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身为父母,你是不是跟大家有一样的困惑:

“每次吼完孩子,都后悔得半死,见不得孩子不上进的样子,心里又焦虑紧张,生活不易,担心孩子将来后悔,怪我们没管好。”

“在孩子有错不改的情况下,我几乎每天都打骂孩子,事后又极度后悔。我不断地反思自己,但是孩子错误重现时,我又实在克制不住要发火。”

“现在社会对父母要求太高了,孩子有任何问题都是父母的责任。太严厉了是扼杀天性,太散漫了是不负责任,太宠爱导致孩子抗打击能力差。尤其是,动不动就‘幸福的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童年用一生治愈',搞得我们做家长的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的确,传统的文化观念告诉我们:没有不是的父母,只有不是的孩子。

如今全都反过来了:只要孩子出问题,都是父母没教好。

作为孩子我们看向自己的父母,父母的有些错误是显而易见的;当我们以父母的身份去看孩子的问题,说是自己没管好,不免委屈。

真相也许并没有正确的答案,或者答案需要历经时间的检验。

就像有些人,也是被父母打骂过来的,或者家庭环境就是很不给力,但我们一样过来了而且活得不错。

只是,我们每天处于和孩子打交道的过程中,就像这些父母的陈述,不免会产生受伤、无力等复杂的情绪感受;要在这些负面体验中“活”下来,还真不是容易的事情。

也就是说,父母既要去面对解决孩子问题的困难,又要承受由此产生的挫败感和进行自我攻击。

跨越不过去,就要继续在这泥潭中挣扎,影响整体的家庭生活。

No

-Child-

01

停止打骂,即停止脆弱

因此,如果不能破解打骂背后的逻辑和情感,自责也是盲目的,很难得到有效改观。

打骂孩子时,父母的内在是脆弱的,虽然表面上是恐怖的。

当一位妈妈辛苦工作一天,拖着疲惫回到家,看见孩子不是吃东西就是看电视,就是不写作业。

这个场景不能符合她对乖孩子的想象,对失控的恐惧会变成指责:我累死累活工作,你这么不让我省心?

