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童彤
  
  近日,首批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名单出炉,来自商务部的消息显示,经国务院批准,上海、北京、广州、天津、重庆入围,将率先开展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
  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概念,最早可追溯至2016年。彼时,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扩大旅游文化体育健康养老教育培训等领域消费的意见》提出,“积极培育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随后,历经近3年时间筹备,终于在2019年明确了“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概念和推进进程。2019年初,商务部提出,开展“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试点,各城市迅速响应。同年10月,商务部等14部门印发《关于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指导意见》,明确了具体工作目标和重点任务,并对“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定义作出界定:是现代国际化大都市的核心功能之一,是消费资源的集聚地,更是一国乃至全球消费市场的制高点,具有很强的消费引领和带动作用。
  彼时,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成都、天津、武汉、厦门、青岛、大连、哈尔滨等十余个大城市都提出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目标。如今,随着首批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名单出炉,未来引领和带动消费又将多出若干战略支点,提升消费和助力内需崛起堪称具备重要意义。
  2020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过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消费市场。今年上半年,消费继续维持稳增势头,成为自疫情以来支撑经济企稳回暖的重要积极因素。数据显示,2021年上半年,随着国民经济稳定恢复,消费市场持续复苏。由于同期基数较低,市场销售大幅反弹,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23%,比2019年同期增长9%,两年平均增长4.4%。
  不难预计,“十四五”期间,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和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随着国家内需战略的实施和新发展格局的构建,消费势头仍将维持快增,可期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亦将不断攀升。由此直接带来的结果是:消费在经济增长中的基础性作用必将日益显现。
  实际上,观察一个地区的消费力,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堪称关键。或许,这也是首批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名单纳入上海、北京、广州、天津、重庆的原因之一。数据显示,2020年,上海、北京、重庆、广州分列当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前四名。而天津具备的国际商品贸易港和海空两港国际集散中心的特殊地位,必然会赋予其在汽车、冻品、粮油等大宗进口商品方面助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
  显然,对于扩大消费和激活内需而言,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培育必将融入国家内需战略的重要组成,成为进一步助力内需崛起的有力抓手。中国人民大学发展中国家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彭刚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消费之于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且随着我国寻求高质量发展的步伐加快,加快培育消费新动力不仅要从体制机制着手,也要从具体可见的领域发力,除了消费领域如健康、旅游消费等,依托具体区域和城市,打造对接和提升消费需求的有形载体,同样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