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约车的补贴大战还在继续,为了抢夺市场各家都在卖力出招,但是当我们都把目光聚集到各大网约车平台抢市场的时候,绝大多数人都忽略了一个群体,那就是新能源车企。

全文共2080个字,阅读需6分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国作为全球新能源汽车产销量最大的市场,中国车市可谓是血雨腥风,且先不说各车企之间的博弈厮杀,就连这网约车市场也没能逃过这一战局,纷纷争先恐后的抱起“大腿”。

目前在网约车这个领域,新能源车基板上霸占了超过80%的市场份额,随着各地政府出台新规,从2020年开始要求新增加注册的车型全部为新能源车,各大车企也看到了这块蛋糕,纷纷开始布局争夺。

1车企扎堆布局网约车,都是为了卖车

从2018年开始,各大车企都在推出网约车平台,例如上汽享道出行、广汽如祺出行、以及曹操的吉利出行等等,这些车企之所以发力布局网约车,其实背后原因都是为了打通旗下的新能源车型的销路,随着C端市场的疲软与增长乏力,网约车成为了这些车企的救命稻草。

网约车司机想要加盟这些平台,首先就要求你使用平台制定的车型,不管是租还是卖,最终都会让你选择新能源车,因为网约车对于车型有要求,所以在网约车领域对于固定的几块车型有巨大需求,所以这些穿插于B、C两端市场的车型,销量数据往往会非常可观,包括早期常年待在销量榜第一的北汽新能源EU参数图片)系列、后居而上的广汽AION S、及秦PLUS系列等等。

以广汽AION S为例,自2019年5月上市以来,仅用了两年的时间就达成了10万辆整车下线,创下了中国中高级纯电智能轿车市场行业的最快记录。

此外,计划借助于B端市场抬上台面的新势力车企并不少数,像年初上市的哪吒V网约定制版、以及即将投放于B端市场的威马E5和小鹏N5。或许这些车型并不归属于品牌的产品体系当中,但它们却是品牌转移战略、打出名气的至关布局。

2抓住网约车全面新能源政策红利

最近几年,各地政府为了实现环保要求,很多城市都出台了各种政策促使当地网约车、出租车等出行市场的电气化转型,而这也更加坚定车企冲击B端市场的决心。

例如,江西就明确规定到2024年,现存非纯电出租车(含网约车)完成淘汰或退出;在广东深圳,早就出台规定自2019年就规定新注册网约车必须为纯电动汽车。而广州、佛山、厦门等多个地区相继出台类似规定,旨在实现推广纯电动新能源汽车的目的。

根据公开数据显示,深圳市在2020年12月31日前,全市有近2万辆燃油/混合动力网约车经营期届满,到期后即失效并自动注销。这也就意味着如果这2万名网约车师傅若想继续从事网约车行业的话,只能更换纯电动车型重新注册。随着全国各地类似政策的实施,以及网约车经营周期的更替,这个蛋糕各车企没理由不为所动。

就在近日,广汽集团表示,目前公司已与多家网约车公司进行合作,主要通过AION S车型持续布局B端市场。无独有偶,由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全资持股的摩捷智行有限责任公司于近日正式成立,注册资本4亿,经营范围包括汽车租赁、分时租赁、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等。

3网约车行业畸形发展,平台扎堆运力过剩

随着各大车企分食网约车行业这块蛋糕,网约车的运力规模也在最近几年呈现几何倍数的增长。

据易观千帆最新数据显示,2021年6月份城市用车行业APP用户活跃人数1.005亿,滴滴出行以月活跃人数7041万位居第一,环比下降7.98%。嘀嗒出行、花小猪打车分别以1597万、1130万分居第二、第三,T3出行、首汽约车、曹操出行分别排行第四到第六。

随着网约车行业运力水平以及网约车平台的快速暴增,如何争夺订单成为了各大平台面临的难题,所以补贴打价格战成为了各大平台获取新用户的重要手段。

以国内网约车市场最活跃城市之一的杭州为例,使用高德地图查询某段行程,有21个出行平台可供选择,价格从27元到37元不等,最高和最低价差达1.4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据网约车观察调查发现,最近几年国内主要的一二线城市,司机的总订单量也在下滑。这样一来,运力过剩的问题就进一步凸显。

原有网约车平台的司机人数大于订单量,最直接的结果是价格战。对于网约车平台和司机,只要车跑起来就有收益,哪怕赚钱少一点,也要尽可能多拉订单。这也是上图中,同样距离,不同平台价格差距大的原因。

更重要的是,网约车长期供过于求,运营企业和租赁公司的收益下降甚至暴跌、亏损,就难以还贷、最终断供,导致汽车金融公司的金融方案和放款更加慎重。原有的网约车订单减少,新的网约车没钱买,成为很多运营企业的最大困境。

写在最后

尽管之前的出行市场被看作已成定局,而此番滴滴下架整改,对于出行市场的其他网约车平台来说肯定带来了市场机遇,但机遇同时面临着挑战,出行市场必然会有震荡,“洗牌”在所难免。现在最重要的是除价格战之外,各平台还有哪些招术可以在这场“市场争夺战”中不被洗掉并在市场内站稳脚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