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严肃君写这篇稿子的时候,网易所在的互联网十字路口,刚刚经历了一场短暂但迅猛、典型的夏季雷阵雨。

今年入汛以来(6月1日至7月13日8时),北京全市平均降雨量287.2毫米,比常年同期偏多9成。

不只北京,700公里外的郑州,地铁停运、车辆被淹,三天下了一年的雨量。

一场大雨能让我们看清一座城市。

我们不能免俗的提到房子,就像疫情给我们带来了居住思考一样,是时候再审视一下暴雨下的居住痛点了。

01北京,一个容易内涝的城市

首先,我们必须要承认,北京本身就是一个极度缺水,却又极易发生内涝的城市。

看似矛盾,其实很好理解。

因为北京区域内湖泊、河流、湿地等水面面积过少,尤其是近二十年来大面积向外开发,以楼盘、商场、道路等硬地面为主,更难进入地下。

这就导致了,北京不下雨的时候,水不够用,雨下大了,又盛不了,甚至同样的降雨量,10年能消化得了,21年就消化不了了。

关键是,自己盛不了,还没地儿可排。

像青岛,除了大家津津乐道的德国造地下水系统外,容易被忽略的原因还有,这是一个三面环海的城市,再大的雨量,黄海和渤海都能吃得下。

而北京作为纯内陆城市,只能依靠现有下水系统,自己慢慢消化掉。一时消化不掉的,停留在地表,就形成了我们平时所说的内涝。

这也是为什么每逢雨季,下水道永远是槽点之一。

年年在改,年年看海。

02雨天出的避坑指南

但由于耗费巨大,不仅北京,任何一个城市要想下水系统短时间内有大的改观,都不现实,不如在现有基础上做选择。

最简单的就是,根据历年经验,点对点反选

严肃君以“漏水”、“车库”、“街道”等为关键词,查找了7月15-22日领导留言板的留言,以下19个小区/街道均因大雨不同程度暴露出问题。

建议大家及时避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还可以参考“官方避险指南”

今年2月底公示的《北京市市政基础设施专项规划(2020年—2035年)》草案,就对不同片区防洪标准,进行了明确规定。

就防洪标准来说,内城要比外城高,新城要比老城高,乡镇尽量避开

像未来科学城前10年,花钱和建设重头几乎都在地下,比如一体化综合管廊及其他智能系统。

曾被称为「泄洪区」的房山长阳板块,以往经常发生洪涝灾害。2012年721暴雨事件,这里不再作为分洪区、堤坝修的很高,反而今年洪涝情况并不严重。

青龙湖是北京市区最近的大规模水库,防洪灌溉是其主要功能。

水库东侧住宅地基,低于西侧水库的堤坝路,逢雨季需要泄洪时,对房屋产生冲击。

自从2016年泄洪后,水库堤坝加固,提前做好了防汛工作,这两年包括今年反而没有被淹。

03今后买房,必要操作

一个城市的建设和完善,普通人难以干涉,但经过这场大雨得出的教训,在买房中还是可以掌握一定主动权的。

首先,楼层高一点已是共识。

历年内涝重灾区往往是地下车库、地下室以及一层,所以楼层越高,价格越贵也不是没有道理。

相应的,严肃君已经开始担心住别墅的朋友了。

其次,警惕地下面积地上化。

近年来多个限竞房项目所谓的别墅产品创新,比如地下动辄挖3-4层,挖的越深,风险越大;还有B1层抬高,地下面积地上化,变相成为社区蓄水池。

尚未入住,看不清现实的,可以去查查顺义某别墅区,每逢大雨,必淹。

第三,小心挑选开放式阳台

产品创新不只在地下,还有去年开始在北京新房市场大火的开放式阳台,大多是由防火挑檐后期改造而来。因其高颜值、高赠送、不常见而备受追捧。

但要注意,汛期存在的风险是,如果遭遇极端天气,阳台排水口小,积水容易倒灌进客厅。

第四,工地开放日知道看什么。

本月初,市住建委发布公告,公开征求《关于进一步规范新建商品住房销售行为的通知》意见建议,要求交房前必须组织至少两次工地开放日。

可以带上懂施工、懂建材、会看图纸的朋友,从管道铺设、水沙比例看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上图为金林嘉苑路面,下图为梧桐湾楼体和绿地

但其实不得不说,很多问题只有在大雨后才会显现出来,比如地面塌陷、绿地沙坑、路面皲裂等。

最后,选一个好物业

天灾人祸当前,物业是否具备快速反应能力,有效的应对措施,直接决定了业主的人身财产安全程度。

雨前及时通报险情,排查下水管道,准备防汛物资,避免车库进水;雨中确保小区设备正常运转,接送安置受困业主。

如果还能及时为业主送菜送饭,接送就医,多了人文关怀,那就是加分项了。

互动时刻:雨果曾说:“下水道是一个城市的良心”,龙应台在文章中也写到---

“验证一个国家和城市是否发达,一场雨足矣,因为它或许有钱建造高楼大厦,却还没有心力来发展下水道;高楼大厦看得见,下水道看不见。你要等一场大雨才能看出它的真面目。”

也有人说,暴雨过后,最热闹的是各大4S店,“因为不管是停在车库里的,还是停在路面上的,都进水了。”

今年,你的房子/车子进水了吗?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