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成焕还在,该多好啊!

1955年9月,人民解放军全军授衔典礼在北京举行。毛主席、周总理分别为元帅、将军们授衔。自1927年8月1日起,已经过去了二十八年之久了,解放军的正规化进程,正在稳步前进。在这年,全军正式实行军衔制,战功赫赫的革命元勋们,纷纷获得了军衔。

周总理亲自为陈赓授大将军衔,这对在黄埔军校时期即并肩作战的革命元勋,回忆前尘旧事,不胜唏嘘。陈赓举目望去,王近山、徐深吉、李成芳、陈康、周希汉等五位中将,全部是自己一手带出来的,心中倍感欣慰。

突然,他想到了一个人,一个自己曾经最看重的部下,想到这个人,他鼻子一酸,落下了眼泪:如果成焕还在,该多好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叶成焕,前八路军386旅772团团长,陈赓旅长最得力的部下,他有勇有谋,能力出众,如果他还在世,现在应当是开国上将了。

叶成焕,河南新县郭家河乡吴河村人,1929年参加革命,同年入党,1930年被中央派往鄂豫皖根据地,担任连指导员。1931年,因为顾顺章的变节,上海的党组织遭到了严重破坏,在中央的安排下,陈赓摆脱一直盯梢他的钱大钧,顺利抵达鄂豫皖苏区。

在这里,陈赓与叶成焕相识。陈赓幽默风趣,喜欢开玩笑,从黄埔军校开始,就是大家的开心果。在延安时,他曾经在毛主席开会时,偷偷拿走毛主席的杯子,将杯子中的水一饮而尽,等到毛主席讲得口干舌燥时,举杯喝水,却发现杯子是空的,引得大家哈哈大笑,行军打仗的疲惫,顿时一扫而光。

在二野解放大西南时,陈赓还曾偷偷潜入邓政委的办公室,将邓政委的好酒偷偷拿走,邓政委无可奈何之下,只能苦笑道:你这个陈赓啊,真是拿你没办法。

拥有如此开朗活泼的性格的陈赓,无论走到哪里,都非常受欢迎,与同志们的关系非常融洽。他在鄂豫皖苏区仅仅待了不到两年时间,即博得了鄂豫皖自上而下的一片喜爱,就连张国焘,都对陈赓十分重用,仅仅一年多时间,他就从团长做到了红四方面军的参谋长。

在红四方面军,有几位年轻的基层指战员受到了陈赓的注意,他们是叶成焕、王近山、周希汉、陈康、徐深吉、李成芳。这几位年轻人有的与陈赓并不在一个军,但在鄂豫皖苏区三次反围剿中的协同作战,还是让陈赓对他们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尤其是叶成焕,陈赓对其格外赞赏:“成焕天生就是做将军的料!”

1932年10月,蒋介石调集30万大军,发动了对鄂豫皖根据地的第四次“围剿”,在胡山寨战斗中,陈赓右腿中弹,他带伤坚持指挥,最终却无力挽救败局。由于张国焘的错误指挥,鄂豫皖第四次反围剿宣告失败,红四方面军主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

队伍行进到豫南时,陈赓腿部伤势恶化,已经无法再坚持了。此时,他想到了一位老熟人:牛惠霖。牛惠霖,上海著名骨科大夫,在南昌起义部队南下的会昌战斗中,陈赓左腿负伤,一度有失去左腿的危险,幸亏牛惠霖大夫医术精湛,成功挽回了陈赓的腿。

此次右腿负伤,看来还得求助这位老熟人了。陈赓告别了大部队,再次前往牛惠霖治伤。临行前,陈赓望着自己的战友,望着周希汉、叶成焕等几位前途无量的年轻人,眼神中充满了不舍。同志们,等我治好自己的腿伤,会再次与大家并肩战斗的!

陈赓想不到的是,等到大家再一次并肩作战,已经是五年之后的事情了。陈赓到上海治好腿伤后,继续留在上海从事地下工作,却于次年不幸被特务逮捕。1933年5月,陈赓被押往南京,被关进了大牢。

幸运的是,陈赓再次成功脱险,从狱中逃出生天。关于陈赓这次脱险的经过,按照《陈赓大将》等影视作品的描述,陈赓是利用金蝉脱壳之计,借看戏的机会,在妻子王根英的帮助下成功脱身的。但是,真实的历史中其实不是这样的。

真实的历史中,陈赓是乘看守松懈之机,直接走出监狱的。那么看守们为何会松懈呢?我们知道,陈赓在东征时曾经救过蒋介石的命,是不是蒋介石念旧情放他一马呢?也许有这方面的原因,但这绝对不是主因,老蒋如果念旧情,就不会把他押来南京了。

