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9日晚间,一份命名为“待救援人员信息”的汇总文档在网络传播,刷屏朋友圈。从最初的“被困酒店”“被困地铁”“被困屋顶”,到“救援队到了”“已成功救援”……越来越多关于河南洪灾的求助信息和救援力量一起涌入这份文档。短短24小时之内,这份文档已有250多万次访问量,创下了产品单个文档的访问量纪录,这份文档也因此被网友称作“救命文档”。 截至7月22日中午,这份“待救援人员信息”文档已统计了数千条救援信息,子表格下出现求助信息、避险地点、医疗信息、心理疏导、河南加油等不同的分类,并且仍在不断新增。 7月22日中午,南都记者联系上救援文档号召者大勇(化名)。其表示,该份文档最初在7月20日晚上由30多位互不相识的年轻人发起创建,随后队伍不断壮大,目前已招募了数百名线上志愿者参与信息汇总,线下救援的联系过程也已经成熟。 “其实我们只是参与了最开始的发起环节,后面是靠集体的力量才有那么大的效果,来自全国各地、互不相识的志愿者主动参与进来,只能说这个时代特别好”,另一位参与救援信息汇总的成员小新(化名)向南都记者表示,“充分体会到了那句话,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因为我本身是河南人,看到来自广东、河北等全国各地的网友挺身而出帮助河南,体会特别深刻。”

以下内容整理自南都记者对话救援文档发起者大勇及其成员小新

南都:怎么创建的这样一份“救命文档”?

大勇:7月20日晚上看到网上关于河南洪灾的信息,有人在群里号召了一句,说“兄弟们我们要不要支援一下,然后我们就互相加微信开始做了起来。其他参与者都是大学生,我有过武汉疫情救援经验,因此做一些指导。

一开始我们只是想根据我们收集的信息,力所能及地帮助点人。最先做的是Excel文档,后来求助信息太多了,大家觉得光靠我们自己的力量统计不太科学,后面尝试使用可以开放编辑权限的腾讯文档,晚上8点多有位同学正式创建了文档,命名为《待救援人员信息》。然后我们就开始挨个打电话核实信息,更新进文档。

我刚刚电话又停机了,这两天差不多停了五六次机,都是在打电话核实,很多同学熬了通宵,现在在补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南都:你们团队之间是怎么分工的?

大勇:我们收到信息之后会做核实,以及分级,分辨它的应急程度,救助必要程度,接着会联系救援队开展救援。目前,有一位小伙伴主要是做线下联系救援队,其他小伙伴有的负责招募线上联系,有的负责核实求救信息,以及文档维护等。

小新:除了我们最初发起的几位成员之外,现在线上的志愿者团队已经扩大到五六百人了,大家的热情都很高,不问姓名,也不问来自哪,进群就直接开始干活。由于文档权限是开放的,现在参与修改过文档的人数,我们在后台看到已经有30多万了

南都:收到的第一条救援信息是什么?

大勇:7月20号的晚上11:00左右,我们开始第一次线下联系救援队。

当时我们核实到的一个信息是50多个人被困在公交车上面移动不了,因为外面的水深超过了公交车里面的水深。

我们马上联系到蓝天救援队,但是蓝天救援队一时过不去,这是我打的第一个电话感觉有点受挫,然后我接着联系当地的街道办以及消防队的救援,后面打了很多个电话,最后我也不知道是哪个救援队过去成功把人救了出来。

南都:收的求助信息都能妥善解决吗?

大勇:我们也保证不了妥善解决,只能说看到信息的大部分已经是解决掉了。同时还有新的信息在跟进。刚刚我挂断你电话的时候,是一个河南省新乡市的产妇,联系不上救护车,给我们打了电话,通讯也是断断续续的,我们已经联系到相关的救援队去跟进。

现在整个救援体制已经很完善了,我们主要在做病患、孕妇等这类应急信息的处理,紧急联系救援队。

南都:现在救援过程还算顺畅吗?

大勇:目前整个流程很顺畅了,有人线上筛选核实信息,有人线下联系救援队前去救援。最大的问题是灾区很多地方通讯受阻,或者手机没电,我们联系不上当地的求助者。

南都:参与救助的过程中有什么经验可以分享?

大勇:第一,大家不要慌乱,不要盲目地转发信息,不要在朋友圈乱发消息,搞得人心惶惶,要相信会有组织出来解决这个事情。第二,救援工作需要大家有组织地去开展,很重要的一点是保证信息的透明化,但现在又涉及信息安全的问题,希望以后能有相关部门来解决这一问题。

南都:你们创建的这份“待救援人员信息”被称为“救命文档”,感受是什么?

小新:其实我们只是参与了最开始的发起环节,后面是靠集体的力量才有那么大的效果,来自全国各地、互不相识的志愿者主动参与进来,只能说这个时代特别好,充分体会到了那句话,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大勇:最后自己有一些小感触,就是从武汉疫情,到这一次河南洪灾,以及我之前参加过一些其他救灾的过程中,我越来越能体会到我们国家的强大,我们的年轻一代都愿意站出来为社会贡献出自己的力量。比如这次救援工作招募了几百上千人的线上志愿者团队,基本上都是大学生、年轻人,我们互相并不认识,只是在群里沟通,但大家都很积极,愿意为这个社会出一份力。

采写:南都记者 马宁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