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之后,日本天皇裕仁在《昭和天皇独白录》之中,曾认真总结了日本战败的原因,其间他曾反复提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陆海军之间关系恶劣。
在他看来,陆海军之间的互斗,严重影响了相互之间的作战协同,对战争的走向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

在世界军史里,因各军种之间差异而产生的不和、竞争等对立关系,在军队演化过程当中,十分常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然而像二战时期,日本这种海军、陆军尖锐对立、相互拆台的情况,确实相当罕见而又奇葩。

民国时期,著名军事家蒋百里就曾经评价过日本军队内部的矛盾现象:

“日本陆军的强,是世界少有的,海军的强,也是世界少有的,然而,两个强加在一起,却成为了弱。”

在描述陆、海军之间的矛盾锦集之前,咱们先简单介绍下,这俩军种相互看着不爽的原因。

历史积怨

咱们都知道,日本的天皇最后是通过“倒幕运动”,才最终走到了历史的前台,然而,当时的日本天皇手中并没有多少军队,全靠着下面的一群强藩小弟们支持,才最终得以扬眉吐气,当家作主。

因此,当德川幕府轰然倒台之后,那些立下大功的强藩们,自然成为了新政府的重要元老。当初参加倒幕的强藩主要有四个:长州藩、萨摩藩、土佐藩以及肥前藩。

但是后来随着土佐、肥前两个势力的不断衰弱,明治政府内的主导势力,便只剩下了长州藩和萨摩藩两个强藩。

而这两个强藩之间,那可是有着血海深仇的。

早在元治元年(1864年),面对洋人入侵局面,持尊皇攘夷观念的长州藩(保守派),主张武力解决外国人对日本的经济侵略等问题。

但萨摩藩却在前不久,刚刚经历了“萨英之战”,战败赔款的耻辱,让萨摩藩深知当时的日本确实干不过欧美列强,因此它对长州藩的激进观念,并不认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随后,在“池田屋事件”(长州藩激进人物被捕杀)的刺激之下,长州藩内部激进势力开始召集军队,入京清君侧,并在京都与会津藩、桑名藩的军队发生了激战。

原本长州藩的军队一度占据上风,但不久,把守乾门的萨摩藩军队闻讯赶来,并投入了镇压长州藩的行动之中,使得战局迅速逆转,长州藩军队最终不支败北。

随后,主张出兵的长州藩藩士们被迫纷纷自杀谢罪,长州藩在朝廷的打击之下,最终向幕府投降屈服。

双方自此算是结下了难解的梁子。

而日本军队里面的陆、海两军的背后,却恰恰正是这两个强藩,您说,他俩能对付得了吗?

更何况,后来日本军队的制度,也间接造成了双方谁也看不上谁的现实。

制度奇葩

咱们都知道,打仗历来讲究一个协调一致,然而,日本军中的二元制度,却使得海、陆两个军种,相互之间互不妥协,成为了一个很现实、又解决不了的问题。

日本天皇也知道海军、陆军之间不对付,因此在最初军队构架理念当中,他所设想的完美构成是:

天皇下面设立直属天皇额参谋本部,而其下的分支陆、海军部则统一由参谋本部的掌管、调度。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

深受“陆主海从”的陆军方面,对于双方对等的地位,一直耿耿于怀,双方的博弈也在后来发展过程当中,愈演愈烈。

1893年,日本出台了《战时大本营条例》,这里面规定:

战时,参谋总长不仅拥有陆军的军令权,还掌控海军的军令权。

而参谋总长的设置却在陆军之下,也就是说,战时,陆军说了算,海军打辅助。

当然,条例这种东西,在固执的权力面前,也不一定好使。为了平息海军方面的不满,在战争发生之时,日本政府方面,往往会协调双方精英,共同担任海陆军司令,以促成双方和谐融合、友好相处。

条例的约束加上政府的和稀泥,原本海军也就忍了,但随后爆发的甲午之战,却让日本海军彻底膨胀了。

陆军,你瞅瞅来!

甲午之战日方的胜利,使得表现出色的海军开始有了和陆军叫板、向政府叫屈的勇气,朝野上下,“陆海对等”呼声,不绝于耳。

为此双方军事大臣们纷纷上奏天皇,要求天皇给个说法,陆军提出《战时大本营编制》,而海军则提出《战时大本营条令》,双方自然是怎么对自己好,怎么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最终,在天皇的裁决之下,日本政府最终对先前《战时大本营条例》进行了修改,条例里面规定了一条重要变更:

“参谋总长及海军军令部长为各自的参谋之长,参与最高统帅部军事机密事务的处理。”

这便使得日方在战时,陆、海军队各自的军令部门,保持了最大程度上的相互独立、对等,双方制衡削弱、互相脱钩,海军跟陆军之间,再也不用强行拧在一起了。

也正是这种陆海二元制的形成,最终导致了二战时期,日本军队在战场之上,发生了形形色色的奇葩事件。

陆海奇葩矛盾锦集

抢占青岛

1938年1月,日本华北方面军调集军队进攻青岛,鉴于青岛的重要战略位置,日方还专门派遣了一个海运基地建设队前往青岛,打算在青岛建立一个陆军基地,方便以后运输兵员、战略物资。

