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社交网络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广阔的视野,从中我们可以窥见到社会的方方面面,而在以名人大 v为中心的社交平台上,各个领域有地位有名声的人物一般来说都受到更多的关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这样一种公开的社区中间,他们的行业表现、个人品格以及各种事迹都会得到讨论,我们也越来越多地发现,在这些名人中间,出现了德不配位的现象:他们的所作所为不能匹配上这个人所获得的荣誉财富、社会地位等,这往往让人觉得不公平。

当然除了德不配位,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位不配德,也就是所给予的荣誉财富、社会地位不足以匹配所作出的贡献,今天我们要介绍的这位人物就遭遇了这种情形,他就是开国名将谭友林

年少志不穷

谭友林,1916年出生在湖北江陵的一个普通家庭,很小的时候,他就失去了自己的父亲,只能和母亲相依为命。

谭友林所在的江陵一直是军事形势严峻的敌占区,所以他基本上可以说是在战火中长大的孩子,在目睹了革命斗争的残酷之后,谭友林的心中早早地就有了了为革命斗争贡献力量的想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4岁的时候,谭友林经人介绍加入了本地的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并且凭借优秀的政治表现很快被组织批准加入了工农红军。

14岁这一年的冬天,他再次争取到了前去苏区军政学校学习的机会,在那里谭友林学习了大量的政治理论知识,并且接受了非常专业的军事培养,这位年纪轻轻的小个子虽然看起来毫不起眼,但是却屡次在学校的考核中脱颖而出,成为了那一批学员当中最拔尖的学生。

从军政学院毕业后的谭友林顺利进入了军队,在警卫营中担任通信员,一直勤勤恳恳的他没有想到,自己竟然因为年龄太小被遣返回江陵县,谭友林受到了很大打击,在回家的路上哭得非常伤心,也因为这哭声引起了当时正在行军的段德昌的注意。

看他一个人穿着军装孤零零,又问清楚他事情的来龙去脉之后,段德昌决定收下这个孩子,并且由自己亲自带。

段德昌

知遇之恩,不能辜负,谭友林在段德昌的部队里更勤奋了,无论什么工作都能干得漂漂亮亮,各方面的能力也在不断的学习和积累中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受到了部队领导的肯

不到两年的时间,谭友林已经从一开始那个小小的宣传员成为了政委,正所谓士别三日刮目相看,用来形容他真是一点也不夸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位不配德

1938年,谭友林接受组织的派遣来到河南,并在这里负责对新四军进行革命教育,在长达两年半的时间里,谭友林坚持驻守在华中地区,为这里的新四军和他们训练的游击部队担任政委。

在多次在与日军展开交锋时作出了正确的决策建议,帮助抗日部队拿下了重型机械武装,巩固了我军在华中的势力范围,维护了后方根据地的稳定。

1945年,谭友林转移工作阵地,来到了战争形势复杂的东北,以总指挥的身份组织开展这里的剿匪工作,来为前方战线保驾护航。

在近三年时间的斗智斗勇之后,所在辖区内全部匪徒被肃清完毕,让国民党方面利用这些人来扰乱我军作战步调的阴谋彻底被粉碎,在东北建立起了非常坚固的大后方。

在之后的几次国共重大战役、朝鲜战争等时期,谭友林的身影依然不断出现在各个军区和前线,他所取得军功和政绩已经不胜枚举。

1955年,在为开国功臣举办的授衔仪式上,谭友林被授予了少将军衔,他本人对此非常自豪和满意,但许多人却提出了疑问。

谭友林从加入红军到天山戍边,可以说是戎马一生,立下了汗马功劳,单凭他所获得的一级勋章的数量,就可以证明他的军事成绩之辉煌,在很多人看来,谭友林至少应该被授予一个中将军衔

一些替他不平的战友找到了当时负责授衔工作的总负责人罗帅,在他的仔细核对和查证之后,确认是由于工作人员的疏忽大意导致对谭友林的履历统计有误,并很快亲自来到他的家中向他郑重致歉:是我们没搞好

谭友林却表示自己对这个少将荣誉已经非常满足了,也希望对方不要再追究此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结语

对于旁观的人来说,这样一位令人敬重的革命英雄最终却落得个位不配德的结局,实在是让人觉得惋惜。

但对谭友林而言,少将也好,中将也罢,其实全部的意义都只是一个见证,见证他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少年,一步步把自己的革命理想变成了现实。

至于他到底应该获得多高的荣誉,拿到多重的头衔,其实已经不重要了,如果一个人的心中早已经装满了信念,那又怎么会因为外在的荣光不够而感到空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