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在生活之中,你有没有过这样的感觉,自己好像走到哪里都融入不了集体,与谁相处都自己都像个外人一样,而在一群同学或是同事聊天的时候,自己总是插不上话。

每次遇到困难的时候都觉得自己应付不来,怀疑自己的能力不足,从来不主动参加任何社交活动,并且特别在意身边人的评价。如果你时常都有这样的感觉,那么你很有可能有“自卑情结”。

“自卑情结(Inferiority Complex)”这个概念最早是由个体心理学的领军人物阿德勒(Adele)提出的,指的是一部分人在面临那些从来都没有经历过的问题时,会认为自己根本没有能力去应对和解决这个问题,这是一种强烈的对自己的不信任感和无助感,这就是我们所谓的“自卑情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这种“自卑情结”并不少见,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而且阿德勒也认为,每个人都有能力去不断地超越自己,克服这种负面的心理情结,最终实现自我完善。

那么,具体而言,“自卑情结”到底是怎么产生的呢?心理学家给出了明确的答案,下面这三个因素是导致人们产生“自卑情结”的主要因素。

第一、成长经历

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精神分析流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指出,个体如果在童年时期经历过一些不愉快的事件,就会导致其在以后的性格形成。

例如,如果个体在年少的时候在学校经历过霸凌事件,或是因为自己的学习成绩不好经常被老师批评和指责等等,以上这些经历都会给个体的心中留下阴影,导致其即使已经成年,但还是对自己的能力持否认态度。

第二、父母的教育方式

权威性的父母通常对于孩子有很高的掌控欲,他们希望孩子做的每一件事都要通过自己的同意,并且,他们与孩子说话的态度大多数时候都是命令的态度。

在这种家庭环境之中成长起来的孩子,通常都缺乏足够的独立自主能力,凡事都由父母帮他们做决定,缺乏对自己人生的掌控感,这样的孩子在长大之后,很容易形成懦弱、自卑的性格特征。

第三、自我认知

对于那些极度自卑的人来讲,他们在生活中会习惯性地否定自己,这类人总是觉得自己比不上别人。这种不正确的认知偏差,会导致他们在面对困难的时候,第一个反应就是逃避,像沙漠上的鸵鸟一样,把自己的脑袋埋进沙子里。

这样只会使他们的内心越来越自卑,不愿意面对生活中的困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人与人的相处方面,极度自卑的人也是总喜欢逃避,他们喜欢躲在自己的世界之中,沉浸在自己的思维之中。

他们对于自己缺乏肯定,所以,他们在与人的相处之中,甚至害怕与别人的眼神接触,行为举止也会表现得非常腼腆,唯唯诺诺,可以这么说,自卑的人都是严重的社交恐惧症患者,所以,到最后他们只能自己与自己为伴,过着独来独往的生活。

那么,在生活之中我们又该如何让自己走出自卑的阴影,成为一个“死不要脸”的人呢?

结合临床心理学的实验和大量相关研究结果表明,以下两种方式有利于个体性格层面的突破,例如从自卑到自信。

第一步,“自我暴露疗法”,这种方法是临床心理学之中治疗社交恐惧症的有效方法。

其治疗目的就是为了让个体认识到自己的恐惧并不是真实存在的,而是一种自我虚拟的,是一种假象。换言之,就是在个体恐惧的情况之下,“逼”自己一把,强迫自己面对自己的恐惧,然后就会发现之前自己恐惧的那些东西其实并不可怕。

第二部,“自我暗示疗法”,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也能够有效地治疗“自卑情结”,自卑的人通常过于在意外界的评价与看法,这种软弱的心态会束缚他们的言行举止,会使他们的行为变得腼腆、懦弱。

如果想要让自己的脸皮变得厚一点,那么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通过积极的自我暗示对自己进行鼓励。

多给自己一些语言上的肯定,默默地告诉自己“你很棒”、“不要过于在意他人的眼光”,只有能够按照自己的真实想法做事,你才能真正地走出自卑,走向自信。

- The End -
作者 | 汤靡达
编辑 | 一粒米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Ricoeur, P. (1966). Freedom and nature: The voluntary and the involuntary, trans. Erazim Kohak. Evanston: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