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孙子兵法》有云:“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只有因敌人变化而变化,才可以得到最后的胜利。明代文学家冯梦龙,著有一本处世奇书《智囊》,在“兵智”篇中,也阐明了这个道理。为将用兵最重要的就是拥有智慧,可根据不同的形势,做出不同的反应策略。《智囊》还因此举个了例子,说在隋朝末年,军阀王世充大战同行李密,他事先抓到一个和李密长相相近的人,等到两军交战之时,王世充将这个人压到阵前,大喊李密已经被抓获。李密的兵士们听闻老大被抓,都开始慌了神,一时间军心大乱,被王世充抓住机会一举击溃。《智囊》盛赞了王世充的机智,事实上王世充是隋朝末期,最顶尖的军阀之一,他说的发家之路非常精彩,结局更是让人不胜唏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镇压农民起义起家于江南

提起王世充大家能想到的,就是他割据中原,在洛阳建立过郑政权,后来又在郑与唐、夏的争斗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其实王世充是在江南起家,后来才向着中原发展的势力。王世充早年因为才智,得以任职江都丞,跟随隋炀帝巡视江都。大业九年天下农民军争相起义,江左地区的农民军,对隋炀帝的威胁最大,在此期间王世充屡建战功,率领一万兵力,打败了盘踞在江左的刘元进和朱燮。又在大业十二年斩了拥兵十余万的格谦,靠着赫赫战功获取了隋炀帝的信任。在当时李密领导的瓦岗寨军,成为中原地区最大的势力,以重兵包围隋朝第二政治中心东都洛阳。隋炀帝遂委任王世充,为中原会战隋朝军队的总统帅,出兵征讨李密,《智囊》中所讲的故事,也正是发生在此时。

杨桐欲联手李密共讨宇文化及

武德元年隋炀帝被弑,李渊父子在长安建立唐朝。越王杨侗在洛阳为帝,改年,手握重兵的王世充,在此时成为这个小朝廷中,实际上的掌权人。然而王世充与朝内的文官,元文都、卢楚之间进行了一场争斗。自从江都之乱爆发后,东都周围形成了三股势力,除了李密的瓦岗军,和王世充一派的势力之外,还有宇文化及的部队。文官盖琮建议杨侗,与李密合作共伐宇文化及,这个建议受到内史令元文都与卢楚的支持,他们想要让李密和宇文化及打个两败俱伤。李密在当时面临的形势非常严峻,一边弑君者宇文化及对自己不依不饶,一边是王世充的军队虎视眈眈。恰好杨侗的使者,带来了合作的消息,李密喜出望外,接受了杨桐所封的官爵,答应共讨伐宇文化及。

皇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王世充忌惮李密威胁自己的统治地位

宇文化及成了最危险的一方,杨桐朝廷掌握住三方斗争的主动权,但是这件事引发了东都之内的一场大变乱。因为王世充反对与老对头李密合作,他大骂元文都与卢楚愚蠢,言语之间对二人带着深深的不屑。元文都与卢楚知道,自己与王世充之间的争夺不可避免,所以决定先下手为强,欲将王世充诱杀。然而了机密,元文都与卢楚被王世充反杀。其实这场变乱的实际原因,是因为王世充害怕李密入朝,是王世充与李密之间斗争的延续,他曾经与李密交战多时,曾在李密手下吃过数次败仗,虽然曾计打败过李密,但他知道李密的厉害之处。如果李密接受杨桐的条件,被封为太尉、尚书令,带领自己的瓦岗军入朝,将会对自己产生重大威胁,到时候自己在朝堂上,不会是李密的对手,所以他必须干掉元文都与卢楚,来保住自己的地位。

走露

李密缺乏战略眼光白白葬送良机

武德元年九月,王世充迎来了自己的全盛时期,甚至一度独霸中原。首先他打败了李密的瓦岗军,洛阳被李密围困,城中物价飞涨,粮食问题亟待解决,否则王世充定保不住洛阳。李密本来应该利用这个围困战术,和王世充打消耗战将其慢慢拖垮。然而缺乏战略眼光的李密,并没有采取正确的战略。他刚刚打败宇文化及,滋长了一定的骄傲情绪,各部下也是争相请战,不过瓦岗军在与宇文化及的争斗中,遭受巨大的损失无力再战,本该进行修整再做打算。但是李密在这样的形势下,却轻易与王世充发动了决战,结果毫无意外地吞下苦果,导致李密向西投降了唐朝,王世充得以独霸中原。

篡位为帝成为独霸中原之人

随着瓦岗军的溃败,王世充在小朝廷内,上升为最高统治者。暂时解决外患之后,他将目光投向内部,当时有很多隋朝旧将称王为帝,再举着杨隋的大旗也没有了意义,杨桐对王世充也失去了价值。何况王世充也想效仿,尝尝九五之尊的滋味,所以他为了实现自己的野心,拜杨桐为相国,自己登上帝位,正式建立了郑政权,王世充的政治巅峰期随之来临。当时王世充的疆域非常辽阔,整个河南都被他收入囊中。其他称王为帝的人,均在偏远地区,无力问鼎中原,全天下能影响王世充的人,只有建立夏政权的窦建德,与李渊父子而已。

