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萨尔浒之战中,双方的搏杀仅仅耗时五天,明军三路覆没,一路败退,共阵亡军官三百一十余人,阵亡士卒四万五千八百余人,损失骡马二万八千六百余匹,遗弃的军用物资堆积如山。

王在晋在《三朝辽事实录》卷一中悲呼,此战“覆军杀将,千古无此败衄”!明朝军事实力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辽东局势自此发生了根本变化,明朝从进攻转为防御,后金由防御转入进攻。

此战之前,努尔哈赤称汗,定国号、建年号,颁布“七大恨”,很有几分孙猴子在花果山树起“齐天大圣”旗号向天廷叫板的光景。

而万历帝也真没怎么把这个小酋长放在眼里,马上点起天兵天将,要在辽东打一次大规模的战役,毕其功于一役,彻底摧毁努尔哈赤的军事实力。

领衔捉拿妖猴的辽东经略杨镐也算得上个人才,其早年任山东参议,曾分守辽海道,攻打过蒙古炒花帐,大获全胜。而在抗倭援朝初期,也取得过无比光辉的稷山大捷,被朝鲜人视为民族大救星。以至于杨镐在蔚山战败回国后,朝鲜上至国王、下至平民百姓,痛哭流涕相送,并绘制图像,建宣武祠,日夜供奉。

一句话,杨镐在朝鲜人心中,乃是神一样的存在。

万历帝赐尚方宝剑,要杨镐出兵把努尔哈赤抓回八卦炉炼丹。

“捉妖”大军有来自宣府、大同、山西三镇精骑三万;延绥、宁夏、甘肃、固原四处精骑两万五千人;川广、山陕、两直共约两万人;浙江步卒四千;永顺、保靖、石州各处土司兵,河东西土兵,共约七千人;全部明军共计八万八千人左右。

此外,还有同盟军海西女真叶赫部兵一万人,朝鲜兵一万三千人,总计十一万多人,包括后勤、运输等等,号称四十七万。

如此雄厚兵力,远征仅有有六万左右的兵力的努尔哈赤,可谓泰山压顶。

偏偏,时值冬季,天寒地冻,并非用兵之时。而且,明军中最能打的部队,如浙兵、川兵,来自南方,极不适应辽东苦寒之地的冬季气候,军中绵衣绵甲又尚未完全到位,相对而言,努尔哈赤的后金兵在主场作战,已尽得天时地利之便。

但一来明廷财政不堪重负,二来朝中诸臣也不是很把努尔哈赤当回事儿。

大学士方从哲、兵部尚书黄嘉善、兵科给事中赵兴邦等廷臣以“师老饷匮”,不断发出兵部红色令旗,催促杨镐从速出征。

杨镐没办法,只好硬着头皮定于二月十一日誓师,二十一日出塞。

杨镐的作战方案是:兵分四路,分进合击。

现在我们从战后的结果看,导致萨尔浒之战明军的惨败的,正是这个作战方案。

大家也因此大骂杨镐是个白痴、笨蛋、脑残、智障人士。

理由很简单嘛,把明军的十万人分成四路,平均每路只有2.5万人,不就削弱了自己的实力了吗?人家努尔哈赤有6万兵力,只要其集中全部兵力对付其中任何一路,都会在军力上大占优势,明军不败才怪。

这都是事后诸葛亮放出的马后炮。

要知道,当时的形势是这样的,明军调自四面八方,彼此互不隶属,互不相识,根本无法将他们在短时间内磨合在一起,而且,各路军队驻扎的地点不同,被指定为左翼北路军的三万人驻扎在三岔口、被指定为左翼中路军的三万人驻扎在沈阳、被指定为右翼中路军的二万五千人驻扎在清河城、被指定为右翼南路军的二万三千人驻扎在宽甸,真要把这些人集中在同一个地点,还要许多时日,还要消耗许多粮草军需。所以,分头并进当是最好的选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注意,“分进”又并非要分散兵力,而是并头进击的过程中完全兵力的集结,最终发起“合击”。

从兵法上说,四路明军从不同地点、沿不同路线,分头并进,可以让敌人摸不着头脑,从而降低进剿前进道路上的风险,等各部队到达了战斗地点,仍然在对敌“合击”时持有兵力上的优势。

另外,杨镐还考虑到,就算粮饷充足,准备时间充分,把十万多人并成一一路开进。而从辽沈发兵攻击努尔哈赤老巢赫图阿拉,需要纵深两百多里,敌人比较容易摸清我军前进路线,则其兵力虽少,却可以置后方不顾,倾巢而出,沿途对明军进行伏击和骚扰。明军在林海雪原中与占据地利的敌人野战并没有取胜的绝对把握,因为合兵,军需辎重庞大,一旦陷于险地,缺少了前后左右的呼应,稍有差池就会全军覆没。

所以,杨镐的作战方案还是比较符合实情的。

努尔哈赤一开始也被杨镐的的作战方案搞得心慌意乱,不知道来了几路明军,哪一路明军是虚,哪一路明军是实,哪一路明军来自哪个方向,哪一队明军会在什么时候出现……

最后,他做出了个赌徒式的决定,不管不顾,不管侦探出哪一路明军来了,都不顾一切出兵迎击。所谓“任他几路来,我只一路去”是也。

我们只能说,努尔哈赤的运气很好,他赌赢了。

那么,萨尔浒之战中,明军最正确的打法应该是怎样的?

既然知道了明军战败致命点,那么,正确的打法就应该是扬长避短,不要在天气奇寒的冬天贸易出动,应该静待时日,等春尽夏至,等摸熟探熟了途经地形地貌,十万大军并作一路,再堂堂皇皇出兵。

最后补一句,明清争锋中,决定攻守、生死的两场大规模大战分别为萨尔浒大战、松锦大战。

这两场大战,明军都是输在轻率急进上;而导致明军轻率急进的,也都是财政紧缺。

可见,大明的灭亡,归根到底,就在于一个“穷”字。

值得一提的,萨尔浒大战中,明军虽败,但在困境中所焕发出的斗志和战斗力让人惊叹敬佩。

但经此一败,以后的明军明显胆落,在野战中与后金兵交手,往往一触即溃。

松锦大战中,竟然发生了以吴三桂为首的八镇总兵溃逃现象,让人不由不叹:大明气数尽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