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林得趣身长健,门馆无私物自春。”人们身上的毛发,之于现在的我们没有多大意义,最大的意义可能就是仪表的美丽。一个女孩有一头飘逸的头发,可塑造出心仪的发型,也就仅此而已,对于其他碍于仪表美观的毛发都可以弃之。然而,这对于古人是万万不可的,毛发之于他们可不仅仅是毛发,而代表着非同一般的意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有这么一个场景:一位满脸皱纹的老奶奶,慈祥地用双手摩挲着孙子那双腿,口中不停地嘟囔着 “这小娃两腿毛,将来必定是有福之人呦!”这一民间的小小故事,带给我们的却满是深思,这腿毛与福气是怎么联系上呢?这两者之间真的存在着关系吗?

在《增广贤文》中就有这么一句谚语:“有福之人两腿毛,无福之人毛两腿”,这听起来和绕口令似的,可这却是我们老祖宗在生活实践中磨练出来的智慧。

古代人的“毛发情节”

《孝经·开宗明义》有语:“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古时人的毛发情节找到了渊源,那时候我们人身上的任何毛发,肌肤都受之于父母,不能有任何损伤,否则就是对父母的不孝敬。

中国人素来以“孝道”著称,既然毛发与孝道扯上关系,可不是一件小事。因此古人这句“有福之人两腿毛,无福之人毛两腿”就是“毛发情节”的深刻体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为什么又说 “有福之人两腿毛,无福之人毛两腿”?

中国古代,历代历朝,实行的都是“重农双杠,轻商贾”,即重农抑商。因此,古代人们主要的生活来源于农活,生活贫困的他们,只有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天一天,不停的地干活,才能养活家人。

为了方便于干活,在炎热的天气时,劳动人民就挽起裤腿,腿上的毛在干活的过程中不断摩擦,逐渐掉落,腿上的毛也就越来越少。但相反的,地主财富,达官显贵,他们生活优越,养尊处优,天天无需干活,自然腿毛也无法掉落。这可能也就是腿毛和一个人的富气挂钩的实质原因吧

那为什么又说“无福之人毛两腿”呢?

在古代“毛”与“忙”读音相似,所以才有“毛两腿”这个词,正确的应该是“忙两腿”。这样对于这句话,我们就比较好理解了,为了生计的穷苦百姓整日不停劳作,疲于奔命了,那自然双腿就不能停歇,两腿就一直忙碌着。

一句俗语看似简单,却富含着千般滋味,在这么简单一句话中,我们看到了古代劳动人民生活的艰辛,“吃的苦最多,受的罪也最多,但收回的回报却少之又少”,无论朝代变更,国家兴衰成败,受苦的永远是他们,正如张养浩在《山坡羊·潼关怀古》中所描述的那般:“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在封建社会中,思想制度固化,普通的百姓几乎没有改变命运的途径,只有世世代代为农,世世代代做同样一件事,而在封建制度那个“阶级固化”的年代中,普通的劳动人民几乎没有改变命运的可能,只能世世代代生活一片黄土地上,“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而我们能“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在鲁迅先生的笔下有“穿长衫的孔乙己,表明有文化的人都穿的是“长衫”,而下地干活的劳动人民只能穿着便于行动的“短衫”。那么这和 “有福之人两腿毛,无福之人毛两腿”这句俗语异曲同工。鲁迅先生只是用这一形象的写出农民与其他人员的区别,当然不是泛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古至今,穷人们的日子都是不好过的,只是相对于现在,古代人的生活环境更恶劣,劳作也更辛苦,现在我们的农民,可大不一样了。社会现代化社会,科学的发展,农业也用上机械化,农民们的农活力度相对减轻不小,并且,国家对农民的各项优惠政策,使农民们的生活日新月异的变化着。

老祖宗的俗语只代表一时性,却不代表永久性。它只针对于那时的生活,体现出当时的生活状态,却不代表着永远是这样。我们要学会用变化的眼光看事情,不能听风就是雨,要用科学的眼光对待身边的一切,做到不传谣,不信谣。

参考资料:

《悯农》

《山坡羊·潼关怀古》

《增广贤文》