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经济观察网 记者 邹永勤 近期稀土行业成为资本市场最炙手可热的焦点,其背后则是相关立法进程加快及行业进入需求拉动的去库存周期。

稀土首次立法进程加快

在产品价格与相关股票价格联袂大涨的背后,近期和稀土相关的政策新闻也明显增多。

7月13日,海关总署发布了2021年6月全国出口重点商品量值表(人民币值)。数据显示,2021年6月全国共出口稀土4012.4吨,出口金额为3.4亿元人民币;2021年1—6月全国累计出口稀土23825.7吨,累计出口金额为19.4亿元人民币,与2020年1—6月相比,出口量同比增加12.8%,出口金额同比增加49.1%。

而在较早前的7月7日,在工业和信息化系统产业政策与法规工作视频会议上,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王江平表示,将着力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抓紧制定关于推动制造业有序转移的指导意见,着力优化行业企业发展环境,推动《稀土条例》尽快出台。

《稀土条例》的全称是《稀土管理条例》,其征求意见稿由工信部于今年1月份起草并对外发布。条例全文共29条内容,明确了稀土管理职责分工,稀土开采、冶炼分离投资项目核准制度,稀土开采和冶炼分离总量指标管理制度等;并强调“我国是稀土资源大国,在稀土生产及稀土利用领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加快制定《条例》,从法律上明确稀土管理各项制度,有利于维护我国国家利益和战略资源产业安全”。

随后在3月1日上午国务院新闻办就工业和信息化发展情况举行发布会上,工信部部长肖亚庆就《稀土条例》进行了解读,并发出了“我们现在稀土没卖出‘稀’的价格,卖出了‘土’的价格,这是恶性竞争,竞相压价,使得这种宝贵的资源浪费掉。”的著名观点。

到了6月份,《稀土条例》被纳入国务院印发的2021年度立法工作计划;紧接着就是7月7日工业和信息化系统产业政策与法规工作视频会议提出推动《稀土条例》的尽快出台。

对于《稀土条例》的出炉,业内专家是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其中,西南证券分析师邱培宇指出,稀土行业首次立法对相应的违规行为作出了明确惩罚措施,将有利于打击偷挖滥采、违法违规的生产行为,建立行业规范发展的长效机制,优化未来的行业格局;而行业中龙头企业因为开采分离指标占比较大,生产经营规范,从而在未来的行业加速发展中更加受益,比如北方稀土(600111.SH)、盛和资源(600392.SH)、五矿稀土(000831.SZ)和广晟有色(600259.SH)。

东莞证券的许建锋则认为,根据本次7月7日工业和信息化系统产业政策与法规工作会议内容推测立法进度将提速,同时《稀土条例》的出台将从法律层面继续严控供给,提升稀土的战略资源价值,有利于推动稀土行业高质量发展。

此外,一位私募基金研究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稀土问题还涉及到中美博弈,现在最要紧的是如何使中国从稀土大国转变为稀土强国,这才是稀土立法的核心意义所在。

需求拉动的去库存周期

虽然《稀土条例》尚未正式施行;但伴随着稀土立法消息的每一次变动,其后即是稀土价格及二级市场相关股票的波动。

生意社数据显示,稀土指数从2020年5月份的331点起步展开了半年左右的缓慢涨升行情;但从2021年1月份(也就是《稀土条例》征求意见稿出炉之时)变成了急速拉升,并于4月份达到了近几年的高点582点。后经过5月份的短暂回调后,于6月份再度急速拉升,至7月22日报收于557点,逼近4月份的高点,较去年5月份低点大涨70%。

而从更长远的视角来看,自2009年开始,稀土指数出现过三轮涨幅超过50%的上攻行情,分别是2009-2011年、2016-2017年、2020年至今。7月22日的557点,已经较2017年高点467点上涨约20%;同时也是自2012年7月以来近9年的高位区域,但是,相对于2011年的1000点尚有很大的空间。处于这种不上不下的尴尬位置,稀土价格接下来将如何表现呢?

公开资料显示,2017年以前稀土产品价格的涨跌主要由收储、打黑、环保三大因素所主导,政策来临时往往价格快速上涨,但政策结束后往往面临着价格快速下跌,价格的快速上涨、下跌对下游产业产生了很多负面影响。体现在二级市场上,由此引发的股价上涨均面临大幅下跌的风险。那么,此次历史会重演吗?

对此,浙商证券的马金龙团队给出的答案是否定的。他们认为,本轮稀土的上涨与前轮不同,逻辑是需求拉动的去库存周期;而2017年的那轮稀土上涨纯粹是产业链集体做多的结果。

图表1:稀土指数走势图

该团队进一步指出,2017年的稀土价格从7月开始上涨,到9月出现最高点,然后到12月份又回到了起步位置附近,整个过程用了6-7个月;当时这个价格的上涨是叠加了2017年的环保督查,整个产业链的集体做多,通俗来说就是产业的上中下游+贸易商一起买起来的,9月份高点的时候下游磁材企业的库存基本都是半年到1年的状态,所以到9月份以后他们就不采购了,因为他们可以一直用库存,价格后面有了大幅度的回调。