然而,还没等这个建设队到达青岛,1月10日,海军方面提前登陆青岛,随后在青岛境内各个重要建筑之上全部张贴“海军管理”,一天之内,青岛全部军用物资、建筑、战略要地全部归入海军名下。

陆军一路急行,到达青岛之后,才发现,自己没什么事儿了。

随后,双方因为青岛的归属权问题,互相责骂,这事儿一直闹到了东京大本营,最后在双方高层的调解之下,才勉强达成了合作协定。

这还只是一个开始,后面的更精彩。

互相隐瞒战争信息

1942年6月,中途岛海战之后,日本损失四艘航母,以惨败告终,对于战败的消息,海军方面选择不告诉陆军。

作为作为内阁总理大臣,同时兼任陆军大臣的东条英机,事后无奈地吐槽:

“自己被告知中途岛战败,是在事后一个月的时候,而且详细情况至今不得而知。”

1942年8月,美军攻占日本海军占据的瓜达尔卡纳尔岛,抵挡不住的日本海军,最终不得不向日本陆军求援,而直到这个时候,陆军方面才知道,日本先前占领了瓜达尔卡纳岛,而且还在上面秘密修建了一个军事机场。

想想陆军攻击东南诸岛之时,一直不知道航线下面还藏着一个自己的军事基地,那种不爽,可想而知。

陆军造船,海军造坦克

鉴于运输、海上协作的需要,日本陆军客观上需要海军的协同作战,但面对海军的傲娇,日本陆军最终选择了,我自己来。

海军有造船厂,我也要有,海军有航空母舰,我仿着也要来,海军有潜艇,我也要做。

就这样,陆军在海事方面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并最终走到了令人惊叹的地步。

日美开战之前,海军船舶总吨位只有150万吨,而同时期的陆军方面的船舶总吨位已经达到了210万吨,其中麾下还拥有“神州号”、“秋津丸”、“熊野丸”等一系列类航母舰船,以及大批潜艇。

秋津丸

面对日本陆军越来越多样化的发展,海军方面也开始了“登陆计划”。

因为在进行攻防战之时,单凭船只的火炮攻击,无法完成有效攻防。

因此,刚开始,海军方面是打算让陆军帮忙搞一下陆地上的进攻,然而陆军方面却示弱,我坦克少,这活儿,真干不了。

一看陆军撂挑子,海军方面也发了狠,自己开始了火炮、坦克的研究,并自行研发了“特二内火艇”两栖坦克、九三式装甲自动车等一系列陆式装备。

这种内卷,最终在飞机上,达到了巅峰。

一式两份,造飞机

对于飞机来说,日本陆军和海军都有需求,按说大家一起买不就得了,可人家俩偏不。

日本陆、海军方面在研究飞机的过程中,同时需要一款水冷活塞发动机,双方互相技术保密,最终导致了两者分别在德国两家公司,花了两份巨额专利钱,购买了同样一种试验发动机,用于研究,而且事后,双方还互不通告研究结果。

更奇葩的是,负责给日本海军、陆军制造飞机的三菱公司,在制造飞机之时,还将工厂的土地、厂房、原材料、人员、机器都一式两份,厂内人员之间,也相互保密,不同团队,在飞机制造方面不得技术沟通。

为了防止双方飞机互通,海军飞机和陆军飞机操作方式还不一样,彼此的飞行员互相开不了对方的飞机,而且在维修方面,海军、陆军飞机的螺丝都是相反方向,互相不能通用。

这种奇葩的做法,简直像是两个国家之间的竞争,完全看不到协同一致的影子。

而且,到了大家都需要的能源方面之时,双方的关系就再也装不下去了,甚至到了剑拔弩张的地步。

资源的制衡

二战时期,日本军队对占领地的石油拥有优先分配权力,而尴尬的是,陆军方面占领的石油产地较多,但其本身对石油的消耗却远远低于海军方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海军方面虽然非常缺油,但自身占领地不多,特别是石油出产地大多都在陆军占领区,这便使得海军急需石油,但陆军方面却打官腔:

我也不富裕。

1944年6月,马里亚纳群岛的航母大战之中,就曾有一支日本舰队因为燃料不足,最终被迫停在战场附近的海岛边,眼巴巴看着己方的舰队挨揍,却无法上前支援。

对于陆军这种故意卡脖的情况,海军方面甚至一度扬言,再不给自己石油,就要扣下所有发往日本的油轮。

而日本陆军方面对此的反应是,嗤之以鼻,爱咋咋地。

综合上述,日本陆、海之争,从历史上来看,是长州藩和萨摩藩之间的世仇纠葛;而从制度上来看,二元制的现实,使得双方互不统属,造成相互看不上的尴尬;从陆海思想上分歧,也使得双方徘徊在“北上”、“南进”战略之间,难以达成共识。

这种分歧直到日本战后,通过军事教育,才从根源上缓和、淡化了军种对立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