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反复磋商并经“西狩”之慈禧太后最终确认,光绪皇帝向负责议和的庆王奕劻和李鸿章发来了一道上谕:

阅看条约,不胜感慨,因念宗庙社稷关系重,不得不委曲求全,所有十二条大纲应即照允!

将中国正式推进“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辛丑条约》最终确定!只是,要在条约上签字的时候,时任“首席和谈代表”的庆王奕劻满脸为难,手中的笔仿佛千斤重,僵住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李鸿章慢步向前,轻轻拍了一下庆王奕劻:

“天下最难写的就是自己的名字,签在这卖国条约上,就是千古骂名啊!王爷,你还年轻,路还长着呢,由我来吧!”

“名字”,不光是一个人的代号,更代表了责任和担当,这个字一旦签下去就等于拥有了“卖国贼”的称号!当时的李鸿章已经79岁高龄,而且“病情加剧,不能视事”,甚至连最后的“遗折”都已经准备好了;更重要的是,几乎身历晚清所有重大事件的李鸿章,早就背负了“卖国者秦桧,误国者李鸿章”的骂名,不在乎再多这一次!

抛开历史上的李鸿章,仅就剧中的李中堂而言,这一刻,让人泪目!可就算是历史上的李鸿章,也属“水浅舟大,无奈居多”,到底该如何看待李鸿章,确实值得思考!

《辛丑条约》签订后,“西狩”了一年有余的慈禧太后终于迎来了回銮的日子。可在驻跸保定的时候,慈禧太后接到了一份奏折——李鸿章的临终遗折。

伏念臣受知最早,荣恩最深,每念时局艰危,不敢自称衰痛。如今銮驾未归,根本至计,处处可虞。窃念多难兴邦,殷忧启圣。臣敢请太后皇上举行新政,再图自强。直隶乃诸疆之本,北洋乃臣所,臣荐袁世凯正式接任臣职,臣在九泉,庶无遗憾。

手持李鸿章遗折,慈禧太后强忍泪水,踉踉跄跄返回车厢崩溃大哭。

《清史稿》有载,“李鸿章,积劳呕血薨,年七十有九。事闻,两宫震悼,赐祭葬,赠太傅,晋封一等侯,谥文忠”;《清实录》有载,早在接到李鸿章病危奏报时,慈禧太后就数次流泪,无奈感慨“大局未定,倘有不测,这如此重荷,更有何人分担!”李鸿章病逝后,慈禧太后震悼失次、数次崩溃。

仅就剧中的这份遗折而言,临终之际的李鸿章,仍思慈禧銮驾未归,仍思再图自强,仍想着举荐唯一能堪重任的袁世凯接班。再加上李鸿章“辅佐中兴,削平大难”和“匡济艰难,辑和中外”的特殊贡献,慈禧太后能给出如此失态的反应,也属情理之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痛苦之中,慈禧太后命人叫来袁世凯,给出了交代:

“袁世凯,你记着,李中堂正式举荐了你……”

这一刻,还有什么比立即照准李鸿章的奏请,更能表现自己的痛悼心情!

抛开《走向共和》的剧情,我们回到历史,重新认识一下这位晚清重臣。

李鸿章,安徽合肥人,道光二十年高中“殿试”二甲第十三名,赐“进士出身”并进入翰林院以“庶吉士”开启了自己的仕途生涯。同时,李鸿章拜师曾国藩,为自己今后的腾飞埋下了伏笔。

咸丰年间,李鸿章跟随曾国藩正式开启“削平大难”的非常规仕途晋升道路。因为军功卓著,李鸿章屡获官职级别升迁,并最终成长为曾国藩平定太平天国的左膀右臂,“军国要务,皆与筹商”。

同治元年,李鸿章奉旨筹建“淮军”,十二月实授“江苏巡抚”并一度署理“通商事务大臣”,成为大权在握的一方封疆大吏。

同治三年五月,李鸿章助曾国藩攻破天京,太平天国运动宣告失败,李鸿章获封“一等肃毅伯”,赏戴两眼花翎。而后,李鸿章转战捻军并最终于同治七年彻底剿灭之。

同治八年,李鸿章加赏“太子太保衔”,以“协办大学士”出任“湖广总督”兼署“湖北巡抚”。同年八月,时任“直隶总督”的曾国藩因在“天津教案”中表现不佳而回任两江,李鸿章接任“直隶总督”并兼任“北洋通商大臣”!

同治十一年,曾国藩病逝,李鸿章的时代正式到来!

而后,便是《走向共和》的基本剧情设定,从“中法战争”到“甲午战争”再到“庚子国难”,李鸿章几乎支持并参与了所有的对外交涉。也正因如此,李鸿章身上的“卖国贼”标签再也撕不掉了!

光绪二十七年九月,《辛丑条约》签订仅两个月以后,李鸿章胃血管破裂,“呕血碗许”,病逝于北京,享年79岁。

李鸿章病逝后,两宫痛悼,除了常规的恩赐以外,特命于北京建立专祠祭祀,成为清代唯一一位能在京城建祠的汉族官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历史上的李鸿章,到底是无奈居多的“裱糊匠”,还是罪行累累的“卖国贼”?或者,剧中李鸿章的一句话最能回答这个问题:一代人只能干一代人的事,有些人和有些事不能简单地以对错论之!

(文章仅依据电视剧《走向共和》的演绎情节展开,不以真实历史为依据,烦请读者辨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