王世充的强敌们都无暇顾及自己

王世充的地盘和窦建德势力范围接壤,虽然二人之间有着矛盾,但也算是相安无事。而且窦建德在武德元年到二年,在忙着三件事,第一吞并盘踞在深泽、冀州之间的魏刀儿,第二是攻击占据幽州的罗艺,以解除南进的后顾之忧,第三是于北上的宇文化及相周旋。综合局势来看,窦建德在河北建立的夏政权,无力南征无法扩张自己的势力。而且李渊、李世民父子,在长安建立唐政权之后,当务之急就是建立起稳固的大后方,再消灭来自东面的敌人,为争夺天下扫除障碍。为此李世民将全部的力量,去对付自称西秦霸王、占据陇西的薛举,和占据河右的大凉王李轨,显然也是暂时不会东顾。所以王世充趁机在中原,达到了极盛的局面,他在中原的影响力,与这些外在条件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李世民挥师东进促成郑夏联盟

武德元年唐政权平定了陇西与河右,为了扩张势力李世民带大军东征,唐政权与郑政权,展开了全面的正面冲突。当时窦建德远在河北,其实与唐、郑并没有太多接触,然而随着李世民东进河南,也对窦建德产生了隐患,于是王世充与窦建德,在武德三年决定联合抗唐。当时唐有关内,夏有河北,郑有河南,此三足鼎立的局面,唐首先要收拾的就是郑,所以夏和唐有着很大的战略缓冲空间。唐有着关陇地区的大后方,而王世充始终处于围困之中,无法解决粮草问题,显然处于弱势地位。而且当时的郑政权,管辖下的地方州县,出现了大批投降唐军的现象。危急存亡之秋郑政权内部人人打着小算盘,王世充面对这个大难题,他的出路又在哪里呢?唯有联合窦建德,合力抗击唐军才有一线生机。于是他在武德三年,遣使于夏,正式请求窦建德发兵救援东都。

唇亡齿寒窦建德发兵救援洛阳

面对王世充的求救,夏政权中书舍人刘彬,分析局势对窦建德进言,说唐军强大郑军势弱,王世充一定挡不住唐军的攻势,若唐军拿下了中原,那么下一个收拾的就是夏,唇亡齿寒的道理就是如此。所以不如放下往日间隙,发兵救援王世充,先打退了唐军再说,然后静观其变,如果王世充可以缓过来,趁着唐军新败,两国一起进攻,则天下可取。窦建德觉得言之有理,立即派遣使者来到洛阳,与王世充建立起同盟。从刘彬的建议可以看出,随着唐军的东进,不仅对王世充产生切实的威胁,对于窦建德来说也是个心腹大患。虽然窦建德与王世充只是“塑料”结盟,二人心怀鬼胎同床异梦,但这个同盟总算建立起来了,窦建德在武德四年发大军支援洛阳,开始联郑抗唐的道路。

窦建德被灭王世充不攻自破

不过当时唐军强大,夏与郑都没有把握,在短时间内击败唐军,夏军军士们产生了动摇情绪。唐军看出窦建德来势汹汹,又唯恐他人“偷家”的心理,不过自身也不好过,远在关中的李渊也在催促李世民收兵。李世民认为王世充上下离德,迟早坚持不住,如果窦建德被攻灭,那么王世充定是不攻自破。所以他决定在河南虎牢,对窦建德展开大决战,拿下窦建德对王世充瓮中捉鳖,把王世充消耗死,胜利就可以唾手可得。大决战过后,窦建德兵败被俘,王世充也知道自己大势已去,没有翻身的机会了,就在武德四年主动投降了唐政权。王世充自从篡位历时三年,屁股还没在皇位上坐热就亡了国。

尾声

关于王世充失败的原因,固然牵扯着李渊、李世民等,复杂的外在影响因素,还有军事上的大问题得不到解决,在郑国内部也有着重要的政治原因。在隋末天下并起的乱世中,王世充占据中原,为何这么快就被灭了呢?这也有他的性格原因,《隋书》记载王世充“沉猜多诡诈......性矫伪”,连他的部下们都知道,王世充性格狡诈虚伪擅于猜忌,在这样的性格支配下,他不可能以诚待人,无法团结住正人君子,所以在皇泰帝的小朝廷中,那些刚毅的文官,都是与王世充势不两立。正人君子对王世充敬而远之,他能网罗的都是令人不齿的小人,加上王世充不擅于处理繁琐的政务,懒得听朝臣们的报告和建议,也让部下们离心离德。在这样的无能的君主领导下,东都难免陷于困难模式,强邻环伺局势之下,自然很难长期生存下去了。

群强

【参考资料:《智囊》,《旧唐书》,《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