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三楚英豪强,扼腕叹沧桑

记得以前看元末争斗的小说和史料时,总在想这陈友谅就是瓜,难道不知道水战最重要的就是风向,诸葛亮的《借东风》他不知道?全国人民都晓得的《火烧赤壁》他不知道?

后来想想,这风向问题怕是他考虑不周,而这后面的他可能是真不知道,因为这时候的罗贯中还在张士诚那里当谋士,《三国演义》还没开始写呐。不过当时民间的杂剧传奇应该还是有这内容的,如何也不了解呢?不懂。我只是想,那老罗把这火烧赤壁写得那么精彩,这里面是不是也有陈友谅同学的一份贡献哈。

陈友谅当时是唯一可以同朱元璋一较长短的枭雄,可惜的是,在一决胜负的鄱阳湖一战,他那号称六十万的水陆军,联巨舟为阵,同朱元璋的二十万人一顿乱战后,东北不与陈郎便,被朱元璋借风势火攻,大败亏输,中箭身亡。

陈友谅,湖北沔阳人,农民起义领袖,元朝末年群雄之一。先随徐寿辉起兵,袭杀反徐寿辉的倪文俊,自称勤王,后挟徐寿辉,自立为汉王。次年,杀徐寿辉,随即登基称帝,国号汉,改元大义。1363年,率大军同朱元璋在鄱阳湖大战,大败,陈友谅也在突围时中流箭而死,年44岁。

同那些吃不饱饭或受到压迫揭竿起义的民众不同,陈友谅虽是渔家出身,家境贫寒,但却是个有文化之人,而且后来还当了个如宋江一样的小吏,比起那讨口子的朱重八,那可以说是天上地下了,他不但每天衣足饭饱,有时甚至还能收到一些孝敬呐。

徐寿辉起兵反元,他本是个卖布的出身,但利用白莲教聚众起义,但也以红巾军为号,一时也成了气候,还建国为帝,国号天完。说起他这国号名,还有点小名堂,大字上加一横,元字上加个宝盖,表示要把大元朝死死地压在下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陈友谅正是在徐寿辉派部将倪文俊攻破沔阳时,参加了进去,成为了倪文俊的手下。因为有点小文化,不久后便由于其出色的工作能力与战功积累,他很快被升为领军元帅,这与倪文俊的提携是密不可分的,所以也可以说,倪文俊是陈友谅的贵人和恩人。

倪文俊同徐寿辉反目,途穷后倪文俊逃往黄州,向陈友谅寻求帮助。准备依靠这个在自己面前鞍前马后,看上去尽职尽责,又善解人意,被自己一手提拔的心腹亲信,东山再起。

可让他没想到的是,当他一踏进为他设置的欢迎仪式,还没看清楚陈友谅亲切的笑容时,早已埋伏好的刀斧手一齐杀出。倪文俊就这样死在了他曾经最信任的部下的手中。所部被陈友谅全部接收,使陈友谅一跃成为实力最强,可以左右徐寿辉的最大势力。

这一局可以说是陈友谅完胜,也奠定了他以后地位之本,但从长远看,这可是产生了重大的信任危机,倪文俊虽然对天完来说是叛逆,但却是陈友谅的恩公。倪可以死在任何人手上,却独独不能在此时死在陈的手上。但可悲的是,这才是刚刚开始。接下来他又杀了天完国水军大将赵普胜。

赵普胜不是一般人。他可是弥勒教创始人,号称“彭祖”,事实上是天完红巾军精神领袖,彭莹玉的弟子,号称“双刀赵”,其水师势力基本控制长江安徽段。就因其不太听话而杀掉赵普胜,完全是自毁长城,只能让对手获利。

同杀倪文俊不同,倪是“背主”,赵可没有“背主”。手下又人才济济,有傅友德,丁普郎等等,可惜这些人后来都投朱元璋去了。

杀了赵普胜,等于寒了这些彭莹玉嫡传弟子们的心,更是让多年经营的水军人心浮动,战力大减,也可以想见,如果不杀赵普胜,就不会有鄱阳湖惨败。可以说,这杀赵普胜不仅亲痛仇快,自损臂膀,而且,信任危机更加深一层。

接下来,陈友谅杀了天完国皇帝徐寿辉,自立为帝,这可真是一着臭棋,因为此时的徐寿辉早就如同囚徒,陈友谅何不效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因为当时尊奉,或者名义上尊奉徐寿辉的人还不算少。比如占据陇蜀的陇蜀王明玉珍,比如在江西西部的天完太尉欧普祥等。杀了这徐寿辉后,明玉珍就自立了,欧普祥就投降朱元璋了。

陈友谅的实力在当时来说是最大的,他占据着长江上游,对朱元璋形成了很大的压力,而同时在长江下游的张士诚是个没进取心之人,所以,朱元璋便一心想先灭了陈友谅,再收拾张士诚,所以,鄱阳湖之战便不可避免地爆发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过程就不细述了,也复杂,也戏剧,同那赤壁之战如出一辙,不同的是赤壁近乎虚构,而这陈朱大战是实打实的。结果是陈友谅大败战死,从此,他所建立的所谓汉王朝退出了争天下的角逐,不久后即被朱元璋所剪灭。

朱元璋曾对陈友谅和张士诚有个评价,他说:“朕以友谅志骄、士诚器小,志骄则好生事,器小则无远图。”陈友谅和张士诚不同,陈友谅是个“狠主”。他性格强硬,多疑,善嫉恨。朱元璋说陈友谅“志骄”,眼里容不下半点沙子。倪文俊、徐寿辉,赵普胜,这些曾经对他有恩有愧的人,都死在他的刀下。他不讲忠义,不讲投桃报李,不讲友谊,不讲体恤,他的世界只有一个出路:强大,让自己变得强大。

如果用陈友谅和朱元璋相比的话,一样出身底层,一样有雄才大略,但是陈友谅没有一个领袖应该有的气度。为了一己私利,铲除前进路上的敌人,甚至是身边的朋友。

反观朱元璋,在打天下之时还是很有呢有义的,不然那郭子兴如何能将马大脚许配给他,在郭子兴被困之时,也是这朱元璋力排众议前去解救,所以,两相比较,高下立判。

有人分析说陈友谅败在杀徐寿辉而失天下信,其实这个是没道理的,远的说项羽杀怀王,大家不都还是忠心耿耿地一起打天下;近的如他同时的朱元璋,不是一样把小明王韩林儿弄死,两人半斤对八两,没有本质的区别。

但他的确是失了天下信,杀徐寿辉只是其中之一,《明史》对他有个评价叫“友谅性熊猜,好以奸术驭下”,此言精准,一个“熊猜”将其特性烘托得无以复加,他是个心中只有自己,目光短浅,是个真真儿地“成也无情,败也无情”的人。

当然,作为一个争夺天下之人,哪个都是为自己,陈友谅失败很大原因在于,他不懂得无论你的目的以及你本人是否光明正大,你都需要一面叫做光明正大为民为天下这样的旗帜,一个把自己的阴险与冷酷无情的一面肆意暴露在己方与敌方面前的人注定不会风光太久。

陈友谅的故事多多,我之所以剪去了那枝枝蔓蔓,单把他失人心,失天下信的几个重大事件理出来,虽说从表面上看,鄱阳湖一战,谁能获胜,谁就能问鼎中原。历史竟然如此云波诡谲,有着近乎相似经历的陈朱两人,割据长江中上游,占尽天时地利,强盛一时的陈友谅,竟惨败于一个半路出家的和尚朱元璋,身死魂灭,自有其深层次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