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每当清明、七月半、春节等节日,会给故去的亲人烧纸钱。有些人去扫墓、看望故去人的墓碑时也会以烧纸钱的方式,寄托哀思,并且向故人讲述自己的心事,祈求故人能够保佑他心愿达成。

但为什么中国会有这样的传统习俗呢?人死后为何要烧纸?流传几千年的文化,难道真的只是迷信吗?这其实是有故事渊源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为什么要“烧纸”

中国人传统习俗中的烧纸,其中烧的纸不是简简单单的纸,而是阴间的一种货币。

人们在扫墓祭祖时,会一边烧纸一边念叨故人来“取钱”,并且在烧纸过程中如果有风将纸的灰烬吹起,飘浮于空中,会被认为是故人听到了声音,真的来“取钱”了。

这些说法和行为,在一般人看来好像有点恐怖,但由于当事人与故人熟悉的关系,并不觉得有什么问题。

烧钱在这里等同于给故人送钱。中国人相信人有轮回,死去的亲人仍然生活在另一个世界,在那个世界里想要让故去的亲人们过得好一点,就要时不时的给他们烧纸钱过去,让故人们能够有钱过上更滋润的生活。

除了纸钱,人们还会烧金元宝、纸飞机、纸汽车、纸花轿、纸房子等等,烧掉这些东西能够让故人在那边拥有汽车、房子、钱财等,也就是烧什么故人就能拥有什么。

但这样大规模的烧纸钱污染环境,容易引发火灾,因此在城市公墓里对烧纸行为是半开放状态,农村则稍微宽松一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烧纸”的典故

烧纸肯定与纸脱离不了关系,所以最早也就要追溯到蔡伦身上。蔡伦发明了造纸术,但他没有将烧纸变成一种习俗,这件事与他的哥哥蔡莫有关。

传说蔡伦因为造纸术名利双收,蔡伦的嫂子见小叔子发财了非常眼红,想着让丈夫蔡莫也学会造纸术,然后赚大钱。

可惜蔡莫没有学到造纸术的精髓,造出来的纸又粗又黑,根本卖不出去。妻子见状非常生气,一次争吵中突然倒地而亡。

蔡莫很悲痛,就是因为这些粗糙的纸让妻子如此生气,急火攻心而去世。于是他在妻子的棺材旁边将这些纸一张一张的烧掉,以解自己心中的愤怒和悲伤。

但没想到棺材内传来了敲击声,乡亲们打开棺材盖一看,蔡莫的妻子坐起来,嘴上一直重复一句话:“阳间有钱通四海,阴间用纸做买卖。不是丈夫把纸烧,谁还肯放我回来。”

乡亲们看到她复活过来非常震惊,并且听她的意思,是因为丈夫烧了纸钱给她,让她能够在阴间有钱打点小鬼们,才逃脱了阴间回到了人间。

乡亲们对她的说法将信将疑,但蔡莫的妻子打那以后逢人就说起此事,说得多了,这件事越传越神乎,于是也便有越来越多人相信和接受烧纸的事情。

其后,蔡莫造的粗糙的纸终于卖出去了,并且也赚了很多钱,他也没有责怪妻子装死的事情。从那以后,烧纸给故人也就慢慢成为了一种习俗,是人们希望阴间的亲人能够过得更好的一种寄托。

“烧纸”的真正含义

从上面的故事可以看出来,这种纸其实是可以通过“烧”的方式在人间和阴间流动的货币,人们将对故去亲人的思念、爱意等通过烧纸的方式传达出去,也通过烧纸祭奠行为,来记起故人的点点滴滴,分享在人间的喜怒哀乐,希望故人能够保佑他们在人间过得更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是一种人们寄托哀思和心情的方式,如果故去的人没有人来扫墓祭奠,没有人给他烧纸,表明他在人间没有人再记得,这是一种社会性死亡,这里需要讲一下“死亡”的三层含义。

我们常说的死亡,是生物学意义上的身体死亡,是指人的生理机能停止运转,生命终止,是生存的反面。

美国有一项令人震惊的研究发现,当人的心脏停止跳动时,大脑却还能运转,并且能够产生“自己已经死亡”的意识。对于生物学意义上的死亡定义,仍然由于研究的突破而不断重新被定义。

第二种死亡是灵魂死亡,当去世的人身体被焚毁或下葬后,灵魂也就没有可以寄托的肉体,因此灵魂便无处安放,只能四处游荡。

第三种死亡是指社会性死亡,也就是去世的人在这个世界上彻底被遗忘和不被记起,没有人再祭奠故人、再给故人烧纸扫墓,那么这个故人也就社会性死亡了。

社会性死亡可以说是人在世界上彻彻底底的死亡,从此再无这个人与世界相联系的痕迹。

烧纸则是抵抗社会性死亡的一种方式,它提醒人们要在重要的节假日抽空记起故去的人,记起他曾经做过的事情、做过的贡献,还在影响着人们的一些精神和观念。

只要这种祭奠故人的习俗没有淘汰,那些故去人的精神将继续在这个世界发光发热延续下去。

小结:

烧纸行为是一种习俗,它是人们心理的反射。有些人通过给菩萨、佛祖、故去亲人烧纸来祈求得到庇护,祈求愿望能够得到实现,这的确是一种迷信行为,是人的侥幸心理在作祟。

但也有人通过烧纸来寄托内心的思念之情,通过怀念故人,倾诉内心来获得一种力量,更好的活在世上;也通过这样的习俗来记住故人留下的精神,进一步激励活着的人解决困难,创造新生活。因此它有着积极意义。

正是那些故去的人的努力,才造就了今天的中国,他们虽然已经离去,但其精神永远值得发扬下去,因此需要通过祭奠行为,让我们感恩过去,感恩现在拥有的一切,并延续故人的精神继续创造更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