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洲原住民的传说中,加州秃鹰无所不能:它们能吞下月亮,能取人性命,甚至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是秃鹰重新创造了人类。

现实中的加州秃鹰(Gymnogyps californianus)是北美洲大陆最大的鸟类,翼展接近3米,能在海拔4600米的高空翱翔。它们飞行时不必高频次地拍打翅膀,借助热气流的升力,舒展着双翅就能滑翔几千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滑翔中的秃鹰丨Oregon Zoo/TVyoutube

然而,自19世纪以来,这种猛禽遭遇着前所未有的困境,野生加州秃鹰的数量不断减少。原因有很多,比如栖息地被破坏,比如摄入有毒食物(铅中毒),比如人类的偷猎行为。

到1987年,加州秃鹰仅剩27只。

同年,美国联邦政府批准了一项非常激进的保护计划:捕获仅存的20多只野生加州秃鹰,分别安置于圣地亚哥野生动物园和洛杉矶动物园,希望在研究者和动物园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下,通过人工繁育的方式重新扩大秃鹰数量,并建立两个地理上互相独立的秃鹰种群,最终将它们放归野外生存。

新生儿数量搞上来!

要种群旺盛,就要多一点新生儿。

加州秃鹰的生娃规律是:每隔一年产一枚蛋;如果这枚蛋没有孵化成功或者孵出的小鹰惨遭不测,它会在当年的繁殖季或次年再生一枚蛋。

针对这一习性,圣地亚哥动物园的研究者想出一个“偷娃”策略:把第一枚蛋悄悄取走进行人工养育,这样秃鹰妈妈就能比正常频率多生一胎了。

1998年,圣地亚哥动物园工作人员在检查恒温箱中的蛋丨Garrison, Ron

成长为猛禽的道路,充满挑战。在面世之前,小鹰可能就会遇到鹰生第一道挑战:破壳。两个月左右的孵化期后,若小鹰没能破壳而出,可能会因缺少空气而死去。

遇到这种情况,工作人员会采用一种叫“辅助孵化”的技术来帮助这些小鹰:在蛋壳上小心翼翼地凿开一个小洞,给小鹰提供一点空气;若小鹰仍没破壳,工作人员会再取下小块蛋壳等小鹰自己出壳。有只编号为OZ07的小鹰,在取下一小块蛋壳四天后还是没能从壳里出来。最后靠工作人员慢慢剪开蛋壳,才顺利面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OZ07本尊丨 Liz Musich, courtesy Oregon Zoo

养娃难,养猛禽娃更难

经过五年努力,到了1992年,加州秃鹰的数量增长到了50多只。

但“增长”并非研究者和工作人员的最终目标。他们的最终目标是让这些人工养大的加州秃鹰们回到野外后,能够很好地适应野外生活。

要达成这个目标,研究者们面临的问题是:一面要照顾好小鹰,一面要让它们警惕人类。

为了避免秃鹰把人类与食物和照料联系起来,工作人员会扮成“秃鹰家长”喂小秃鹰。

你可能看过那种“工作人员穿着熊猫衣服扮大熊猫”的样子,扮演秃鹰家长略有不同:只需要出动一只手。圣地亚哥动物园的工作人员就用皮革做成了成年秃鹰手偶,给小鹰喂食。

革制的成年秃鹰形象在给小鹰喂食丨San Diego Zoo Global

光让小鹰吃到还不行,还要让小鹰学习“怎么吃”。工作人员会观看秃鹰父母跟小鹰互动的录像,细致地模拟秃鹰父母的真实喂食场景,把肉甩在小鹰旁边的地上,翻来啄去,来跟人工养育的小鹰互动。

图丨Youtube/San Diego Zoo Safari Park

除了喂食,“皮革秃鹰”还要跟小鹰一起玩耍,教小鹰清理羽毛、清洁鸟巢、捕食……教小鹰怎么生存的同时,也潜移默化地教会它们如何教养下一代小小鹰。

除了家长,哥哥姐姐的行为榜样也很重要。

工作人员会尝试结对子的方法,让大一点的秃鹰和处在青春期的问题少年们一起生活。在这个过程中,小鹰可以感受哥哥姐姐们的言传身教,比如吃饭要有顺序:有支配地位的成年鸟先吃,幼鸟后吃。

放了就行?真不行

待小鹰们长大些,研究者们开始尝试将它们放归野外。

问题又很快出现:小鹰并没有像人们期望的那样在广阔天空翱翔,而是在人类周围制造了一些麻烦。

野生秃鹰会在一次次惨痛教训中学会远离人类,而这些人工养育的秃鹰放归后,不仅会亲近人类,还在人类社区里到处乱转。附近的居民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我们家小孩在露台上玩的时候,秃鹰就站在旁边,看起来挺友好的……但是它们大便很多!有一天来了9只秃鹰,把我们家露台都变成了白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私人庭院里闲逛的秃鹰,地上的白点是它们的便便丨Cinda Mickols/The Associated Press

还有村里的居民表示:秃鹰们把我们的屋顶拆了,烟囱毁了,家具撕了,垃圾袋都啄碎了!

