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一本年轻的杂志——《中外管理》创刊了。在受到“两弹元勋”钱三强的提议后,著名管理学家杨沛霆决定创办这样一本杂志,《中外管理》应运而生。

在此之前,国内并没有像样的管理学期刊。这本杂志的创立,自然而然地受到了各界人士,尤其是管理学家和从业者们的格外关注。

同年5月,杂志社请来了袁宝华为杂志题词;“以我为主,博采众长,融合提炼,自成一家”,袁宝华将这四句宝贵的人生格言送给了这本初生的杂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出色的领导才能

1916年,袁宝华在河南南召县一户普通的农家里出生了。因为从小饱受战乱之苦,袁宝华读书时分外刻苦;18岁那年,他一举考上了北京大学。

然而,平静的大学生活并没有持续多久。随着日本人对中国土地的不断蚕食,袁宝华等人被迫离开了学堂,高举起反抗的大旗。

1934年,袁宝华在旁人的带领下,参加了一二九运动;也正是这次运动,让他深刻意识到如果再不做些什么,整个国家即将毁于一旦,中华民族将会走向灭亡。

一年后,他毅然决然地加入了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担任北大分队组织委员;后来,他又参加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并在同年9月成为了一名正式的中国共产党党员。

那个年代的有志青年总是豪情万丈,袁宝华也不例外。在北大读书期间,他就看过很多书籍,渴望借此为迷茫的自己寻找一条出路。

在参加了一二九运动、加入中国共产党之后,他的爱国救亡之心愈发激动澎湃,这样的感情一直激励着他不断为党和人民贡献自己的青春。

甚至于在《八十述怀》的七律诗中,袁宝华还写下了:“少壮常怀济民志,垂暮犹存报国心。”

1940年起,袁宝华逐渐离开了对敌的正面战场,他来到位于延安的中央党校深造学习,随后进入中央组织部工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建国后,袁宝华正式踏入经济领域,他被组织先后委任为东北人民政府工业部计划处副处长、处长,东北人民政府工业部秘书长,重工业部钢铁局副局长、基本建设局局长、办公厅主任,冶金工业部办公厅主任、部长助理、副部长,国家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和国家物资管理部部长。

多年来在经济战线上的领导,为袁宝华带来了无数宝贵的经验,也让他在数不胜数的实例中总结出了许多真知灼见。

但他的官路并不是一帆风顺,他也曾受到过失意的打击,只是,那些打击并没能将他击败。

1978年,改革开放被提上了日程,邓小平提出要制定一批经济法,以便规范和管理国内的市场情况,而这些正是袁宝华所擅长的。

在那年伊始,人大常委会就成立了起草小组,任命彭真担任组长,而袁宝华为副组长。他们两人的主要任务,就是组织起草和制定一部名为《工业企业法》的经济法。

这是机遇,也是挑战,在小组里的每个人都是斗志昂扬,但他们无法忽略制定这部法律的困难之处。在以前法律并不完善的时候,许多企业老板难以受到约束,贪污腐败、甚至是违法的行为就不断从中滋生。

这部《企业法》一旦问世,势必会对我国原有的企业制度和观念进行强烈冲击,因此可以想象:这部法律的起草和制定会受到来自多方面的阻挠。

袁宝华和他的同事并不为之而畏惧,他们不是凭着臆想而起草律法,而是实打实地来到每个地方,对当地企业的经济情况进行深入的调查。

东北、华北、华东和西南,没有哪片土地不曾被袁宝华踏足过。

对于调查,袁宝华不单要询问和听取在当地企业里工作的工人和干部们的意见,还会找到当地的党政领导们,向他们询问一些有关企业的情况。

有时遇到复杂棘手的问题,袁宝华还会向相关专业的法律学家和经济学家咨询。就是在这样不倦的努力下,《企业法》终于冲破了重重阻力,顺利来到了人们面前。

诚恳的教导者

2015年夏天,《袁宝华文集》一书正式出版发行。这本书收录了许多袁宝华的随笔散文,对于大众而言,可能是只是在茫茫书海中名不见经传的一本读物。

但在当时,很多名人政要都为其做过宣传。在这些人里,就有人们熟知的前国务院总理朱镕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朱镕基和袁宝华之间的缘分开始得很早很早,在1951年朱镕基大学毕业后,他被分配到了东北工业部计划处工作,而袁宝华正是他的领导。

在《袁宝华文集》的序言里,朱镕基主动提到了这件往事,他写下了:

“……我刚出校门,不知道如何工作,更不知道如何待人接物,宝华同志就是我最好的启蒙老师。他为人正直,工作勤奋,对人谦和,从不疾言厉色,总是使你感到他对你的信任、肯定和支持,让你敢于大胆地去工作。”

也正是因为如此,后来一直保持低调的朱镕基偶然被媒体拍到在一周之内露面了两次。其中一次,便是朱镕基去拜访自己的恩师,同时也是老领导的袁宝华。

2018年10月18日,90岁的朱镕基前往袁宝华的住处,看望了这位在当时已经有102岁的老人。朱镕基紧紧握着袁宝华的双手,此时他们不止是师生,还是挚友。

朱镕基关切询问了这位“启蒙老师”的近况,在得到“一切如常、都好”的回复后,他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朱镕基不止一次地向他人称赞袁宝华,不限于把这些话写在在书上,朱镕基在生活里和工作中也常常说起。

对于朱镕基本人而言,袁宝华对其还有着知遇之恩: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夕,是时任国家经委副主任的袁宝华出面,将朱镕基调回了国家经委工作。

因此,朱镕基对袁宝华总是不吝赞赏。在评价袁宝华时,他直言道:“宝华同志就是我最好的启蒙老师。他为人正直,工作勤奋,对人谦和,从不疾言厉色,总是使你感到他对你的信任、肯定和支持,让你敢于大胆地去工作。”

