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讯(记者 周怀宗)7月19日,江西省上高县,一片200亩的示范田中,金色的稻浪在田野里翻滚,收割机忙碌地收获成熟的稻谷,科学家们正在对双季早粳稻新品种“中科发早粳1号”进行现场实收测产。“中科发早粳1号”是我国首个双季早粳稻品种,这一品种由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李家洋院士团队育成,实现了双季早粳稻“零的突破”,不仅可以提高早稻品质,同时也能让居民提前2-3个月吃上当年的优质新粳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科发早粳1号”的育成,实现了我国双季早粳品种“零的突破”。受访者供图

双季早稻的变革,从籼稻到粳稻

我国是全球最大的水稻生产国,其中,南方双季稻为水稻产量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然而,长期以来,双季稻早粳稻品种一直都是一个空白。

数据显示,我国双季稻生产区分布在南方13个省份,其中,湖南、广西、江西、广东等4省区播种面积占全国的75%以上。根据2020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全国早稻生产数据,全国早稻播种面积为7126万亩,早稻总产量2729万吨,早稻平均单产为383.0公斤/亩。

这些早稻品种均为籼稻,普遍在3月中下旬播种、7月中旬左右收获,生长期100-120天。早籼稻品种尤其是长江中下游的品种,由于其整体品质较差,大部分作为储备粮或工业用粮使用。

同早籼稻相比,生长在高纬度地区的粳稻品种,具有抗逆性强、株型优、米质优、食味佳等明显优点。因此,怎样培育出适合南方双季稻种植的早粳稻,一直都是科学家们努力的目标之一。

“中科发早粳1号”的育成,实现了我国双季早粳品种“零的突破”,极大提升了早稻米的品质。团队专家、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刘贵富研究员告诉记者,“育种过程中,我们分别挑选了南、北方优良亲本材料,利用分子设计育种技术体系,杂交培育而成。”

让优质新粳米早上市2-3个月

在江西上高县的新品种考察会现场,专家们对人工插秧、人工抛秧、机插、直播等4种种植方式的稻田进行了仔细考察,并分别对人工抛秧和机插秧田块进行实收测产,结果显示,人工抛秧种植的田块,实收亩产为530.31公斤,机插种植的田块,实收亩产为613.73公斤。

7月19日,江西省上高县,一片200亩的示范田中,科学家们正在对双季早粳稻新品种“中科发早粳1号”进行现场实收测产。受访者供图

高产不是“中科发早粳1号”唯一的特点,刘贵富介绍,“它最主要的特点是稻米品质优,口感佳,主要米质指标达到优质二级米标准,外观品质好,长宽比达3.0。同时,新品种还具有株型优、苗期耐冷,抽穗期耐高温,耐穗发芽,抗稻瘟病等优点。”据介绍,“中科发早粳1号”属于早稻中迟熟类型品种。2020年在江西高安县和浙江永康市的早稻品种比较试验及多点试验显示,该品种平均株高90厘米左右,平均每穗总粒数超110粒,结实率可达85%以上,千粒重26克左右,平均亩产在500公斤以上。

北方种植的粳稻,一般在10月左右成熟,而在南方种植的早粳稻,7月20日前即可成熟,这意味着,此后,我国居民将提前一个季度吃上当年生产的优质新粳米。

“将双季早籼稻品种改为双季早粳稻品种,可以将优质新米提前两至三个月上市,为我国主粮供应端上第一碗饭。”李家洋说。

未来前景,全国早稻种植区都可推广应用

和适应北方种植环境的粳稻品种不同,“中科发早粳1号”适宜在我国南方多个省份作为双季早稻种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科发早粳1号”是我国首个双季早粳稻品种。受访者供图

以此次测产的江西省为例,江西是我国水稻生产的大省,水稻生产面积在5000多万亩,且双季早稻面积达到1800万亩。早粳稻的推广应用前景巨大。

我国有7000多万亩的早籼稻种植面积,这些都是早粳稻未来可能的种植区,因此,早粳稻的推广潜力非常大。可以大幅帮助双季稻地区早稻的增产增效。

“我觉得我国的水稻育种研究目前在国际上处于第一方阵。”李家洋说,尤其是分子精准设计等新技术的广泛应用,推动了我国农作物育种的高速发展。据介绍,“分子精准设计”育种不仅克服了常规育种周期长、偶然性大和育种效率低下等缺点,还可以对当前品种的缺点进行精确改良,实现多个优良性状的快速聚合。“精准设计”水稻不仅有助于保障国家的粮食安全,还能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个性化需求。目前。李家洋团队正在尝试“定制”针对特殊人群的稻米,如针对糖尿病人的高抗性淀粉稻米,以培育出满足个性化需求的水稻。

新京报记者 周怀宗

编辑 唐峥 校对 危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