃?早上吃还是晚上吃?

对于普通的平片,建议餐后服用可以减少对胃黏膜的直接损害,对于肠溶片一定要空腹服用,这样才可以保证药物在肠道内的吸收。关于到底是早上吃还是晚上吃,是没有什么现实意义的。只要选择一个自己不容易遗忘的时间就可以。

今天的内容我们就聊到这里。如果您赞同张医生的观点,欢迎您关注点赞或留言,创作不易,感谢支持,如果您还有其他的问题或看法,也欢迎您在留言区留言,我们一起探讨,我是神外医生张伟,我们下次再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参考文献

[1] 张大真 , 权正良 , 李增烈 . 长期服用小剂量肠溶型阿司匹林对胃十二指肠黏膜损害的病例对照研究 [J]. 胃肠病学 , 2006,11(7):427-430.DOI:
10.3969/j.issn.1008-7125.2006.07.011.

[2] Leung FW. Risk factors for gastrointestinal complications in aspirin users: review of clinical and experimental data[J]. Dig Dis Sci, 2008,53(10):2604-2615. DOI: 10.1007/s10620-007- 017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