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封面新闻

封面新闻记者 荀超 实习生 袁一鑫

王欣雨,出生于四川省西昌市,毕业于中国人民解放军艺术学院戏剧系,国家一级演员,就职于北京人民艺术剧院。1998年,参加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表演小品《东西南北兵》;同年,在杨洁导演的央视《西游记》中,饰演朱丽亚;2000年,在电影《北纬三八线》中饰演女一号王琴。此后,陆续出演莫言编剧的话剧《霸王别姬》、北京人艺60周年大戏新版《雷雨》、意大利戏剧大师皮兰德娄的著名话剧作品《六个寻找剧作家的剧中人》、由杨沫红色长篇经典小说改编的话剧《青春之歌》、话剧《白鹿原》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84年,8岁的王欣雨天津艺术学校看中,从此开启了表演艺术生涯。30多年来,王欣雨在舞台上塑造了一个个生动立体的角色形象,其精湛到位的表演方式、灵动细致的情绪流露征服着到场的每一位观众,令人意犹未尽。

7月23日晚,在丁一藤导演的原创戏剧《新西厢》中,王欣雨化身大家闺秀崔若莺,对自由的向往推动着她冲破家庭的束缚,向观众诠释当代中国青年的自我意识和情感观念。演出前,王欣雨接受封面记者独家专访,讲述了她对话剧表演的理解和对崔若莺这一人物角色的诠释。

戏曲“遇上”话剧,带来中西结合的新体验

话剧《新西厢》是由丁一滕、陈淼编剧,丁一滕导演的原创戏剧,也是青年戏剧创作者丁一滕首度挑战“爱情”课题,重新解读中国古代爱情传奇《西厢记》的“新程式”作品。

该剧讲述了若红自小被姑妈崔妈收养,与崔妈的女儿若莺情同姐妹。在为若莺举办的相亲大会上,崔妈嫌弃才子张童出身贫寒,相中了张童有钱有势的好友郑确,若红顶替若莺与郑确约会,两人却互生情愫。

剧中,王欣雨饰演的崔若莺是正当青春的乖乖女,但在若红的鼓励与帮助下,她内生力量逐渐唤醒并不断强大。这一前后性格迥异的人物形象,在王欣雨的演绎下变得饱满立体。

记者现场看到,话剧《新西厢》中戏曲昆曲的经典唱段与话剧的现代主义生活化台词、表演相结合,这对京剧表演出身又有丰富戏剧影视表演经历的王欣雨来说,“能把以前学的东西和我后来从事的戏剧影视表演的这些东西融合在一起,而且在话剧的那种舞台上呈现出来,是特别兴奋特别过瘾的事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晚十天进组排练,三天拿下整场戏

舞台上,王欣雨的表演浑然天成,备受观众好评。更令人惊讶的是,她从7月8日进组到最终完成整部戏的表演,只花了十多天的时间。“我之前有其他的演出,等到成都进组的时候,其他演员已经联排了,我比他们整整晚了十天。”

面对陌生的剧本台词、唱腔,王欣雨并不焦虑,而是发挥多年的演出经验,并下足了功夫跟上整个剧组的进度。“等到进组的第三天,所有台词调度和唱腔我全部拿下来了。毕竟不拿下来的话,后面无法工作,所以不吃不喝不睡我也给它拿下来。而且,我的最爱就是表演,话剧表演、影视表演、戏剧表演我都热爱,所以虽然难度很大,但我其实很享受这个过程。”

这不是王欣雨第一次挑战极限,2014年,北京龙马社与国家大剧院签了5场演出合同,开演10天前主演临时有事退出了,当制作人找到王欣雨救场时,她满口答应。“那次我也是三天把35页所有的台词全部背下来,然后第4天开始跟其他人一起合,第5天就进场排练,第10天就演出了。当时很多人说我演的比原版好。”

对王欣雨来说,“戏比天大”四个字是已经埋藏在自己骨子里的认同感和一种信念。“你看我第一天其实就已经把脚踝给扭了,现在一直在擦药,但在舞台上你不能表现出来,观众不是来看你疼的,观众是来完全感受你对这个人物的呈现的。”正是凭借这种对角色的投入和对舞台的享受,王欣雨成功地为观众塑造出一个娇俏天真、勇敢追求自由与爱情的少女崔若莺。

