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来越多的人对金钱有了深度的认识,当今社会对钱的使用率也大幅度提升,起初人们对现有的资产并不满意,总是渴望让钱生钱,达到双倍甚至是几倍的收益,所以迅速攻略了投资市场。不管是贵金属还是基金股票,但凡能投资的几乎都尝试了一遍,最后有的人赚得盆满钵满,有的却连本金都输得精光。不管是哪种原因使其投资不利,只要是投资就会有一定的风险,而风险的高低也看产品的特性,这里就不多讲了,不过近日出现存钱也"上当"的事情,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存款竟变保险

在沈阳的一位小伙身上就发生了一件在银行"上当"的事情,据当事人回忆,这位小伙在某家银行存入了十四万元,把钱分成了四笔,分别存了两笔五万元的定期,和两笔两万元的活期。看得出来小伙在存之前就已经精打细算过了,存两笔定期用来吃利息,也能当做是备用金,而两笔活期可以拿来救急用,即便取出来对利息也没什么影响。而近日小伙还真就碰上急事了,所以赶来银行取钱,等到取钱时发现自己的存款竟然变成了保险,这一时间让小伙慌了神,赶忙声称自己未办理过保险,当初过来只是来办理存款的。

可银行人员支支吾吾一直推脱,说让小伙去找保险公司问问清楚。小伙气愤之余想起了当时办理存款业务时有工作人员称需要用他的手机操作,小伙没多想就给他了,但也不清楚他在手机上做了什么。可让小伙怎么也没想到的是自己的钱居然存进了保险账户里,这时如果取出的话那损失可是很惨重的。仔细分析当时小伙存款时的情形其实也能判断出一二,其一小伙的确没撒谎是来存钱的,因为要是购买保险的根本不用将钱划分如此精细,其二小伙对于存款业务并不熟悉,导致银行人员说他只会照做,也不询问也不观察,所以被引导而买了保险却不得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是保险还是银行

现在很多公司企业都开始拓展不属于自家公司范畴的业务,就连明星们也有转型的,唱歌的去当演员,运动员去当舞蹈家,也不管自己是否擅长,是否属于自己的领域内,就自顾自的美名其曰为"大胆尝试,挑战自我"。这些暂可不提,毕竟也没有影响到别人,只是自己做出改变而已,但有件事已经危害到人民群众的利益了,就像上述提到的沈阳小伙存款变保险的事情,让人非常不解的是银行什么时候已经拓展业务到连保险都相关其内了,还有不少网友纷纷表示"银行就是银行,做好本职工作不要见异思迁,要办保险就去保险公司办理,不要混为一谈",对于网民们的见解还是表示认同的,跨领域发展是为了更好的拓展,可并非是挂靠行为。

许多保险公司的人员也已经在银行"安家"了,好像银行才是这些业务员的公司一样。每天在这里守株待兔,针对人群绝大部分为老年人,还有看起来就没怎么办过业务的人群,因为这些人看上去就很像他们的"客户"。而银行也乐于给这些业务员提供摊位,毕竟可以收取租金,没准银行参与其中也能从中获取些分成,这些也就不为人知了。而针对保险公司和银行的联名"忽悠"是很多人都受害其中,有位网友提供了自己家人的上当经历,称其父亲到银行存款,莫名其妙就变成了保单,还对自己称赞这份保险有哪些优点,如何的好,显然自己的父亲已经被业务员洗脑成功了。可面对受骗的父亲他也无可奈何,只能等到期限一过就把钱取出来。

小心应对莫上当

许多去存钱的人被银行忽悠是在所难免的事,而如何应对才是关键。熟悉银行的套路,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首先便宜不要占,说让你购买什么理财产品能钱生钱,最后再送你两桶油,对于这样谄媚热情的推销方式,老年人们要主动说不,切莫贪小便宜而造成因小失大的损失。其次,有的银行会以正常的办理流程进行哄骗,让人疏于防护,再告诉你有种新的存钱方式比现在的存储方法赚得更多,这时候他就开始给你进行"洗脑"仪式,稍不坚定就会被带沟里去,从而稀里糊涂就办理一些保险、理财产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很多人眼里银行是既正规又可靠的的地方,对银行的信任度也很高,但很多银行也正是抓住了人们对自己的信任从而进行套路,可这种行为与行骗又有什么分别,利用人们对产品知识的缺乏,利用老人贪小便宜的心理,从而对这些人群进行吸血般的捞金,对于这样的行为只会降低人们对银行的信任感,这也是毁了自家银行的信誉度。对此,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多留意多注意,面对银行的哄骗要严肃决绝,面对存款时银行人员基本上是不会看储户手机的,这点要有意识,而且要不怕麻烦再三确认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