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为脑血管疾病中的一类,也称为缺血性脑卒中,指脑部血液供应障碍,由于缺血、缺氧引起局限性脑组织坏死或软化而出现相应的神经系统症状。脑梗死在祖国医学中属于“中风”的范畴。我国从上世纪80年代起,脑梗死的发病率呈持续上升趋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1

脑梗死逐渐有年轻化倾向,给社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压力和生活负担

1、疾病概述

近年脑梗死逐渐有年轻化的倾向,目前,40岁以上的脑卒中患者已达到1000万,并且在持续增加,给社会和民众造成了严重的经济压力和生活负担。鉴于中风的高发病率,对中风后遗症的治疗已然是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但是后遗症期(发病后半年以上)神经功能恢复较差,因此恢复期(发病后2周至半年以内)是神经功能恢复的关键阶段。

现代医学临床治疗急性脑梗死效果较好,一般采用抗凝治疗、溶栓治疗、抗血小板凝集治疗、神经保护治疗、脑血管搭桥与介入疗法等。恢复期的治疗方案主要是二级预防和康复锻炼,二级预防可用药物较少,以服用阿司匹林、他汀类等西药为主,尽管可使患者缺损的神经功能得到一定程度改善,但这些药物的作用时间短、副作用较大。

部分人长期服药可引起胃肠道反应,甚至出现出血或肝功能异常,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本病的治疗。中药防治缺血性脑病历史悠久,疗效可靠。如今,中医通过运用现代医学研究手段,对本病的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进行客观的研究,使祖国医学对本病的认识更具科学性,且在避免药物副作用方面更具有优越性。

2、发病机制

脑梗死是缺血性卒中的总称,其中包括脑血栓、脑栓塞、腔隙性梗死等。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肥胖、高脂血症、吸烟等均易导致脑梗死。50%的脑血栓患者先有TIA,脑血栓常在睡眠中起病,由于血管再通、血栓再形成和侧枝血流改变,神经功能的变化呈阶梯式进展或缓解。

起病时神经功能缺损达到高峰,其余在最初24h内表现为阶梯式进展;腔隙性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的变化呈波动性、进展性或缓解性,可能在数小时或数天之间逐渐恶化,25%的患者先有TIA。

脑梗死的临床症状与脑缺血部位和范围大小有关。依据梗死面积分型:大梗死病变超过1个脑叶,梗死面积直径大于5cm;中梗死病变局限在1个脑叶,梗死面积直径3.1-5cm;小梗死的梗死面积直径为1.6-3cm;腔隙性梗死的梗死面积直径小于1.5cm。

基底节区脑梗死的患者与脑干梗死的患者相比,前者肌力和生活自理能力的恢复都较好,且梗死部位越小,患者的恢复效果越好。采用电针治疗早期缺血性与出血性中风时发现中风患者的病情程度及预后与病灶大小、部位深浅(靠近大脑深部组织如内囊区、基底节为深,脑叶为浅)密切相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有学者认为大脑是一个功能网络,脑梗死后运动功能的缺失不仅与受累侧或相关的皮质脊髓束的局部损伤直接相关,还与整个大脑的皮质脊髓束完整性相关。除参与血管重构过程的同型半胱氨酸是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外,脑梗死的发生还与血清胱抑素C水平升高关系密切。

02

脑梗死的治疗包括一般处理与特异性治疗,患者还需尽早诊断及治疗

1、一般处理

(1)必要时给予吸氧与呼吸支持;(2)及时发现心脏病变并予相应处理;(3)必要时调控体温、血压、血糖;(4)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及营养支持。

2、改善脑血循环

包括溶栓、抗血小板聚集、抗凝、降纤等。脑血栓:发病小于4.5小时给予阿替普酶溶栓治疗;其余情况给予阿司匹林或阿司匹林+肝素治疗;中-重度狭窄行CEA(或支架)。脑栓塞:发病小于4.5小时给予阿替普酶溶栓治疗;根据栓子的来源,给予华法林、肝素、阿司匹林抗心律失常药等药物治疗。

发病小于4.5小时可给予溶栓治疗,但有效性不确定;长期服用降压药或降压药+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精确控制血压。对危险因素(高血压、糖尿病等)进行治疗在腔隙性脑梗死治疗中起重要作用。

此外,大面积梗死及溶栓易发生出血性脑梗死,确诊发生出血性脑梗死后,应立即停用溶栓、抗凝、扩血管和扩容药,并监测血压、消除脑水肿,对临床症状加重、出血量较大的患者,应适当使用止血药,但不可长时间大剂量使用。

尽管脑血栓形成或脑栓塞引起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溶栓治疗有效,但是95%以上的患者不符合溶栓标准,常见原因就是就诊延误。针对这些患者,可取的治疗方案包括抗血小板治疗或抗凝。抗血小板治疗:推荐疗法为阿司匹林160-325mg每日1次、氯吡格雷75mg每日1次,或低剂量阿司匹林25mg+缓释双嘧达莫200mg,每日2次。

作为二级预防的主要药物之一,目前阿司匹林的最优剂量仍未可知,超过325mg/d的剂量会导致消化道出血风险增加,且具有剂量相关性。此外,缺血性卒中患者溶栓治疗后至少24小时内不能给予阿司匹林,因为会增加颅内出血的风险。

,氯吡格雷治疗的患者发生出血并发症的人数稍少,但是二者在严重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发生率上没有差别。有研究表明,氯吡格雷+阿司匹林与单用氯吡格雷相比,并未降低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反而显著增加了出血的发生率。

3、神经保护

如胞二磷胆碱钠、依达拉奉等。胞二磷胆碱钠是一种脑细胞活化剂,具有促进脑组织膜磷脂合成的作用,并可消除游离脂肪酸,显著提高细胞的呼吸功能,增加细胞的摄氧量,促进脑部血液循环,从而改善患者的脑功能。

依达拉奉可防止脑水肿进一步恶化,对脑神经细胞和组织有较好的保护作用,对梗死灶周围容易出现的脑血流量减少有较好的预防作用,有学者研究表明依达拉奉联合奥扎格雷钠进行药物治疗能够进一步改善患者的全血低切黏度、全血高切黏度、血小板聚集率等血液流变学指标,进而有效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

此外,他汀类药物作为羟甲基戊二酸单酰辅酶A还原酶的抑制剂,也是二级预防的主要药物之一,可以减少肝脏中胆固醇的合成,显著降低脑卒中风险,目前已经成为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预防脑卒中的重要治疗手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对于患有肝脏疾病的患,在治疗中应用常规剂量他汀类药物,大约有1%的患者可能出现超过正常3倍范围的肝转氨酶水平,因此肝功能异常的时候是否可以应用他汀类药物的安全性始终存在争议

结语:因其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使该病严重威胁人们的身体和心理健康,并在所有脑血管病中占有重要地位,有研究表明,该病目前已成为人类死的三大原因之一,是我国中老年人的最主要杀手。所以,临床上还需尽早诊断,科学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