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幕低垂,夕阳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余晖铺洒在水面,星星点点,仿若天上的星子,一切都显得温暖而宁静。

突然,一户农家小院中急匆匆走出一道身影,边走还边喊:“老伴,老伴,你快着点,咱和张姐约好的时间就要到了!”

此时,另一道声音又从屋中传出:“就来了,我先把你下午练的大字儿收进屋,省的过会被风吹跑了,你又心疼。”

“好嘞,那你快点来,广场舞就要开始啦,我先去外边儿广场上找张姐她们,你可快点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随着身影的逐渐走近,一位耄耋老人进入了我们的视线。这是位看上去十分健朗的老奶奶,虽已满头白发,却也不难看出其年轻时的风华模样。她疾步走在街道上,时不时还和左邻右舍打声招呼,一看就人缘不错的样子。

如今这位老奶奶平平无奇,上世纪60年代,她可是比现在明星还要火的女知青。

下乡想法初产生

如今经济发展迅速,人民安居乐业的北京,在1941年依旧是一个正处于中日战乱的城市。而就在这一年,一位特殊的女婴就在这里诞生了,其父为其取名为“邢秀英”,小名“燕子”,希望她今后能够长成一位像她母亲一样秀外慧中,又不失活泼的女子。

由于父母两人皆是工人,邢父还是当时厂里的副厂长,都有自己的事业需要打拼,尚且年幼的小秀英就被养在老家的爷爷家中,由爷爷代为抚养照顾。

爷爷家在天津宝坻县大钟庄镇司家庄村,是一个不算富足的小村落,小秀英从小就在这里长大。她在村头的小河里摸过鱼,在隔壁邻里家撵过鸡,一直快快乐乐地度过了儿十八年的时光,直到她八岁。

八岁的小秀英到了该上学的年纪,父母将她从乡下接回城里,让她在天津铁路局职工子弟小学就读。或许是家境较为富足,没有生活带来的压力;又或许是人如其名,天资聪慧,秀英在学校的成绩极为拔尖,各科都是数一数二的,这可乐坏了邢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邢父琢磨着等秀英初中就送她去城里最好的初中上学,万不可辜负她的学习天赋。可当时从小陪伴秀英的爷爷年事已高,父母又因为养家糊口的重担而不能回家常伴爷爷身前,自小便极有主见的秀英便自己回到老家读书,顺带还可以照顾爷爷,其父母左右思量之下,同意了她的建议。就这样,年仅12岁的秀英,再次回到了农村,继续她的小学。

转眼,六年小学生涯已经结束了,秀英也凭借她优秀的成绩,考上了离家三十里远的巴庄子中学(后更名农业中学)。

在秀英读初中的这几年,她不仅学到了很多有关农业方面的知识,并且还有很多下乡到实地去动手操作的机会,这使秀英了解了很多相关知识,为她日后下乡准备了丰富的理论基础。

后正值解放之后,中国百废待兴,毛主席呼吁众多知识分子:“一切知识分子都可以到农村去,那里有广阔的空间,将大有作为!”

彼时,正在学校学习的秀英大受感触,她觉得自己也有义务为国家建设尽一份力,更何况这本也就和自己学习的有关,自己肯定为农村建设做出绵薄贡献。那时一颗想要下乡的种子就悄然在秀英心中埋下,只等时机一到,就茁壮成长。

自请下乡劳作忙

转眼到了毕业季,秀英的学生生涯也算是告一段落。初中毕业的她在当时也算是挺高的学历,在城市里找一份较为称意的工作本不是什么难事,身边的亲朋好友都建议她就留在城里,城里工作轻松、干净。可那时已经下定决心返乡的秀英又怎会因为他们的三言两语就动摇?秀英向父母道明了自己的想法,又提到了已经年迈的爷爷,邢父邢母本也都是开明之人,他们也尊重女儿自己的想法,自然而然地,秀英得以返乡。

1958年7月,满怀热情的秀英便回到了老家司家庄村。在与爷爷见面寒暄后,便立即前往村支书董德林家中,向他询问有什么可以分配给自己的任务。董德林见小姑娘白白净净,一看就没下过什么苦力就安排她去帮厨,却不想这一片好心反倒闹出了笑话。

收到任务的秀英第二天早早来到食堂,准备大显身手。但从小不说锦衣玉食,却也几乎没进过厨房的秀英也真是什么也不会。赶巧,主厨的师傅有事出了个门,让秀英看下锅里煮的粥,结果师傅刚回来就听见,秀英在叫唤:“哎呀快来人呀,锅里的粥要跑了!”师傅听了哈哈大笑,开玩笑说:“你要是给它磕个头呀,它就不跑咯!”谁知,秀英闻言竟信以为真,这下可好,四周一片笑声,止都止不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虽一开始,秀英手忙脚乱,无所适从可后来,随着时间推移,她的各方面能力也都提升了上来,不仅开办了幼儿园,解放了妇女劳动力,更是成立了有名的“妇女生产突击队”(后更名“邢燕子突击队”)。

事迹流传好榜样

最初的突击队并不受大家看好,甚至只有7个人,可秀英并没有灰心,她依旧带着另外6名妇女认真劳作。渐渐地,她的拼劲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的认可,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她的队伍。

后来时至三年自然灾害,农民日子越来越难过,秀英也丝毫未抱怨。她会在寒冷的冬天里,白天带着妇女凿穿冰面捉鱼,晚上带着他们编草帽等赚钱。令人们震惊的是她们竟然赚了3600元,这在当时可也是笔不小的收入了。这也使得她的大名在十里八村都广为人知。

后来1960年8月15日,《河北日报》在头版头条以“邢燕子大办农业”为题大肆宣扬秀英这种行为,对此进行大肆赞扬。同年9月12日,郭沫若也为邢燕子其人写下了《邢燕子传》一诗,秀英也是因此正式更名为邢燕子。不久,《中国青年报》也对其事迹进行宣扬。

随着人们的广为流传,一时间,全世界都对这位放弃城市生活,前往乡下搞劳动的女知青都极为追捧,其声名一度不输现在的一线明星。

后几十年,燕子先是在村委书记的撮合下同村的党员王学芝结为夫妻,又同时兼任了多个职位,最多时,多达16个。

时至2001年,此时的燕子已经60岁了,她也正式卸下了所有职务,回归平常老人该有的生活,没事跳跳广场舞,下下棋练练字。当然,她也并没有忘却初心,仍旧为祖国的建设尽着自己的一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