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是一个血管里流淌着艰苦奋斗精神的民族,正是因为经历过艰苦,才更能体会到生活的不易,因此,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提倡的美德之一,很多人都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这四个字,不过背后的原因大相径庭。

有些人过起日子来勤俭节约,未必是真心想这样做,很多都是受限于物质的缺乏,不得不节约以便度日。

而他们如果一朝翻身,从此飞黄腾达,衣食住行,应有尽有,恐怕就会只想着要享用富贵,绝不肯再委屈自己,过勤俭节约的日子了,这就是所谓的“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有些人勤俭节约,倒不是因为家里贫穷,缺乏物质,而是秉性如此,不愿铺张浪费。君不见,有那身居高位如宰相者,衣服烫破了洞也不愿更换,执意穿在身上,哪怕是去朝见天子。

这并非是一个杜撰出来的说教故事,而是历史上真实发生过的事件,事件的主人公就是辽朝的张俭。

并且事件本身还要有意思得多,辽兴宗看到张俭衣着简朴,想起外面说他节约的美名,想要试探他是否如传言所说,就暗中把他衣服烫了个洞,结果一年之后发现洞还在,而衣服也还穿在张俭的身上。

受到赏识

想到张俭节约的生活作风,大概不少人会先入为主地认为他的家境比较贫寒,事实并非如此,张俭家中不仅不贫穷,而且还是一个官宦世家,物质方面绝对不会短缺。

这就越发体现出了张俭的难能可贵之处,他没有像其他官宦人家的子弟一样,养成骄奢淫逸的习惯,反而力倡节俭。

张俭小时候就对读书有着浓厚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张俭凭着一腔兴趣,最终学富五车,博学多才。在后来的科举考试中,张俭考取了状元,踏入官场之后,因为张俭温良的个性,同僚们也对他交口称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张俭在皇帝面前崭露头角的经历十分离奇,当时在位的辽圣宗离开王宫,巡视天下,到了云中。根据不成文的惯例,如果皇帝到了地方上,那么该地的长官就一定要为皇帝进献一些东西,用来表示心意。

驻守云中的节度使也是个妙人,他告诉皇帝本地没有什么好东西,唯一值得进献给皇帝的,就只有一个人了。这话说得巧妙,使得辽圣宗对他举荐的人才大为感兴趣,节度使告诉他那个人就是张检,辽圣宗一听,兴趣更加浓厚,因为他想起了前几天做的一个梦。

辽圣宗所做的那个梦中,有四个人在服侍他,作为赏赐,他赠给每人两口饭,这不正是一个“俭(儉)”吗?辽圣宗感觉是受到了上天的指引,立马召见张俭,张俭来到辽圣宗面前,辽圣宗看他衣着简朴,气度沉稳,越看越喜欢,更坚定了重用他的想法。

这次离奇的经历之后,张俭就成为辽圣宗的心腹大臣,得到了他的全副信任和恩宠,这自然引起了某些人的嫉妒,他们就给张俭暗中下绊子,结果辽圣宗了解到情况后,十分愤怒,竟直接下令把该人免官,可见辽圣宗对张俭的荣宠之盛。

皇帝这样向着他,张俭在朝中飞黄腾达,但他并没有因此得意忘形,忘了自己的本分,他不愿意去享受荣华富贵,衣食都极为简单,和他崇高的地位并不相配,他每顿饭只配一道菜,衣服方面他也没有选择绫罗绸缎,仍是穿粗布衣服。

张俭也没有选择把俸禄牢牢攥在手里,做一个守财奴,他只在家中留下生活所需要的钱财,就把俸禄都捐给了那些贫穷的人,丝毫没有攒下积蓄的打算,可以说是毫无私心,一心为公了。他这样的做法,自然越发得到辽圣宗的喜爱。

辅佐辽兴宗

辽圣宗驾崩后,张俭作为两朝元老,肩负起了辅佐辽兴宗的任务,都说一朝天子一朝臣,但辽兴宗也许是受了他父亲的熏陶,也十分器重张俭。

有一次张俭拜见辽兴宗,辽兴宗没有直接称呼他的名,而是敬重地称他的字,赐给他一首诗来褒扬。辽兴宗爱屋及乌,一度想给张俭的五个弟弟赐进士及第出身,张俭不愿意家人走捷径,坚决拒绝了,由此可见他的不慕名利。

而张俭也敢于直言上谏,纠正辽兴宗的错误。辽兴宗曾错误判决了一桩盗窃案,导致有人被冤杀,后来真相大白,张俭冒着极大的风险指出了辽兴宗的错误,在辽兴宗大发雷霆之时,张俭也没有退缩,而是给他提供了一份如何补偿的计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试探

张俭生活节俭,和朝中官员格格不入,自然会出名。他的勤俭之风一路传到了辽兴宗的耳边,辽兴宗就起了试探的心思,想看看他是不是和传言相符,就悄悄把他身上的衣服烫了一个洞,观察他会不会换新的衣服,以此进行判断他是不是徒有其名。

结果是辽兴宗没有料到的,张俭并没有换那件衣服,一年之后,那个洞还在,而那件衣服也还在张俭的身上。

好奇之下辽兴宗询问他不换衣服的原因,张俭直言,这是自己的习惯,已经有几十年没有换过新衣服了。

辽兴宗闻言,大为震撼,下令打开国库,各色绫罗绸缎供张俭挑选,用来缝制新衣。不好拂了皇帝的意,张俭就随意抱了三匹布,此后更加受到辽兴宗器重。

小结:

把财富置之一旁,不受影响地坚持自己的生活作风,不让精神受到金银的腐蚀,这说起来就是几句话的事,但落实到实处,历史上有几个身居高位者能做到。张俭虽然生活在遥远的辽朝,但他的精神值得后世的我们崇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