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之如伏,如静,如宁,如不动。

今之暑热,如云,如雾,如江南。

天已入伏,暑热悄然而至,今夏多雨,虽偶感阵阵凉意,但汗如雨下。慨然,酷暑依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夏日中,骄阳如火,万物避之。正是王毂:“日轮当午凝不去,万国如在洪炉中。”

待及入伏,无云而蔽日,竟如夏中之夏,湿衣沾身,只得如董嗣杲一般,常常沐浴更衣,“今日初伏过,浴出易絺綌。”

伏,原意不动,夏季易感暑邪,故不宜动。但人们总不甘,纷纷动身去寻那避暑之所。

有的如宋代何澹:“炎官驱我入山椒,日日松声似海潮。”为躲暑热而避走山中,于山海松涛中寻求慰籍。

当然也有如杜甫一般住在江边,即便夏日炎炎,但眼见得全是幽幽清江:“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羡慕极了如黄庶那般,乘轻舟,夜入江,任凭烟雨飘摇,我自独卧听溪。

黄庶可能还带着些许对江中漂流的惊恐,而对身在盛夏,畅想诗词中惬意江雨的我们来说,却是一番饶有兴致的避暑之旅。

但其实,虽然已经入伏,却不得天天偷闲,只能“心在清风国,神游白玉城。”了。

今年确实不同往常,雨水日勤,最近数日竟有一日连数雨的日子,远不是我记忆中的北方伏天,倒像是江南的梅雨季节。

不过江南的梅雨似乎天生带上了仇怨的色彩,无论是白居易的“青草湖中万里程,黄梅雨里一人行。”

还是晏几道的“梅雨细,晓风微,倚楼人听欲沾衣。故园三度群花谢,曼倩天涯犹未归。”贺铸的“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常居北方的人自然是不太能理解江南地区的人们对梅雨季节的哀怨。

依曾经的想法,水是生机,以润万物,多水而降暑气,曾到过江南几次,连绵的细雨又总会让人想起江南的人文情怀。

眼见到细雨蒙蒙,落地又复起,结云于唾手可触之际,又让人欣喜其近、静、徐。

梅雨

唐·柳宗元

梅熟迎时雨,苍茫值晚春。

愁深楚猿夜,梦断越鸡晨。

海雾连南极,江云暗北津。

素衣今尽化,非为帝京尘。

直到近几日,也领教了如江南梅雨般的气候。

一日数降水但暑意难消,阳光游离在薄云之外,暑气裹挟着地面的水汽升腾,却上也不是下也不是,几经挣扎又落了回来。

这时便不难理解古往今来的诗人们为何总给梅雨蒙上一层哀婉叹息之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鹤冲天·梅雨霁

宋·周邦彦

梅雨霁,暑风和,高柳乱蝉多。

小院台榭远池波,鱼戏动新荷。

薄纱厨,轻羽扇,枕冷簟凉深院。

此时情绪此时天,无事小神仙。

今之夏,北酷热,南梅雨,汇于一处,自是人各避之,家中各有饮冰室,屋中尽是制冷器。

不过人生如常,无非每岁四季,顺天时而享四季,或也有另一番乐趣。

是故今日开四窗,沏热茶,遥看氤氲,畅谈时令:

北地是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南方是头伏鸡二伏狗三伏甲鱼,滋补药膳做火锅。

据说三伏天,酷热至极,阳气最盛,此时进补,易逼出体内寒气,便是中医所说“冬病夏治”。

华夏自古不缺美食,更不缺吃的讲究,但根本上,是个吃的心境。

倘若心浮气躁,血气上涌,哪还有享受美食的心情。还是学那周邦彦,做个小神仙最为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