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盖蟹是常见的海鲜之一,也是北方沿海地区百姓餐桌上经常吃的螃蟹。

花盖蟹还有个同胞兄弟,俗称赤甲红。一听这名字就知道不是什么善茬。

它们俩的学名都是日本蟳,属于甲壳动物,与北方另外一种常见螃蟹——三疣梭子蟹同属于梭子蟹科,只不过一个是蟳属,一个是梭子蟹属。

简单来说,往上数三代,都是一个家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左边是花盖蟹,而右边就是赤甲红,大家应该都见过吧

那么,“蟳”这个名字从何而来呢?

明代胡世安《异鱼图赞补·卷下》引《渔书》记载:“蟳,一名黄甲蟹,生海岸中,壳圆而滑,后脚有两叶如棹而阔,其螯无毛,穴处石缝中,惯捕者遍寻其穴而得,故名蟳。”

至于为什么叫“日本蟳”,而不叫“中国蟳”或是“马来蟳”,估计是命名者(A. Milne-Edwards, 1861)最早是在日本沿海发现的该物种,于是就起了这么个名字。

日本蟳栖息于潮间带下区的海草或者石头下面,以及潮下带至45米深的水域,底质多为泥沙碎壳;在我国黄海、渤海、东海、南海均有分布,此外,在日本、朝鲜、马来西亚及红海也有分布。

我在辽宁和山东各沿海地区均见过此蟹,但在南方沿海地区未曾见过(可能我走的地方太少),原来它的分布范围如此之广。

简单介绍一下日本蟳的外部形态:体表有短绒毛;头胸甲(就是它的盖儿)呈横椭圆形,上面有横行的颗粒和几条长短不一的隆起横线(称为脊);头胸甲前缘有许多带尖儿的齿,其中两眼之间的齿共6个,幼体时较钝而成体时尖锐,两眼外侧的齿较大,每侧各6个;两只大钳子(螯足)左右不对称,可能也分左右撇子吧。

日本蟳形态结构图(自《大连近海无脊椎动物》,曹善茂等,2017)

按理说同属一个物种,长得应该一样才对。可实际上花盖蟹和赤甲红在体色、形态和栖息地上都有所区别

花盖蟹体色呈青灰色,有黄白色斑块,而赤甲红体色呈紫红色;花盖蟹体形比赤甲红稍小,甲壳也相对较薄,特别是那对螯足,花盖蟹相对细小,而赤甲红尤其粗壮;花盖蟹多分布于泥沙底质,而赤甲红常栖息于岩礁区域。

两者既然差别这么大,却是同一物种,究竟原因何在,目前好像还没有确切的解释,估计通过今后的基因测序或其他方法能逐渐解开这个谜题。我暂且就用“黄种人和黑种人都属于人类”这个案例来理解这件事情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论是花盖蟹还是赤甲红,常见的烹饪方式都是清蒸,这样可以吃出螃蟹的鲜味儿来。蒸出来的螃蟹肉质细嫩、肥硕鲜美,特别是滑嫩的蟹黄部分(也就是螃蟹的肝胰腺和性腺),那滋味真是绝了!

我根据多年的吃蟹经验得出:想要吃到口感一流、鲜味十足的花盖蟹,一定要去码头或者码头附近刚上货的海鲜市场去买!

刚上岸的螃蟹活力好、分量足。若是被商贩批发到下面的市场去卖,运输途中就需要人工充氧,螃蟹会有些许能量消耗,活力有所减弱。

若是当天卖不完,再养上几天,比如在海鲜酒店等,那么螃蟹的能量就会消耗更多,导致螃蟹瘦或者“空”。而且酒店里没有新鲜的海水,只好用海水晶勾兑海水。勾兑的海水盐度不够的话,螃蟹做熟了之后肚子里会有很多水,相信有不少朋友都经历过这种情况吧。

螃蟹虽然好吃,却性寒,特别是它的胃部和心脏,吃的时候要扔掉。当然,鳃也不能吃(但我觉得各位吃货肯定都知道这点)。吃螃蟹最好配点姜丝和醋做蘸料。

螃蟹富含蛋白质,嘌呤也高,不惧痛风的朋友可以尝试一下“螃蟹+啤酒”这个绝配!(总比“冒死吃河豚”风险要低些,不是吗?)

下面再给大家介绍两种常见的螃蟹做法吧。

香辣花盖蟹

步骤1

把螃蟹洗干净,从中间剁开(这样容易进味),锅内放油(多放些,比平时炒菜油要多一倍),把剁好的螃蟹放入锅内煎一下。注意不要快速翻炒,否则容易把肉炒出来。等变色了再炒3分钟左右出锅。

步骤2

锅内放油,把郫县豆瓣酱炒出红油,放入花椒、干辣椒、葱、姜、蒜,再倒入啤酒,开锅后放入煎好的螃蟹,然后翻炒几下,加酱油、盐、糖调味。

步骤3

翻炒,盖盖炖一会(这样容易进味),然后收汁,放入美人椒、小米辣、香菜、胡椒粉。

生炝花盖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步骤1

将花盖蟹用水清洗一下,晾干水分。

步骤2

放入适量白酒,再加入干红辣椒提味。

步骤3

加入适量姜片、白糖、味极鲜、花椒、八角,拌匀,放入冰箱保鲜层,腌大半天就可以了。

文中部分图片版权来源不详,无法与著作权人一一取得联系,未能及时支付稿酬,在此表示由衷的歉意。有关著作权人可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