可能还夹杂着工作中的不顺,越想越生气。

接着灾难化思维会延伸到未来,会骂孩子你这个样子,以后怎么能上好大学,人生还有什么希望等等。

然后排山倒海一顿打骂,再后悔自责。

爸爸也不能“幸免”。

辅导作业不能超过5分钟;老师留了4项作业,1项没陪完就已崩溃。

尤其是低年级的孩子,思维水平尚未发育完善,反复出错是很正常的事情,需要十几遍甚至几十遍才能牢固掌握一个知识点。

如果无法对孩子保持耐心,很快就掉入了“这么笨的孩子怎么能是我的”认知恐惧中,发火就成为必然。

一个一年级的小女孩,几乎每天在作业上挨妈妈的打骂,老师也打电话来说她上课不好好听,和同学的关系很不好。

妈妈知道后更加火冒三丈,又打了一顿。但打完了,问题还是老样子。

一次妈妈观察到,女儿跟同学沟通的方式跟自己一样,都是用吼的命令式的,强求别的同学必须按她的来,当然就没人跟她玩了。

这个发现让妈妈感到震惊。

痛定思痛,从那以后妈妈基本停止了对孩子的打骂,告诉自己要相信女儿有能力学好一年级的课程。

果然,一段时间过去,女儿拿到了满分,又有很多同学一起玩了。

孩子比我们想象的要“皮实”,如果父母只是偶尔没忍住,不是频繁长期行为,不必忧心忡忡。

当然,如果父母智力够用,能不打骂孩子最好。如果像《不要和陌生人说话》那种家暴成瘾,就要去治疗。

当父母完成了一次对孩子发火,陷入后悔自责,之后除了要安慰孩子或者道歉;更重要的事情是安抚好自身的情绪。

这样做有两个意义:一是自我照顾,就像飞机上的安全提示那样,遇到危险,大人要首先戴好氧气面罩,再去帮助孩子。二是避免“发火-后悔-自责”模式循环重复。

首先要有意识地从负性情绪中离开,调整回正常的生活中来,照顾好孩子的饮食起居,父母也该干嘛干嘛。

这样做会让孩子知道:爸妈还是爱我的;在我之外,他们也能照顾好自己。这种家庭秩序,对彼此都很重要。

然后是父母需要去梳理深度心理上的内容,通过看书也好,找专业的人士或有经验的朋友谈谈也好,总之要把不容易觉察的部分提到意识层面,才能避免去重复无意识的打骂。

No

-Child-

02

解构恐惧

有两种主要情绪成为父母控制不住对孩子发火的主谋:一是恐惧,二是焦虑。

发火的背后,隐藏着父母的恐惧和焦虑。

恐惧对应的认知是“可怕的事情正在发生”,关乎当下;焦虑应对的认知是“可怕的事情即将发生”,关乎未来。

在对待孩子的问题上,父母常常把它们运用的无比流畅却不自知。

最常见的例子就是:这么简单的题都不会,以后怎么办?你让我有什么脸见人?我们这么辛苦为了谁?然后直接燃爆。

“这么简单的题都不会”,这是一个当下发生的事实,孩子就是不会做。或去理解不会做的原因,或去等待孩子的发育水平到位;就事论事就可以了。

父母后面联想的一堆,跟孩子没关,而是跟自己内在的恐惧和焦虑有关。

在任何时候,尽量去看清事情的真相,真相本身就会缓解掉大部分的恐惧,剩下的就是去面对。

如果接着问下去,你会发现无一例外地归结到“我没有价值”的核心信念上来。

教不好孩子,我有什么价值?夫妻过的是什么?过的就是孩子。没有好孩子,过的什么劲?人生有什么价值?

哪个父母不希望自己有个优秀的孩子?这并没有错。关键是遇到问题时,父母内在被激活的这些不被察觉的恐惧,会生成阻止恐惧发生的防御手段,就是打骂。

简单说,父母以为,打骂孩子,TA就变好;孩子变好,我自己的无价值感就缓解了,就不用面对“我没有价值”的痛苦了。

而事实上呢?低自我价值感的痛苦反而加剧了,再次回到打骂、后悔、自责的闭环里面。

No

-Child-

03

转移焦虑

多年前,我到某企业去讲心理健康课。课后,HR经理一定请我到家里去跟她初二的女儿聊一聊。

那是个周末,孩子爸爸在家,白短袖衬衫配笔挺的黑色西裤,很客气迎我进门。

话不多说,把我带进女儿房间,孩子正在写作业。

5分钟后,妈妈切了水果和糕点端进来,很仪式化地表示:你们聊,不打扰。随后蹑手蹑脚带上门出去了。

在我和孩子聊天的一个多小时里,我听不到屋外客厅的半点响动,包括脚步声。聊天结束当我推开门,看见两口子端坐在沙发上,仿佛只等这一刻。

爸爸见我开门,两步跨过来,一个侧身闪电般踏进女儿房间,砰地把门关上。随着关门声,很清晰听到他急切问女儿的三个字:“怎么样?”

作为外人我当场体验到有些尴尬,从中我觉得可以理解一部分他们女儿的强迫症状。

这个家庭弥漫着浓浓的压抑和焦虑,是从父母的人格里面散发出来的。

我考虑到这只是帮忙而不是正式咨询,人格层面的改变也不是短期能够见效,临走前就给了他们建议:把焦虑的目光从女儿身上移开,随便你们转到哪些焦点上去。

我的想法是:焦虑如果不能改,就改变焦虑的对象。

后来,我不知道这对父母做了什么;再后来遇到这位经理,她告诉我,女儿的中考成绩,他们全家都满意。

另外,没事别“瞎”焦虑,话糙理不糙,不要人为制造焦虑。明知道稀缺资源就那么多,还是不顾实际去鸡娃,硬要与规律死磕;如果放松下来反而有可能达成。

比如江苏淮安的张学妍,中考满分770分,她得了757分,有8门科目拿了满分。更值得注意的是,她的家境一般,父母文化程度不高,还从没上过补习班。

你觉得这是个例?正因为社会普遍焦虑,这样的个例才显珍贵;她就胜在可以从焦虑的基调中,将自己剥离出来。

也许你还会想,如果大家都是张学妍,如何体现竞争优势?

这就是重点,集体的无意识恐惧演化成了目前的内卷。不卷,至少落下了精神愉快。这才是最重要的。

No

-Child-

04

放弃完美教育的执念,关爱自己

人无完人,是教育就会犯错,这个道理很明显。

与其说是父母教育孩子,不如说是大小孩子共同成长。

对孩子发完火,过度自责没必要。

自责的意义在于,陪孩子一起,在复杂的教育和学习生涯过程中,不断调适到应有的成长轨道上来,让父母像父母,孩子是孩子。

父母懂得自我关爱,是成功教育的最好基础。

在教育孩子过程中,现实的问题要去解决,难的是,自己曾经受伤的内在被揭示出来,需要再次缝合。这个并不容易,但终归要去面对。

这也是为孩子树立榜样的绝佳机会。

作者:徐亚辉,二级心理咨询师,UM心理主笔;做人性的观察员与理解者。

关注我,关注儿童青少年,不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