其实老蒋是迫于各界压力,不得不网开一面的。陈赓被捕后,多位黄埔同学向老蒋求情,社会各界的舆论,也给了老蒋很大的压力,尤其是来自宋庆龄的压力。宋庆龄多次指责老蒋要杀陈赓是忘恩负义,还亲自前往狱中看望陈赓,给老蒋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迫于这些压力,老蒋才网开一面,放松了守备力量,陈赓遂得以脱身。脱险后,陈赓来到中央苏区,担任彭杨步兵学校的校长,长征开始后,又担任干部团团长。

贵为红四方面军参谋长,陈赓在中央红军却只能做团长,这很可能与他被捕的一段经历有关。陈赓担任彭杨步兵学校校长时,曾经遭到审查,要他详细说明被捕后脱身的经过,后来在周总理的亲证下,才摆脱困境。

干部团隶属于中央纵队,主要职责是护卫中央的安全,但在长征后期,从土城战役开始,干部团多次参加战斗,甚至一度做起了前锋部队,结果在直罗镇战斗中,陈赓再次负伤。

这已经是陈赓第三次负伤了,第一次,他在会昌战斗中伤了左腿;第二次,他在胡家寨战斗中伤了右腿,这一次,伤的是左手拇指。拇指受伤未不影响陈赓在战场上的指挥,他轻伤不下火线,坚持指挥战斗,直至战斗最终胜利。长征结束后,陈赓升为红一师师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随后,陈赓参加了东征、西征的战斗,1937年调到隶属于西路军援军的红31军,国共合作协议达成后,红31军改编为八路军129师386旅,陈赓担任旅长。

在31军,陈赓与徐深吉、周希汉、叶成焕、王近山等几位老战友重逢,不胜唏嘘,当年的年轻人,如今都已经是独当一面的将领了。386旅成立后,陈赓率叶成焕、王近山等人南征北战,在长生口战斗、七亘村战斗、响堂铺战斗、长乐村战斗中屡次击败日军,使得386旅成为名震天下的“天下第一旅”。

在长乐村战斗中,386旅与115师344旅协同作战,歼敌2200余人,粉碎了敌人“九路围攻”的企图。战斗中,772团团长叶成焕、王近山率部奋勇杀敌,双双中弹,叶成焕伤重不治牺牲,王近山大难不死,在日后成为开国中将。

陈赓从抗日战争时期即长期独当一面,做过386旅旅长、太岳军区司令员等职务。到了解放战争时期,太岳纵队从闻夏战役开始,一路打到大西南,战史在军史上单列。陈赓,也凭借这些赫赫战功,获授大将军衔。

而陈赓带出来的王近山、周希汉、徐深吉、李成芳、陈康五位部下,全部获授中将军衔,只有叶成焕,将自己的热血洒在了长乐村,洒在了抗日战争上。授衔仪式结束后,陈赓不胜唏嘘,眼中泛泪,追忆自己的战友叶成焕。下面我来简单介绍下陈赓带出来的这六位名将吧。

叶成焕,河南新县郭家河乡吴河村人,出生于1914年。1929年,年仅15岁的叶成焕参加革命,于次年进入鄂豫皖苏区,担任连指导员。在红四方面军中,叶成焕既做过团长、师长,又做过团政委、师政委,是一位难得的军政兼优的优秀将领。他作战有勇有谋,又有出色的组织才能,年仅21岁就做到了师长。

1936年9月,红31军93师政委叶成焕,与其他两位师长一起给中央先遣队写信,表达了对中央的支持,此后,红31军便归中央纵队直接指挥,1937年,陈赓调任31军,与老战友叶成焕、徐深吉等人再次并肩战斗,此时距离陈赓上次离开红四方面军,已经过去了整整五年。五年时间,当年的弱冠少年叶成焕,已经是指挥千军万马的高级将领了。

抗日战争中,叶成焕担任772团团长,参加了长生口、神头岭、响堂铺等战斗,力助386旅大破日军。1938年四月的长乐村战斗中,叶成焕壮烈牺牲,年仅24岁。

叶成焕是陈赓最为看重的将领,他的军事天赋、组织能力都非常出色,前途一片大好,是绝对的将军之才。他的牺牲,令陈赓悲痛不已,洒下了英雄泪。刘伯承听说叶成焕受伤后,一路疾行前往探望,他将叶成焕抱在怀里,泪水滴在了叶成焕的脸颊上。

朱老总听说叶成焕牺牲后,亲自赶往386旅,向叶成焕的遗体告别。叶成焕智勇兼备,深受各级领导的喜欢,他如果不牺牲的话,在军队中的前途将不可限量。可惜了一位虎将,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徐深吉,湖北省黄安县(今湖北红安)人,出生于1910年,年仅17岁即作为农民自卫队队员参加了黄麻起义,1930年正式参加鄂豫皖红军。徐深吉是一员勇将,骁勇善战,所向无敌,一路升迁做到了31军91师师长。1939年9月,徐深吉与叶成焕一起写信给中央先遣队,表达对中央的支持。

