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38年初,年仅19岁的李又兰在父亲李善祥的支持下,独自前往武汉八路军办事处。

历经辗转抵达武汉时,在八路军办事处遇到了一群爱国青年,他们想要通过办事处的介绍去往革命圣地延安。

一、战火纷纷中滋养的红色恋情,新婚不过二月便成新寡

李又兰和这群爱国青年一起围住了八路军办事处,嚷嚷着要见办事处的负责人周恩来。

一个值班参谋以“周恩来日理万机,没时间接见”为由,把他们拦了下来。

但这群爱国青年并没有就此离开,而是默默在一旁等待着。

直到深夜时分,周恩来才终于抽出空闲时间见了他们。

周恩来被这群年轻人的爱国之心深深感动,对大家给予了肯定,尔后却遗憾地告诉他们:“风陵渡不日前已被日军占领,恐怕延安你们是去不了了。”

众人失望之际,周恩来忽而话锋一转:“延安去不了,但你们可以去江西南昌新四军办事处。”

一行人当机立断更改了目的地,拿着周恩来开具的介绍信,直奔南昌新四军办事处,投入革命工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中,李又兰因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皖南战地服务团的领导便安排她开展群众工作。

工作中的李又兰表现出色,每一场动员演讲都开展顺利,群众的反馈也达到了预想的结果。

这段工作经历,让李又兰得到了极大地锻炼。

除此之外,她还积极参加了军部举办学习训练班,基于其出众的才貌,很快便有了“军中一枝花”的美称,深受大家的青睐,就连新四军的副军长项英也不例外。

两人的初见发生在1938年,那是一次新四军的大会,项英被李又兰在台上演讲的样子所吸引,对其一见钟情。

之后,项英便对李又兰展开了追求。只要是和李又兰相关的活动,项英如果得空,就一定不会缺席。

生活上,他也给予了李又兰无微不至的关怀,很快,李又兰就沦陷了。

1941年初,李又兰与项英喜结连理,在战友的见证下两人步入了婚姻的殿堂。

然而两人新婚不过两个月,蒋介石便发动了皖南事变。当时,新四军直属部队9000余人在军长叶挺和副军长项英的带领下向北转移,途径皖南泾县时,遭到了国军8万余人的突袭。

双方进行了7个昼夜的激战,新四军弹尽粮绝,军长叶挺被敌军抓获,副军长项英和副参谋长周子昆侥幸突围成功,却在3月13日,惨遭叛徒刘厚总的残忍杀害。

项英壮烈牺牲的消息传来后,李又兰无法接受,消沉了很长一段时间。

但李又兰深知革命还未成功,丈夫的遗志还未实现,决不能放任自己一直沉浸在失去丈夫的痛苦之中。为了转移自己的注意力,她投身到工作之中,意图借此来帮助自己走出丧夫之痛。与此同时,组织上为了让李又兰尽快恢复生机,安排她进入速记训练班学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二、一份速记结新缘

在速记班的日子,李又兰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之中,很快便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了。

之后便辗转于各个阵地,承担会议速记工作。

1942年1月下旬,李又兰临时被调配到苏北阜宁抗日根据地担任速记员。在这里,她邂逅了自己的第二任丈夫张爱萍。

当时,义务能力出色的李又兰被推选为苏北第一次党委扩大会议的速记员。

会议时,李又兰坐在台下,认真地聆听每一位发言人的演讲,在纸上奋笔疾书记录会议发言。

突然,台上的刘少奇点名新四军三师副师长张爱萍就游击队武装发展的情况和经验进行发言。

张爱萍上台后沉默了片刻,未曾开口言语,临场发挥也需要时间整理发言,李又兰正想趁此机会活动一下手腕,不料还没来得及实施,张爱萍便开始侃侃而谈,李又兰连忙提笔记录。

第二天一早,李又兰把整理好的会议记录装订成册,送到了各位发言人的办公处。

当张爱萍看到李又兰整理而成的文稿后,对这份字迹娟秀、颇具文采的稿子十分满意。

翻到自己的发言时,更为惊讶。因为会议的演讲内容属于临场发挥,有很多不严谨之处。

但手里的速记稿不仅逻辑严密紧凑,一句废话都没有,更没有遗漏任何有用的信息。

顿时,张爱萍对这位速记员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便开始打听速记员的消息。

不久之后,两人再次在苏北的一场会议中相遇。

李又兰不小心将手套遗留在了会场,在寒冷的冬季,对于每天需要用手记录的速记员来说,手套是十分重要的物件,李又兰返回会场寻找却未果,无奈之下只能先回宿舍整理会议记录。

不一会儿却听到了敲门的声音,打开门便看见张爱萍拿着手套站在外面,李又兰行军礼向其道谢。

两人寒暄时意外发现,早在1937年,二人便有过一面之缘。

当时,李又兰与一帮爱国青年吵着要见周总理,而张爱萍就是拦下他们的值班参谋。

这个发现,无形之中拉近了两人的距离。

临别之际,张爱萍提出了一个请求:“我想跟你学习速记。看你能把那么长的会议发言一字不漏地记录下来,整理成文,我非常羡慕,想要拜你为师,和你学习速记,你愿意收我为徒吗,李老师?”李又兰根本无法拒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此后,两人因为速记学习和其他的工作事宜,彼此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