当然还不止这些。它们不但把天线、纱门甚至屋里的床垫都变成玩具,而且还不惧人类,敢直接从人类手里抓吃的。

更迷惑的是,有一群小鹰甚至和滑翔翼爱好者们厮混在了一起,跟随它们重复着起飞与降落。如下图——

图丨pedrogoodwinphotography/Instagram

即便很多人对这些秃鹰迷惑行为态度友好,但猛禽在人类附近玩耍终归不是件好事,更重要的是,“秃鹰没有学会成为秃鹰”才是最麻烦的。

教秃鹰正确做秃鹰

基于以上教训,研究者们建议,要教会小鹰“一定距离内的人类是有危险的”,毕竟人类不仅可以徒手,还能利用工具远距离伤害小鹰。

工作人员采用的方法之一是“负面刺激”。比如,放归小鹰前,要为它们做体检和身份标识,但工作人员发现,看到陌生人在围栏附近的小路走过时,小鹰只是定定地待在原地,不知躲闪。为了让它们形成“陌生人警报”,10多位工作人员会立马冲入围栏,用网把小鹰就地扑倒,再来个全套体检(包括“抽血”),再贴个身份标签。后来,经历过抽血的惨痛教训的小鹰看到路边来了人,就开始焦躁不安,进入戒备状态。

被带去做体检的秃鹰丨Rebecca Fabbri/USFWS

除了人类,电线杆也是小鹰需要学习躲避的对象。最初放归后,有4只小鹰命丧电线杆。

为了教会小鹰躲避电线杆,工作人员在围栏里竖起了电线杆模型,里面的电压虽不致命,但电到了也不好受。小鹰们无意间吃过几次苦头之后,就知道了:离这玩意儿远点。

预放归围栏里的低压电线杆丨Bruce Palmer

放归后,工作人员也没有放松对小鹰的监督。他们每天通过小鹰身上的无线遥感发射器及肉眼观察关心着小鹰们的生活状态,就像通过微信步数和朋友圈了解远游子女生活状态的老父亲。一旦发现某只小鹰闯入人类领土、栖息在人造建筑上,或是放松警惕吃下人类投喂的食物,就会把它抓回来送去关一段时间“禁闭”,既给它一点教训,也防止它带坏同伴。

禁闭时间有长有短。大部分小鹰在几十天后重返自由,也不再犯错;也有一些屡教不改,比如一只编号为126的小鹰,先是被关了4天禁闭,又因为行为问题被关11天,好容易重获自由,又接受了人类的投食,迎来了它第3次长达899天的禁闭——好在这次之后改过自新了,再也没有亲近过人类,得以一直自由飞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几只秃鹰的禁闭记录 丨整理自参考文献[1]

经过各种训练,放归越来越顺利。

2003年,放归加州秃鹰的第一只“鹰二代”在亚利桑那州成功离巢。到2019年,野外加州秃鹰的数目已经超过了300只。

等待同伴释放的秃鹰丨Rebecca Fabbri/USFWS

根据美国鱼类及野生动物管理局2020年12月最新的统计数据,目前,加州秃鹰的总数已经壮大到了504只。这些秃鹰中,有的依然在动物园里,有的已经拾起对人类的警惕,重返自然。

神话里的鸟儿并没有消散成传说——这就是个好消息。

参考文献

[1]A Review of the First Five Years of the California Condor Reintroduction Program in Northern Arizona. Arizona Condor Review Team, 2002

[2]California Condor Recovery Program 2019 Annual Population Status

[3]Woods, Christopher P., et al. "Survival and reproduction of California Condors released in Arizona." California Condors in the 21st Century. A. Mee and LS Hall. Washington, DC, and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USA, American Ornithologists Union, Nuttall Ornithological Club 2 (2007): 57-78.

[4]Walters, Jeffrey R., et al. "Status of the California Condor (Gymnogyps californianus) and efforts to achieve its recovery." The Auk 127.4 (2010): 969-1001.

[5]https://www.latimes.com/archives/la-xpm-1999-sep-16-mn-10720-story.html

[6]https://aeon.co/essays/condors-bred-in-captivity-need-our-tough-love

[7]https://www.nytimes.com/1999/10/02/us/pine-mountain-club-journal-released-wild-condors-choose-nice-peopled-retreat.html

[8]https://www.biologicaldiversity.org/news/media-archive/The%20Comeback%20Condors.pdf

[9]https://news.mongabay.com/2018/04/animal-trainers-are-teaching-wildlife-to-conserve-themselves/

[10]https://energized.edison.com/stories/condor-rescued-in-recovery-program-takes-first-flight-in-30-years

[11]https://www.pnas.org/content/109/28/11449

[12]https://blogs.scientificamerican.com/extinction-countdown/saving-california-condors-with-a-chisel-and-hand-puppets/

[13]https://www.oregonzoo.org/discover/animals/california-condor

作者:悲催的铊宝宝、氪罗钡路斯

编辑:银古桑 麦芽杨

本文来自果壳,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