而2020年7月以来这波上涨,完全是需求推动的价格上涨,产业的库存都不高,尤其是下游的库存一直维持在1-2个月的位置。因为2020年相比2019年供应的增速不超过5%,仅仅是国家配额和美国矿的少量增长,其他方面都没有增长;而需求端,新能源汽车、风电都同比有了大幅的增长,所以整个产业良好的供需、库存的基本面拉动的价格持续上涨,所以这波在二季度仅仅回调了20%左右之后,整个产业的库存又到了极低的位置,下游磁材的库存目前在1个月左右。所以这波上涨目前来看主要是基于整个产业库存极低状态下对于旺季来临的预期的反应,后期,氧化镨钕价格有望再创新高。

而中金公司的齐丁团队则通过综合库存、需求、供给等多方面因素分析,得出了“随着下半年旺季来临,稀土价格有望重启上行”的观点。他们表示,稀土磁性材料(钕铁硼)是电动车驱动电机核心功能材料,未来电动车需求的加速增长有望驱动稀土上游镨钕供需迎来转折点,稀土及磁材行业有望迎来供需结构优化和估值提升的新时代。

在其看来,下半年稀土价格将继续上涨的具体原因有四:一是8月磁材传统旺季到来,下游积极备货;二是汽车缺芯边际缓解,车厂进入加库存周期;三是四川环保检查、缅甸雨季导致原料现货偏紧;四是库存下行,涨价预期增强,在下游高景气度的背景下有望推动价格重回上升通道。

中泰证券的谢鸿鹤则更为乐观,他认为,从供给端来看,海外矿满产缺乏弹性,国内实行总量指标控制,从2017年开始就没有了黑色稀土产业链的扰动;从需求端来看,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快速提升,从50万辆逐渐增加至500万辆的量级,对稀土需求端的拉动已不可忽视,稀土需求有望步入中长期景气周期,未来三年都是供不应求的局面。

有别于上述分析师的就行业分析行业,国元证券的杨为敩试图通过通胀信号来解释本轮稀土的上涨以及未来走向。杨为敩指出,历史上三次稀土价格的上涨都对应着全球通胀的上行,这是单纯用行业逻辑解释不清的事情。其实,并不仅仅是稀土如此,新能源产业之间的趋势都是大体相关的。因此,一个更大的可能性是:新能源产业的周期是靠传统产业的周期性所带动起来的。近来的新能源汽车的销售大增,至少相当多的原因是原油价格的上涨。

杨为敩进一步认为,新能源价格(包括稀土、多晶硅等)应该是通胀的信号灯:因为产业调整并非易事,只有在市场认为价格上涨已成趋势,且具备一定持续性之后,新能源产业的需求和定价才会明确受益。需要清楚的是:通胀中相当可观的部分其实是单纯靠预期拉动的,当预期偏强时,后续通胀超预期的可能性仍然是偏高的。

企业如何看待可能的关税加征?

正是稀土价格的持续上涨,使得上半年在稀土出口量同比仅增加12.8%的基础上,出口金额同比增加竟高达49.1%。与此同时,相关的稀土上市公司也纷纷发布业绩预增公告。比如中科三环(000970.SZ)于7月14日发布公告称预计上半年净利润同比增长297.88%-377.46%;厦门钨业(600549.SH)于7月19日晚披露业绩快报,上半年净利同比增193%。

但近期有外媒信息显示,拜登政府正考虑进行一项调查,以确定进口主要产自中国的稀土磁铁是否对美国国家安全构成威胁,如果是的话,就有理由对该商品加征关税。

公开资料显示,稀土永磁体是稀土下游最大的应用领域。中国拥有全球最完备的稀土永磁体产业链,是全球钕铁硼永磁体最重要的生产地,主要通过出口以及加工成电机形式满足全球需求;产品主要出口于美国、日本等地。因此,如果美国真的对中国钕铁硼产品加征关税的话,将会对中国的稀土永磁行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相关上市公司又是如何看待这一问题的呢?

作为稀土行业的代表性企业之一,中科三环是中国成立时间最久、上市最早的稀土永磁公司。截至2020年末其钕铁硼永磁体毛坯产能20000吨/年,为目前国内产能产量及营收最大的稀土磁材公司。记者根据其年报刊登的联系方法电话连线了中科三环董秘办,接听电话的相关工作人员表示,虽然其国外营收占比高达45.88%,但出口到美国的仅占10%左右。至于加征关税的事儿,以前都传了好几回了,不见得这次就是真的,所以不好预测。才外,该名工作人员认为,如果是真的,该企业也有转嫁成本的能力。

国外营收占比较高的还有正海磁材(300224.SZ)。公开信息显示,正海磁材的钕铁硼产能已增长至10000吨/年,其国外营收占比高达37.16%。该公司董秘

办相关工作人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如果征收关税的消息是真的,那对钕铁硼行业的出口当然不利,因为企业一般会把税负成本加到产品价格里面去,等于变相提价从而减弱了出口的竞争力。但该名工作人员同时表示,公司虽然国外营收占比较高,但更多的是在欧洲那边,在美国那边的出口量很少。

除了中科三环和正海磁材,国外营收占比较高的还有宁波韵升(600366.SH),该公司的年报显示其营收有28.25%的比例来自国外。对于加征关税的问题,宁波韵升董秘办的相关负责人表示,其实该公司出口到美国那边的比例不高,在5%以下,影响有限;此外,这个话题目前还缺少相关可讨论的细节,目前讨论还为时尚早。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邹永勤经济观察报记者

深圳采访部记者
重点关注金融市场交易主体(主要包括公私募基金、社保基金、证券公司、创投公司等等),以及华南区上市公司的发展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