在不断地接触中,张爱萍意识到自己对这位速记员产生了爱慕之情。

张爱萍知道李又兰的身份特殊,经历特殊。作为项英军长的遗孀,新丧不久,心里还埋藏着丧夫之痛,因而张爱萍不敢轻易向其述说自己的满腔爱意,生怕唐突了佳人。

半个月之后,会议已经接近尾声,两人都要回到各自的工作岗位。

张爱萍害怕两人经此一别,便是陌路。

因此,离开苏北之前,他鼓起勇气向李又兰表明了自己的爱意:“又兰,我之所以提出跟你学习速记,就是因为我对你有爱慕之心,我真的很喜欢你。”

听到这番表白,李又兰陷入了纠结之中。

李又兰对张爱萍并非没有半点心动,自两人接触以来,李又兰常常被张爱萍的幽默逗得开怀大笑。

李又兰的生活因为张爱萍的出现增添了很多的快乐。因此,面对张爱萍的表白,李又兰没有接受,但也没有拒绝,她给二人留下了一些缓冲和思考的时间。

三、二次恋爱,再嫁遭遇阻扰

张爱萍对这个结果十分满意,在他看来,没有拒绝就表示还有机会。

不久,会议正式落下了帷幕,两人都回到了自己的工作岗位,一直保持着书信交流。

不仅如此,两人所在的驻地相隔仅30余里,每逢星期天,张爱萍如若没有军政要务,便会去看望李又兰。

由于两人之间的互动过于密切,恋爱的传闻便流传了出来。

李又兰是项英的遗孀,而项英被称为“新四军之父”,在新四军中拥有极高的地位,李又兰在丧夫一年后便开始了新的感情一事,一些同志对此十分不满,恶意的流言也就挡不住了。

因为这些流言,李又兰开始压抑自己对张爱萍的感情,就在她还未将心态调整过来时,一场风波悄然而至。

当时在外执行任务的张爱萍,两个月以来,给李又兰写了数十封书信,却未曾收到一封回复。

彼时传言正盛,这些书信全部被李又兰的领导扣了下来。并且,领导以此为证,召唤李又兰前去谈话。

李又兰刚进办公室,领导便将一叠信扔到桌子上质问道,“你怎么可以随随便便就和人家来往?为什么不向组织报告就通信?”李又兰看到信件上的字迹,心中便已经知道出自谁手。

领导私自扣下信件的行为和不分青红皂白地质问,让李又兰十分生气,盛怒之下和领导理论了一番后,便气冲冲地离开了。

张爱萍得知此事,找到李又兰安慰道:“又兰,我真感谢你的这位顶头上司。”

李又兰满脸疑惑,张爱萍解释道:“至少他让我知道了你的态度,你并不排斥我对你的感情,这让我看到了希望啊。”经过这场风波,两人的心靠得更近了。

四、走进婚姻殿堂,三个儿子均大有作为

风波平息不久之后,张爱萍便向李又兰求了婚,但外面的风言风语让李又兰心有顾虑,她向张爱萍提出,希望他们的结合,可以得到陈毅军长的批准,只有这样,才能堵住悠悠众口。

张爱萍知道李又兰的顾虑,很快便将结婚申请递交给了陈毅军长。

没等张爱萍讲完情况,陈毅军长便在结婚申请书上写上了“同意”二字,还特意签上了自己的大名。

并将一支全新的派克钢笔作为新婚礼物送给了张爱萍。

1942年8月8日,在陈毅军长的见证下,张爱萍与李又兰结为了夫妇。

婚后,两人共育有三子二女。张爱萍夫妇一直对子女要求严格,使他们在人生道路上走出了属于自己的光辉足迹。

长子张翔出生在1943年,从小缺少父亲的陪伴的他十分争气,高中毕业之后进入了哈军工学习。

毕业后便跟随父亲的脚步参加了第二炮兵部队,在电子装备部门工作。

一直十分勤勉,凭借自己的努力担任了第二炮兵部的副司令,为国防建设做出了不少贡献,2001年被授予中将军衔,和张爱萍将军一起成为著名的父子将军。

次子张胜出生在抗日战争的末期,后来加入了参谋部,曾担任总参谋部作战部副部长,大校军衔;他在文学上有颇有成就,曾根据父亲的经历编纂了《从战争中走来:两代军人的对话》,收获好评如潮。

最小的儿子张品出生于1947年,很早便加入了人民解放军部队,在国防科工委下属企业效力,人生履历和两个哥哥比起来虽然稍显逊色,但也做到了央企高管,属于大校级别。

李又兰的一生是坚韧的,张爱萍将军的一生是拼搏的,他们不仅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也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设付出了大量的心血。

他们无私奉献的精神深深地影响到了自己的子女,使他们在父母的引领下,为国家的强大奉献了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