与新生代合作,全方位接收年轻一代的表演思想

在首演正式开始前几天,封面新闻记者也曾观看《新西厢》剧组联排。记者在现场发现,除了王欣雨,该剧组从导演到演员都是90后甚至00后。然而,王欣雨在与这些年轻演员合作中毫无违和感,其塑造的崔若莺娇憨动人,少女感十足,同时30多年表演经历的沉淀,又让王欣雨对角色的演绎更加细腻。

排练时,台上的崔若莺表情灵动,唱腔婉转;排练后,台下的王欣雨和其他演员坐在一起,接受年轻的导演提出的一系列意见,丝毫不见一个资深前辈的腔调。“其实我觉得不管别人的年龄大小,阅历如何,他们的思维肯定是跟我不一样的,好的东西我一定会吸收过来,所以不管人家提出任何要求,我觉得有道理就一定要吸收,因为别人其实是在帮助你。”

在王欣雨看来,这种谦逊并非自己后期刻意培养的素质,也不能算老一辈演员对新一代演员有意识做出的表率,而是一种自然而然的生活态度和平常的创作方式。“我不需要做给任何人看,因为我内心从来就是这样想的,我们大家都在一个共同的戏里面。北京人艺有种说法叫‘一颗菜的精神’,在任何一个剧组,每个工作人员都是为了这个戏服务,大家是一个集体,我们最后呈现出来的,一定都是大家共同努力的集合体。”

现在除了台前演出,王欣雨也在做幕后导演工作,并担任五所大学的特聘教授和三个中学的戏剧老师,她经常受邀担任北京各个大学戏剧节的评委,为戏剧进校园和戏剧普及做一些公益的讲座和活动。“我的学生都非常喜欢上我的课,他们觉得我能快速地引导他们达到自己想实现的目标,我也很享受做老师的状态。”

【对话】

王欣雨: “是热爱支撑自己坚持这么多年”

封面新闻:一说戏曲,大家可能会觉得非常传统,话剧又是比较新潮的,你怎么看待《新西厢》把两者结合的新尝试?

王欣雨:首先要看题材,不是说任何题材都可以这样嫁接的,《新西厢》这个题材是依据传统戏曲《西厢记》,又融入了很多现代的元素,还有导演个人的一些体验和感悟,兼容了戏曲的程式化和话剧的情感真实性。其实戏曲是咱们中国特有的传统艺术,但是民族的就是世界的,用话剧这个“舶来品”把中国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对我来说会感到一种自豪和骄傲。

封面新闻:戏曲和话剧的结合,表演起来难度很大吧?

王欣雨:我觉得戏曲的部分就一定要专业,不要做得半半拉拉的,应该完全按照戏曲的程式,但是内心必须要走话剧的方式,就是真实。在表演上需要演员在戏曲的程式里把角色的情感完全融合到剧当中,比如在这个过程中,有时候是纯戏曲的小碎步,有时候完全是日常随性的步调,要融合的特别的自然,我觉得这一点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或者是同场的这些演员来说,如果没有之前戏曲做科的底子,难度是非常大的。

封面新闻:看的出来你演任何一个角色都会对这个人物进行一番思考,那对于现在演的崔若莺这个人物你的理解是?

王欣雨:其实《新西厢》赋予了崔若莺很多现代人的一些思考,已经不再单纯像戏曲里面塑造的一个乖乖女形象,她为了寻求自己的幸福,通过红娘(若红)的帮助,勇敢冲破家庭禁锢。这种进步是一个基调,我希望通过剧本和导演的解释,把我对这个角色的理解还有自己的人生阅历融入其中,将这个复杂的人物呈现在舞台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封面新闻:除了话剧你也出演过不少影视作品,现在依然坚持在话剧舞台上,为什么没有一直在影视上发展?

王欣雨:可能舞台对我来讲更纯粹吧,而且影视剧的拍摄周期一般比较长,而我首先必须保证我们单位北京人艺的话剧演出任务,因为“戏比天大”真的已经刻在骨子里,如果外面影视拍摄与剧院演出冲突了,肯定是要放弃的,所以就会割舍掉其他的一些机会。

封面新闻:所以才能把人物形象表现得那么好,如果有额外的功利的想法,可能就没有办法做得这么极致吧?

王欣雨:对,现在很多戏剧演员虽然清贫,但是那颗心是金钱买不到的。当然我们也需要在社会上呼吁一下,希望得到更多观众的支持,真正投入到戏剧舞台上的很多是没有出名的演员,其实是非常清贫的,真的是热爱支撑自己坚持这么多年。但也正是因为热爱,就不觉得是坚持,还是一种享受,一种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