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所有野心不小的军阀都要感谢一个人,那就是大将军何进。何进为了除掉宦官集团,请董卓进京,结果引狼入室。他临死前肯定肠子都悔青了。

但是董卓做了别人不敢做的事,废弘农王立汉献帝,摧毁刘氏皇权的同时,也让各路军阀觊觎权力的野心大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司徒王允忍辱负重,假意顺从董卓,然后用离间计除掉董卓。立下如此大功,王允威名大振,颇有点居功自傲。

那是初平三年(192年)。王允满以为朝廷可以高枕无忧了,处理政务变得固执,不再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执意处死哭董卓的名臣蔡邕,王允显然有立威的意图。

然而,当时的局势远比王允想象的要复杂。他走错了一步棋,结果被董卓的部下杀死,汉王朝的基业随之彻底崩溃。

王允做错了什么事呢?

简单来说就两个字,用人。如果王允用对了人,可以迅速稳定天下形势,让汉王朝的国祚加以延续。那样的话,三国群雄的好戏就不得不延迟。

董卓死之前,已经迁都长安,躲到关中去了。以袁绍为盟主的讨董联军声势浩大,在关东蓄势待发。不过各路军头都心怀异志,希望别人先出兵,保存自己的实力。这种情况下,谁也不傻,你不动我也不动。联军变成了吃瓜群众,随后开始窝里斗。

真正铁了心要打董卓的,只有两个牛人,曹操和孙坚。曹操在初平元年曾独自带兵西征董卓,因寡不敌众,在荥阳惨败。而孙坚的表现最抢眼,以少量兵力作战一年多,屡屡获胜,还打跑了亲自出战的董卓和吕布,收复洛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可是董卓死的时候,孙坚也死于襄阳。小霸王孙策隆重登场。

王允低估了关东的局势,同时也保持着警惕。董卓死后,王允清楚袁绍心怀鬼胎,自然不会征召他入关。这时候,能入关镇住场子的人选,也就剩下曹操和孙策了。由于刘备当时还不成气候,这里不讨论。

曹操兵败荥阳,对朝廷而言其志可嘉。孙坚虽然死了,孙策的勇猛不亚于其父。如果这两人有一个到关中,董卓的部将李榷、郭汜之流根本闹不起来,王允也就不会有杀身之祸,东汉也不会那么快就分崩离析。

有人说,王允当然不会任用曹操,那样无疑于何进放董卓进京,再来一次引狼入室。其实,以当时的局面来看,曹操入关不会威胁到汉室。

董卓死的时候,曹操正在青州和黄巾军作战,兵力不多,还没有收降黄巾军。曹操虽然很有野心,但董卓不是他除掉的,而是王允。曹操即便入关,不论从哪方面来讲,威望根本不足以撼动王允的地位,更威胁不到朝廷。

何况当时的曹操的野心也没那么大。早在中平四年(187年),冀州刺史王芬和许攸等人谋划废掉汉灵帝、改立新君的时候,曾鼓动曹操加入。曹操却认为,废立皇帝的大事是天下最不祥的,明确表示拒绝。

王允只要以朝廷的名义笼络曹操,再加以约束,曹操如此精明的人,才不会冒天下之大不韪,企图架空皇权。那他就是第二个董卓,让自己变成众矢之的。

如果王允不放心曹操,还可以让小霸王孙策也入关,分别加以委任。孙策和他父亲一样,当时对汉室还是忠心耿耿的,更容易控制。

曹操和孙策入关后,王允再联合名将皇甫嵩,掌控凉州兵马,那么袁绍、袁术的部队就不得不听朝廷号令,刘表、公孙瓒等人也不敢割据一方。各路军队集中对付黄巾军,平定天下并不太难,东汉的国运还能得以延续。

至于董卓的部将李榷、郭汜等人,在曹操和孙策的眼皮底下,肯定不敢造反。因为他们起初对王允的亲信宋翼和王弘都很忌惮,迟迟不敢加害王允。而宋翼和王弘只不过是平庸之辈。如果换曹操和孙策在场,李榷、郭汜之流要么乖乖听话,要么死路一条。

然而,王允只信任宋翼和王弘等人,又和吕布闹崩,陷入危境却不自知。关中没有一个像样的强势人物坐镇,李榷和郭汜抓到机会,不造反才怪。于是关中被搅得天翻地覆,东汉彻底崩盘,开启了三国乱世。

王允是个不错的官员,但其眼光和能力终究有所不足。搞一搞计谋除掉董卓,已经相当不容易了。他的气量恐怕也容不下曹操、孙策这样的人物。东汉灭亡和他有直接的关系。

诚然,这只是一种“事后诸葛亮”的分析,历史终究无法改变。

参考资料:《三国志》

【免责声明】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公众号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