其实,袁宝华为人是怎样的,与他共事或是曾受他领导的人都有目共睹。就像朱镕基评价的那样,他的正直和谦和,让与他一起工作的人如沐春风,又在他亲切的话语中倍受鼓舞。

难怪当《袁宝华文集》出版并召开座谈会后,许多政界要员都愿意来到现场,为这场座谈会增添色彩。

曾经担任过第十届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的顾秀莲,是革命老前辈了。她的发言,不但代表了自己,还代表着和她同龄的老同志们。

在这样的老前辈眼里,袁宝华是“一位好的引路人,又是勤于学习、善于思考的好‘导师’”。“我曾和袁宝华同志共事12年之久,在工作上受他的照顾很多,他总是很有耐心,又很热心。”顾秀莲动情道。

彼时彼刻,她仿佛回到了那个和袁宝华一同工作的年代,工作上发生的一件件、一桩桩事情,都逐一浮现在她的脑海里。

“宝华同志对党忠诚、敢于担当、待人淳朴、清正廉洁,是我们学习的楷模和典范。”她强调说:“袁宝华系列著作是宝贵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我们要认真学习宝华同志的著作,学习他勤于探索、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在谈罢与袁老共事的经历后,另一位曾受到袁宝华许多帮助的人也发表了讲话,他就是时任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副书记、副主任的何立峰。

在这场会议上,何立峰同样强调了袁宝华这部著作对经济和管理方面的巨大贡献:

“袁宝华系列著作全面展现了其在社会主义经济管理、工业管理、企业管理、教育管理等领域的思想精髓,反映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艰难曲折的历史进程,对深化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规律认识,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亲切的人大老校长

1985年起,袁宝华被正式任命为中国人民大学校长,这是一个绝佳的机会,能充分展现自己的才能。

袁宝华用事实告诉那些质疑他的人,他不仅仅是一个出色的领导,还是一个亲切的教育者。

在青年时期,袁宝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此后,他便深刻意识到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个强有力的理论武器,可以强健国人的精神,让他们从麻木无知的状态中解脱出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中国人民大学恰好是自建国以后,第一批在国内设立不同层次的马克思主义专业的院校。可以说,人大的办学理念,和袁宝华的理念有多处契合。

虽然中国人民大学的马克思主义以及后来设立的一些其他文科系专业在国内处于遥遥领先的水平,但在袁宝华任职期间,他还是敏锐察觉到了暗藏在辉煌表面下的种种不足之处。

袁宝华认为,国家提出要搞现代化建设和经济改革,这和学校教学及科研活动是密不可分的。如果在大学内,教师们不结合当下的政策,还是使用老一套的方法教学,教授陈旧的知识,一定会使教学内容与国家政策以及社会需求脱节。

因此,袁宝华曾多次提出要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完善教学制度,他强调要及时吸收新的思想、新的观点、新的体系、新的方法和新的研究成果。

在一次会议里,他提出:“科研应该面向实际、针对问题、立足现实,应该注意将科研同我国当前现实的重大实际问题紧密联系,同学科建设、课程建设紧密结合起来,认真研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重大理论问题,使得科研成果能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培养质量。”

要求老师们搞创新的举动看似严格,却对国家和社会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但袁宝华自己也曾身为“老师”,他很明白教育者的苦衷,所以也分外尊重他们。

“教师是建设人类文明的工程师”,“教师是我们国家建设的功臣”,“尊师重教是天经地义的”,这样的话语,在做大学校长期间,经常被袁宝华挂在嘴边。

同时,他曾经不止一次地强调,要紧紧依靠全体师生,鼓励教工们进行民主管理,这样才能在市场经济大浪潮的冲击下牢牢把握住大学的办学之根、办学之魂。

当全国第一个教师节在1985年被确立时,袁宝华难掩自己激动的心情。他在节日当天,于校园演讲台上大声欢呼:“尊师重道,天经地义”、“应该感谢教师——国家建设的功臣!”

不止是对教师职工们关心有加,袁宝华在对待学生教育的问题时也非常严肃认真。每年人大新学年伊始,袁宝华就要举行学生座谈会。

这种会议一般请到一些新生和老生出席,让新生们谈谈对新学校的看法,让老生们谈谈暑期回家后的见闻。

袁宝华鼓励学生们畅所欲言,尽管在很多时候,学生们的看法稍显稚嫩,袁宝华也会微笑示意其继续说下去。

在袁宝华的心里,学生座谈会是一个很好的平台,它让新老学生能够毫无隔阂地进行交流,在轻松愉快的对话时间中让学生的思想得到教育,让他们的认识从低级走向高级。

同时,袁宝华总是觉得,对于和学生年纪相差不大的青年干部们,自己也应当给予充分的支持。

“要提拔年轻干部。要大胆选拔、启用有才能的年轻人,把他们放到各级领导岗位,给他们锻炼机会,使他们很快成长起来。放到岗位上,就要信任他,放手让他工作,出了事,领导承担责任。当然对青年人既要培养、使用,也要严格要求,培养青年人也包括在学术上奖掖后进。”

2017年9月28日那一天,出乎大家的意料,袁宝华出现在了第七届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奖暨第六届人文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颁奖典礼现场;那一年正好也是中国人民大学建校八十周年。

昔日的老校长已经是102岁高龄,却依然愿意前来参加这样的庆典,这对于每一个生活和工作在中国人民大学的人来说,无疑是感人至深的。

在现场的袁宝华给大家留下的是这样的印象:岁月只是在他的脸上和身体上抚出了重重的痕迹,却没能在他的心上留下印记。不管过去了多少年,他还是当初那个平易近人的老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