31军改编为386旅后,徐深吉与叶成焕分别担任771团、772团团长。徐深吉参加过长生口、响堂铺、长乐村、晋东南反九路围攻等战斗,作风勇猛顽强,深受陈赓旅长和刘伯承师长的欣赏。129师成立独立旅时,徐深吉荣升旅长。

解放战争时期,徐深吉主要从事军事教育工作,逐渐远离一线指战员的岗位。长期的征战,徐深吉又喜欢冲锋陷阵,他的身体损耗很大,到了解放战争时期,他的身体已经不允许继续在一线拼杀了。

从1948年起,徐深吉离开军队,住院休养,1955年,徐深吉获授中将军衔。徐深吉的资历比周希汉、王近山等人都要高一些,作为红31军三位师长之一、386旅最早的两位团长之一,他的身体如果一直保持健康的话,很可能获授上将军衔。

周希汉,湖北麻城顺河镇人,出生于1913年。少年时期,周希汉就参加了麻城的农民义勇军,1927年,年仅14岁的周希汉参加黄麻起义,1928年正式加入红军,同年入党。

周希汉不仅擅长指挥打仗,而且擅长发动群众,这主要得益于他在麻城农民协会积累的经验。386旅成立后,周希汉前期前期的工作其实是做陈赓的智囊,先后做过386旅作战股股长,386旅参谋长、太岳军区参谋长。

抗战后期,周希汉开始独当一面,参与创建了冀北根据地,显示了自己出色的能力。解放战争时期,周希汉随陈赓从同蒲战役、临浮战役一直打到云南,在建国后被授予中将军衔。

陈康,湖北省广济县人,1927年参加革命,1930年正式加入红军。在红军时期,陈康是一位冲锋陷阵的猛将,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陈康在陈赓麾下成长为有大局观的名将。1955年,陈康获授中将军衔。

李成芳,湖北省麻城县人,出生于1914年。在红军时期,李成芳是政工干部,表现平平。抗日战争开始,李成芳担任决死第一纵队第三总队副总队长,开始显示自己的军事才能。抗日战争时期的沁源围困战、解放战争时期的同蒲战役、临浮战役、郑州战役、广西战役,他都有出色的表现,军事指挥艺术也是越来越成熟。

解放战争时期的两广战役,李成芳主动请缨,率部长途奔袭700里,一举攻下战略要地:钦州,为彻底肃清粤桂军阀残余势力立下奇功。

王近山,湖北黄安(今红安)人,出生于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为了生存,他给地主家放过牛,做过长工,尝尽了人情冷暖。15岁时,王近山参加红军,在红四方面军中,他作战勇敢,冲锋陷阵,身先士卒,级别也是一路节节高升,做到了师长的位置。

抗日战争时期,王近山担任772团副团长,与团长叶成焕一起率部参加了长生口、响堂铺、长乐村等战斗。在长乐村战斗中,王近山带头奋勇冲锋,与团长叶成焕双双负伤。叶成焕伤重不治而牺牲,王近山大难不死,继任772团团长,从此开启了自己的名将之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48年的襄樊战役中,王近山打破常规,用黑虎掏心的战术“撇山攻城”成功。刘伯承司令员刚听到王近山的计策时,就拍手叫好道:襄樊已经在我掌握中了!能得到军神的赞赏,说明王近山的战术素养已经非常高了。虽然以冲锋陷阵、身先士卒闻名,但王近山在谋略方面也是非常出色的。

王近山一生身经百战,在战斗中屡屡亲自带头冲锋,受伤成了家常便饭,他的手部、腿部都曾经负过伤,可以说是为革命遍体鳞伤了。1955年的授衔典礼上,周总理亲自为王近山授中将军衔,表彰他的赫赫战功。

这六位名将都是陈赓在386旅和太岳军区一手带出来的,他们的作战风格,也深受陈赓的影响,指挥打仗喜欢智取,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即使以骁勇著称的王近山,在指挥作战时也是经常以智取胜的,比如我们刚刚介绍的襄樊战役。

其实,李聚奎、许世友、郭天民等将军也都曾做过陈赓的部下,但他们实际上是担任陈赓的副手,虽然曾经是陈赓的部下,但不能算陈赓带出来的。而王近山、徐深吉等人都是陈赓一手带出来的名将,可以说,他们都是陈赓大将的学生。

编者评:陈赓的一生可谓传奇,他曾经两次身负重伤,也曾经被蒋介石关于大牢,但他总是大难不死,屡屡化险为夷,愈挫愈勇,愈勇愈强,终成一代名将。

陈赓不仅自己是战功赫赫的名将,还为我军培养了叶成焕、徐深吉、陈康、王近山、周希汉、李成芳六位名将,建国后更是埋头于军事教育中,为军队培养军事人才,从这方面说,陈赓是一位导师型的名将,在军事领域,他桃李满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